摘要:小學三年級是學生由寫話過渡到習作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習作能力與課標要求的習作水平之間存在不可忽視的矛盾。筆者通過分析現狀,闡述片段寫作的重要性以及提出片段寫作的策略這三方面來尋找這過渡期的習作重點。
關鍵詞:片段;寫作;文思
一、 三年級習作現狀
三年級是習作的起步階段,卻是寫話的提升階段。學生的寫話水平要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和發展,就必須要經歷一個長期引導和指導的過程。目前,三年級的習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 詞匯量缺乏
三年級的學生掌握的生字數量并不少,可是詞語數量不可觀,要能區分并會熟練運用同音詞和同義詞是一件棘手的事。我們要做的并不僅僅是教會他們理解意思和熟練書寫,更多的是要讓他們在言語實踐中學會遷移運用。
(二) 標點符號混亂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中年級的學生需要掌握“嗎”、冒號和引號的使用。但三年級的學生對于引號的用法和作用還處于模糊階段,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盡量注重標點符號的教學,尤其是引號的使用。
(三) 文章結構無章法
三年級學生的習作往往有一個問題就是腳踩西瓜皮,寫到哪里是哪里,沒有順序也沒有條理,所以教師在批閱時往往無從下手。
(四) 時間有限
根據課時的安排,三年級的每篇習作安排兩個課時,要從指導到完成全篇這點時間并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基于以上四個三年級習作的難點,我認為片段寫作可以為我們提供捷徑。
二、 片段寫作的重要性
片段是指以語段形式出現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非整篇作文。簡而言之,片段寫作具有獨立性,作為文章的一部分,它短,不受時間的約束,教師易批改,學生易完成,訓練方式多樣化。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二年級的寫話才剛剛過去,要立刻一腳踏進寫作的大門并不是易事。2011年江蘇省新課標,對第一學段的寫話和第二學段的習作有以下規定:
第一學段(1~2年級)寫話第二學段(3~4年級)習作
1. 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1. 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2. 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2. 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
3. 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3. 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交流。
4. 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5. 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
6. 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此表格根據2011版新課標自制)
從這張表格不難看出,習作較寫話的區別主要有三點:一是要抓住重點,即我們說的詳略得當;二是學會修改,即要自己評價自己;三是詞語的使用要有選擇性。
三、 片段寫作的有效性措施
(一) 起步:設計主題和學會欣賞
1. 設計主題
無論在哪種制度下,教育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是要培養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選擇主題的過程中必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但同時又要有一定的挑戰性。太容易夠到的蘋果不會讓人有摘的欲望,太難夠到的蘋果又會使人失去信心。
比如寫一個片段:《學校的一角》。該主題貼近生活,但又要求學生需要自己去觀察,并且要思考自己選擇寫這一處景物的原因,如何才能把這一處景物的特點寫出來?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出示圖片供學生選擇,我們要做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這樣他才有表達出來的欲望。
2. 學會欣賞
學生學會欣賞,有一定的藝術鑒賞能力,是構建學生想象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構建學生的想象力,是作文起步教學的首要條件,只有學生具備一定的想象空間,才可實現藝術性的發揮,教師在構建學生想象空間時,可采取藝術與欣賞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例如:教師可以以“豐收的季節”為題,對學生進行藝術性的起步教學,在學生眼中,秋天即是豐收的季節,是“碩果累累”“黃澄澄”“綠油油”的,僅僅靠學生的理解是不夠的,并不能提高學生作文的寫作能力,教師可為學生展示不同風格豐收季節或者不同地區豐收季節的圖片,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起步作文中的藝術性,豐收的內涵是不同的,有的是豐收后的喜悅,有的則是豐收后的辛苦,教師通過藝術性的圖片為學生展示不同視角下的豐收,讓學生自行選取寫作的角度,對豐收的季節進行描述。
以上兩點,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只有在起步的階段做好這兩點,學生才會有去寫的欲望。
(二) 前行:先讀后仿與先寫后讀
1. 先讀后仿
模仿是創新的開始,仿寫也是扶著學生走向成功作文的一條捷徑。有課文的段落做鋪墊,學生寫起來就覺得輕而易舉。
如第六冊教材中的《廬山的云霧》中的第三小節要仿寫,學生讀完后感覺運用了很多比喻句,他們就理解了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也可使用大量的比喻,同時還有一系列表示變化速度快的詞語,如:“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一個學生的作品:臺灣的蝴蝶谷瞬息萬變。眼前的蝴蝶,剛剛還是翩翩起舞的演員,轉眼間就變成了隨風飄蕩的楓葉;明明是一朵朵盛開的鮮花,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們又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花球。
2. 先寫后讀
如果說先讀后寫是適合大部分人的一種學寫作方式,那么先寫后讀就適合那些寫作能力本身不錯有更大提升空間的學生了。先寫后讀與先讀后仿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寫完后的比較。在先讀后仿這種方式中,比較的意義并不彰顯,但是在先寫后讀中,比較的重要性決定著下一次寫作水平的提升。學生根據教師的主題先自己寫,寫完了和例文或者教師的下水文進行比較,及時發現自己作文的優缺點,在下一次的寫作過程中及時彌補。endprint
其實,先讀后仿和先寫后讀是兩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對于大部分的學生而言,我們可以先進行一段時間的先讀后仿訓練,等到水平提升,我們可以對一部分學生進行先寫后讀的訓練。
(三) 追逐:語言規范和結構合理
1. 語言規范
李昌斌、馬兆銘等認為小學作文訓練的中心環節都是把思維的發展和語言的發展結合起來。在他們的“四步走”作為訓練法中,認為第三步就是片段訓練階段,因為學生到了三年級,思維的發展到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這個階段可著重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聯想的思維能力,而“段落的訓練”則是習作方面的訓練的重點。我們需要將各個階段不相同的思維發展和相應的語言發展聚焦在作文訓練的各個階段中。
要讓學生能寫出規范的語言,首先要發展他們的理性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重理性思維的引導,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同學之間的相互遷移。教師不要用自己的語言去總結學生的答案,而應該讓其他學生去總結別的學生的答案。
2. 結構合理
雖說片段教學不拘于結構,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寫作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以《廬山的云霧》第二小節為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己先找找作者描寫的順序,待學生發現是“山頂、半山、山谷、山峰”時,可以讓學生用筆畫一畫,感受一下作者觀察的過程。在這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再整理出理性認識——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方式相信學生在自己片段寫作的過程中也就能快速整理出一條觀察的線索。
(四) 放飛:文本創作和自我創作
1. 文本創作
文本創作是指教師可以尋找教材中的留白讓學生去創作。這種創作方式相對簡單,因為學生有了課文閱讀的基礎,在教師的講解下也有了貼近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師適當引導即可。在這種創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先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把自己的所想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因為大家都有課本學習的基礎,較容易產生共鳴。
2. 自我創作
自我創作是指學生的創作完全由心出發,不受固定題材和文體的限制。這種創作方式可以對部分學生開放,因為片段寫作本來就講究新意和生動,教師給出的思路只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相信時間一長,這部分學生就會愛上創作。
四、 小結
有人說過,要寫出讓人動心的文章,先要讓自己動心。在片段寫作教學的過程中,興趣是寫作的起步,學寫和精寫是不能停下的腳步,創作是文思的放飛。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之一是培養和訓練作文能力,作文教學與其日復一日地練習套路,重復單調訓練,不如開展片段寫作,讓文思飛得更高更遠。
參考文獻:
[1]項穎.關于做好小學低年級作文起步教學的策略探討[J].新課程導學,2014,(03).
[2]關成文.段寫作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關鍵[J].語文天地,2013,(12).
[3]王文雙.淺談小學低年級作文起步教學.2014,(10).
[4]郭惠萍.析三年級作文起步教學的藝術性[J].時代教育,2013,(12).
作者簡介:
戚微琪,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林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