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使用部編本教材進行小學一年級的識字教學,使得教學工作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如何提升識字教學工作的有效性,促進教學成果的最大化成為了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通過對部編本一年級語文教材的特點進行全面闡述,并與教學以及教材的實際變化情況相結合,對如何提高部編本一年級識字教學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部編本;一年級;識字教學
一、 前言
“部編本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16年出版的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該教材在編撰的過程中就嚴格地按照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以及認知特點進行,對學生的教學重點主要集中在識文認字部分,并將教學目標細分到每一個具體的教學模塊中去,使得教學具有方向性。以往的識字教學方法將漢字的義、形、音進行分離教學,對于小學生識字來說造成了一定的困擾,通過使用部編本教材,需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對識字教學的策略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此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二、 部編本一年級語文教材的特點
1. 集中識字形式多樣,凸顯傳統文化
教材還設置有多個專門的識字模塊,并且在語文園地中還有“趣味識字”以及“我的發現”等識字欄目,通過運用兒歌識字、游戲識字、交際口語識字以及傳統啟蒙識字等多樣化的識字方式幫助學生提高對識字的樂趣。此外,部編本一年級語文教材還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通過設計專門針對傳統文化的“日積月累”難免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例如“部編本一年級下冊”的“日積月累”欄目主要內容是古詩詞、“語文園地五”的“日積月累”欄目主要內容是歇后語。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增加學生識字的知識面,而且還能夠繼承與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激發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以此培養小學生養成綜合的語文素養。
2. 夯實識字寫字基礎,重視培養識字能力
部編本教材尤其注重對于學生的識字基礎的建立,通過相應的功能的識字欄目對學生的識字方法與習慣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了解到漢字的結構變化,進而增強他們的語文基礎知識。教材通過設置“我的發現”模塊使得學生能夠明白形聲字的偏旁部首所表示的具體含義,并與識字教學相聯系,讓學生了解基礎的偏旁部首,使得學生對簡單的漢字可以進行一定的分析,還可以與書寫漢字教學進行結合,使得學生能夠對漢字的書寫順序筆畫有最基本的認知,不僅要求學生要把字寫得好看,還應確保他們能夠把字寫對。為此,教材還設置有專門的“書寫提示”模塊,側重對學生漢子書寫順序的培養,注重小學階段學生的寫字基礎。此外,還能夠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漢字書寫習慣,能夠對往后的學習階段提供有力的支持。
3. 鼓勵在生活中識字,開拓多種識字渠道
在部編本一年級語文的教材中,為了能夠拓寬小學生識字渠道,滿足小學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漢字教學需求,教材還開辟了專門的“展示臺”模塊,使得小學生能夠在這一模塊的學習中與其他的同學一起交流展示自己的識字認字成果,進而有效地鏈接語文教學的第一與第二課堂教學。在這一模塊中,學生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認識不同領域的漢字,例如可以通過了解生活中出現的常見食物進行識字,還可以在其他相關學科的學習中來認識基礎的漢字,支持引導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識字習慣,處處留心生活中的學問,將生活與語文漢字學習有效地連接起來,進而增強他們對于漢字學習的理解能力,在實踐運用中達到無意識學習的良好效果,進而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
三、 提高部編本一年級上冊識字教學策略分析
1. 結合教材,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
部編本教材是按照一年級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編寫的,符合一年級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教師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對其進行深入的挖掘利用。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說,課本上多彩的畫面對其有著無窮的吸引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對教材中的配圖進行充分的利用,以達到輔助教學的目的。例如在部編本一年級下冊教材教授古詩《小池》時,教師可以先用精美的課文繪畫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使得學生想要學習聽課的欲望被有效地激發出來,然后教師可以利用簡單直白的語言對課本上的畫面進行描述,使得學生能夠在此過程中聽到即將學習的各個漢字,然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指出圖畫中相應的漢字表示的事物,最后在教學的基礎上對漢字進行單獨講解。此外,教材中的各個學習模塊也可以成為教師進行識字教學的有效的形式,例如“語文園地”模塊的《趣味識字》《字詞句運用》《展示臺》《日積月累》以及《和大人一起讀》等都為教師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2. 結合閱讀,感受識字的豐富性
在部編本教材中顯著加大了閱讀部分的比重,通過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兩部分共同輔助教師進行識字教學。對于課內閱讀部分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篇目與難度都做了相應的刪減,使得閱讀與識字教學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教師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采取“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通過將識字教學與課文教學進行有機結合,使得學生能夠在課文所營造出的具體環境中進行學習,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漢字的過程將更加的直觀化。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圈出自己不認識的生疏漢字,然后在課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反應較為集中的漢字進行統一重點講解,對于個別學生不認識的漢字教師可以通過簡要講解或者學生之間互助學習的方式使學生掌握。對于課外閱讀而言,部編本教材對該部分的內容進行了重點關注,在一年級語文的教材中,僅僅是“和大人一起讀”這一模塊就出現了8次,不僅有兒歌童謠,還有故事童話等題材。教師可以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對該部分進行充分的利用,讓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之外還有機會進行識字,并且與家庭教育相聯系,確保了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性。例如在部編本一年級下冊教材閱讀《胖乎乎的小手》這一文時,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對該課文進行示讀,然后讓學生找出自己不認識的漢字,在課堂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去與父母一起閱讀這篇文章,通過父母在家庭進行教育的方式有效地延伸了學校的第一課堂教學成果,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
3. 結合游戲,增加識字的趣味性
由于小學階段是學習的基礎階段,部編本教材還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游戲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最喜歡的課外活動,因此教師可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小學生的這一特點進行充分利用,以此促進識字教學的效率性。教師可采用猜謎語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構造,并在此基礎上對同類漢字進行延伸學習。例如在部編本一年級下冊教材“語文園地五”后面“我的發現”中,教師可以將與“口”這一部分相關的漢字進行拆分處理,然后讓學生猜一猜各個部分組合在一起會是什么漢字,然后教師還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讓小朋友自己想一想還有什么與“口”有聯系的漢字。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養成最基本的漢字拆分能力,而且還能夠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 結語
綜上所述,部編本一年級的語文教材不僅在教材編排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與接受能力,而且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也能夠幫助教師提升識字教學的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該教材進行整體把握,分析教材中的各個模塊之間在識字教學方面的聯系,并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選用合適的識字教學策略,以此提升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陶艷.民國小學識字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6,(14):10-11.
[2]舒欣月.小學低段識字教學中多媒體有效運用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6,(10):8-9.
[3]潘澤涼.談低年段識字教學[J].教育革新,2009,(06)(25):16-17.
[4]劉吉才.低年級識字教學更應關注什么[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7,(04):2-3.
[5]孫景賢.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中華少年,2017,(10):7-9.
作者簡介:
陳光派,二級教師,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十方中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