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中職學生的工匠精神是社會發展需要,是企業生存需要,是成就學生幸福需要。要從學生理念培養、專業技能訓練、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家校聯系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滲透和塑造工匠精神,使其成為真正的工匠傳承者。
關鍵詞:中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途徑
一、 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職業精神的一種集中體現,也是各行從業人員的價值傾向和追求,它與人們的職業理念、人生追求有其內在的一致性和相融性,同時也指導著人們從業的實踐行動和準則。無論是哪行哪業,對產品的終極追求,都離不開精雕細琢、精心培育、精益求精的理念,同時,它也貫穿在人們職業精神、職業理念和職業信仰的過程中。一個秉持工匠精神的職業人,要有精深的技藝、精湛的技能、精巧的工藝,同時還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于作品中,將職業使命當作自己至高無上的追求,從而創造性地開展自己的工作,并在某領域擁有自己的專長。因此,工匠精神既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態度、一種理念,一種孜孜不倦的求藝過程。
二、 中職學生進行工匠精神培養的現實意義
國家領導人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訂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學問,而是貼著地面行走的藝術,需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最終被人們悅納。因此,掌握并精通某一領域的“獨門絕技”,為職業立人,產品立人創造良好的開端。同時,從社會背景來看,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展也是社會進步、企業生存、學校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動能。
1. 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精細化,但人口紅利消失,環境成本加大也在倒逼著我們應該轉變生產方式,并以供給側改革為突破口,讓產品提質增色,放眼國際視野,很多國家也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新思維和新理論來提升他們的產品質量。因此,在國際國內的雙重背景疊加下,工匠精神也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促進中國產品的服務的升級,使產品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當下,我們必須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2. 企業生存的現實需要
企業的發展說到底是一種價值的追求,是企業人精神的追求,反映到生產生活中,就體現出一種精益求精、好上求優的產品理論和態度,從而帶動服務、生產、研發和創新等一系列過程的突破。但其核心是產品的精細化品質,是產品和人品的一種內在融合。企業要從大規模投資到小批量訂制,為人們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可能,人們才會信任產品,并對產品進行長線投資。精細化生產同時也會給企業帶來紅利,比如節約環境成本,重視人力資源,從而真正將企業打造成人才的聚集地和制高地。企業也只有做到每一個細節,換位思考,從消費者角度去思考,才能在提升產品技術含金量和品質的同時贏得人們的口碑,為創造有人情味的產品開疆拓土。
三、 中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途徑
1. 校園文化弘揚工匠精神
中職學校也將職業精神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加強工匠精神的滲透。通過宣傳標語、觀看大國工匠影片、辯論賽、演講賽等方式用“大工匠”精神來熏陶學生的心靈;另外,也可以依托德育發展優勢,充分發揮德育的教育作用,使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的價值,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素養。
2. 專業教育滲透工匠精神
不論哪個專業,不論采取何種授課模式,在專業課程的上課過程中,絕不僅僅是單純的理論知識的傳授,還必須將專業特點以及以后學生可能從事職業的特點,在各專業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和考核體系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促進職業精神培養和專業課程學習相結合,使“工匠精神”真正滲透到學生的思維和行動中去,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提升專業能力和實踐水平。以電子專業為例,在專業課的授課過程中,通過創設良好的職業環境以完成對以后職業的場景認識、扮演不同的崗位角色體驗各崗位人員的職責所在、滲透真實的職業場景,通過這種途徑完成對學生工匠精神的滲透。
3. 現代學徒制實施傳遞工匠精神
在學徒制教學過程中,在朝夕相處的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中,通過師傅手把手的指導,學徒不僅能學到師傅的專業技藝和經驗,更潛移默化地傳承了耐心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且在企業學習期間,學生通過在真實的企業生產經營環境中,更容易對產品品質、工作態度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這也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專注謹慎、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對其個人職業生涯以及企業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 實踐教學塑造工匠精神
一個人擁有一門技術,可以走遍天下。擁有技術,就業的時候就有保障。一個擁有高超技藝的人,是未來人才市場的香餑餑。所以,國家也要加大技能培訓,這也是人才戰略的根本措施,提高技術人員的勞動素質。近年來,職業學校技能訓練、競賽熱況空前,以技能比賽帶動技能訓練,以技能訓練促進技能提升。在社會實踐中培養勞動者素質,用工匠精神要求勞動者,要勞動者精益求精,迎難而上,追求一種卓越的技能,在實踐中塑造中職學生的品格,在實踐教學中塑造中職學生的工匠精神。
5. 家庭教育傳承工匠精神
在家庭的教育方法上,我們歷來注重言傳與身教的結合,我國家庭教育非常重視言傳身教的作用。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在爭取家長合作時,如果說提高認識是基礎,積極參與就是重點,家教方法則是關鍵。通過家長學校、信息卡、反饋卡等形式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是加法。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實踐,從需求和借給兩個角度出發,不斷將“工匠精神”培植到學生的思想里,形成“釘釘子”精神,并使之內化為中職學生的一種職業意識,從而以敬畏的姿態對待自己的職業,為他們未來的就業和創業注入不竭動能。
參考文獻:
[1]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
作者簡介:
姚志娟,中學一級教師,江蘇省宜興市張渚中等專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