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總復習是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對整個小學階段學習內容的有效梳理、鞏固、總結,所以在總復習時必須明確目標,將各個部分的數學知識進行系統地、全面地回顧與整理,以達到將各部分知識進行有機地整合,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好四點是關鍵:一是自主構建、形成網絡;二是設計練習、精講多練;三是查漏補缺、自覺反思;四是激發熱情、體驗喜悅。
關鍵詞:復習策略;自主整理;精講多練;自覺反思;體驗喜悅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在給數學教育帶來生機勃勃的同時,也給全體數學老師帶來了新的挑戰。在新課標中提到學生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能夠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能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可以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進行思考,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小學數學總復習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對整個小學階段學習內容的有效梳理、鞏固、總結。大家都知道,在知識掌握或技能形成的中期往往出現進步暫時停頓甚至倒退的現象。從客觀上看,數學本身是一種抽象的邏輯思維活動,當學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后出現暫時的停頓甚至倒退現象是正常的,我們要正視這種現象,如何讓這種現象在最短時間內過渡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總復習課上得好不好,關系到教學質量能否提高,學生素質能否加強,這與教師運用的復習策略組織有很大的關系。據此,可采取以下對策。
一、 自主構建、形成網絡
1. 找準自己位置
以往的復習課都是由教師歸納整理好所有知識內容,然后讓學生抄、讀、背,這是一種被動式的傳授,到最后學生掌握理解的并不多。新課標要求我們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師不再是主導者,而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我們要找準自己位置,在復習過程中把學生當成伙伴,引導學生或一同商量去整理知識內容,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知識的梳理、總結。
2. 學生快樂參與
因為要整理六年來所學過的知識點,靠幾個優生去完成是不實際的,可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年級段的知識點,老師協調組長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來合理安排工作,盡量均衡資源。要求各組成員都必須有自己的任務,在整理過程中要多交流,通過取長補短,對自己的整理內容進行調整補充和充實完善,培養他們自主整理的意識、能力。
3. 系統歸納知識
學生整理知識時常常會把所有的知識點放在一起,不會分類處理,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系統歸納,例如按數的概念(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幾何知識(圖形名稱、性質、特征、分類);式的概念(等式、不等式、方程、解方程等等),先系統地整理出來后,再要求各小組討論,由組長負責記錄,最后以圖表、手抄報、報告等形式進行全班交流整理。主要以學生“理”為主,教師“引”為輔,學生積極主動地使一個個零散的知識串成線,形成更充實的知識網,這樣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各概念的內在聯系,以便記憶和運用。
二、 設計練習、精講多練
提到復習課,必不可少的就是練習了,一說到這,學生腦海里馬上浮現出的就是大量的練習題和一張接一張的綜合試卷。一味強調多練,盲目加大作業量,學生疲于應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進入“疲勞期”。這種題海戰術已不再提倡,這樣做會加重學生的負擔和反感,效果適得其反。教師在總復習時要正確把握復習課特點,精心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題,題型設計必須概括程度要高,綜合性要強,覆蓋面要大,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應用性。
進入復習課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依據教材,把總復習劃分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數學思考、綜合與實踐等五大知識塊,每個知識塊又分若干個知識點,再把各個知識點繪成一個知識鏈,讓學生對照“鏈”上的各個知識點去回憶,哪些地方已經懂了,哪些地方還不懂或不太懂,然后分小組合作學習,由不會的學生提問,會的學生講解或輔導,教師巡視、點撥。還有在選擇有代表性的例題時,可以采取一題多變、一題多問的方法,讓學生拓展思維。例如:黎老師看中了碧桂園一套二樓115平方米的房子,現在該房子的市場價是每平方米8755元,開發商給予教師購房者優惠,總房價可以打九六折,如果一次性付全款還可以在打九六折的基礎上再打九五折。問題:①黎老師買這房子最少要多少錢?②黎老師有一本3年期的30萬元存折,年利率是3.75%,剛好今年到期,黎老師為了買房決定取出,扣除利息稅,她一共可以取得多少錢?③買房資金不足部分,黎老師準備向銀行貸款,請算算黎老師要貸多少才合適?(得數保留整萬元)
這樣的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自然使學生熱情高漲,積極參與。而且這道題目涵蓋了折扣,存款利率,利息稅等百分數知識,讓我們在解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復習了百分數的應用,讓學生體會到了知識源于生活,更運用于生活。
三、 查漏補缺、自覺反思
在正式的復習開始時,教師首先要通過作業、小測、提問、調查等方法,了解學生在各知識點、技能方面存在的缺漏和薄弱環節,制定不同的復習內容、運用不同的復習形式來提高復習效果。在復習過程中,要求每個學生人手一本改錯本專門記錄自己在課內外練習、課堂作業、各種小測等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錯誤。同時對這些錯誤進行分類,注明錯誤原因和糾正方法,最后標記改正時間。
數學的反思就是對原有的學習經歷重新思考,現階段我們的學生還不會或者是不善于反思,教師就要正確引導讓學生進行反思。如:①我還有哪些不懂的內容?對課堂中的知識還存在什么疑問?(質疑提高,培養創新精神)②今天我們復習的是什么知識?(整理內化,構建知識體系)……這種課堂安排能幫助學生對所復習的內容進行整理和優化,從而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這樣的反思,教師要以鼓勵和表揚為主,讓學生敢想、敢說、敢改。
四、 激發熱情、體驗喜悅
激勵是一種教學管理的藝術,又是一種教學調節的手段。在班上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數學手抄報比賽和個人小測評比,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培養團隊精神,讓學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
學生對于老師都是充滿好奇心的,讓學生了解老師既要備課、上課,還要進行繼續教育的學習、寫論文、參加各種形式的教學比賽,獲得了區、街的獎項和區優秀教師等等榮譽,樹立榜樣,感動和鼓舞學生,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與決心。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要讓學生去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總而言之,在整個的復習過程中,我們要放手讓學生去做導演、編劇,而不是做“聽眾、觀眾”,要把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通過多種策略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尋找、討論、整理、歸納、應用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許巧蓉.淺談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總復習策略[J].福建教學研究,2015,(5).
[2]劉艷.淺談小學數學畢業復習策略[J].教育,2016,05.
[3]林永德.淺議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數學畢業總復習策略[J].教師,2014,18.
作者簡介:
黎綺娥,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荔城街城豐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