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錯誤是語言發展的必經階段。L2學習者在英語冠詞習得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Ionin(2004)提出“冠詞語義選擇波動假說”,認為母語中無冠詞系統的二語習得者在習得英語冠詞時,會在“冠詞選擇參數”之間波動。
關鍵詞:冠詞;冠詞選擇參數;冠詞語義選擇波動假說
一、 引言
二語習得研究的理論基礎是生成語法,觀點認為二語習得是一個參數值設置的過程(White 1990)。例如,母語為漢語的中國英語學習者習得英語的過程就是習得母語中沒有的參數值的過程。以往的研究中大量從句法角度討論句法參數如何設置。在討論名詞短語的習得過程時,不得不考量英語中冠詞的使用情況。我們知道作為英語中名詞使用的話語標記,冠詞系統在漢語中是不存在的。這就會給中國英語學習者的二語學習帶來困難。那么L2學習者在英語冠詞使用中為何會出現學習困難,發生冠詞的不恰當使用?中國英語學習者可能受母語和二語一一對應影響,受到母語干擾?
二、 冠詞選擇參數
在鮮有對語義參數如何設置進行研究的情況下,Ionin et. al(2004)在研究母語沒有冠詞的二語英語學習者在習得話語標記冠詞時,提出了“冠詞語義選擇波動假說”。Ionin(2003)針對英語冠詞的習得提出了普遍語法限制參數,正是這一參數決定了在雙冠詞語言中冠詞的選擇。限定性和特指性成為冠詞的兩個語義共性。據此,提出了“冠詞選擇參數”(ACP)。有定、無定、特指、非特指這是一組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與名詞及名詞短語的指稱對象有關。Ionin et al.(2004)對限定性和特指性給出如下定義:
如果一個限定短語(DP)即[DNP]是……
a. [+限定]的,那么說話者和聽話者雙方都預先假定該名詞短語所表示的集合里存在著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
b. [+特指]的,那么說話者有意要指向該名詞短語所表示的集合里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并且認為該個體具有某一顯著特征。
例如:
1a. A student cheated on the exam. His name is John.
1b. A student cheated on the exam. We are all trying to figure out who it was.
在1a中“a student”取特指義,而1b中“a student”取非特指義。說話者和聽話者都知道student 所指的人,這個名詞短語是限定的;如果student 所表示的人是說話者有意有所指向的,并且具備顯著特征,但聽話者對student 所指一無所知,那么student這里就是特指的。基于英語和薩摩恩語的冠詞系統的研究,Ionin提出冠詞選擇參數為限定設置和特指設置,這個參數能夠預測冠詞的選擇方式。L2學習者在某些名詞里,在選擇參數設置時,時而采用第一種時而采用另一種。
三、 冠詞語義選擇波動假說
Ionin et. al(2004)提出冠詞語義選擇波動假說,根據波動假說,內容包含兩個方面:第一,二語學習者完全介入普遍語法所允許的“冠詞選擇參數”中的兩個值;第二,二語學習者在“冠詞選擇參數”的兩個值之間波動,直至二語中的輸入使學習者設置恰當的參數值。二語學習者的中介語語法不同于母語的語法,但依然受普遍語法制約,冠詞選擇參數是可及的。
Ionin認為假設冠詞的習得受到普遍語法的制約,那么二語學習者則在表達限定性和特指性語義時會聯想到使用定冠詞“the”表示特指。Ionin(2003)調查了母語為俄語和韓語學習者對英語冠詞的習得情況,調查結果發現受試者在[+definite,-specific]和[-definite,+specific]的冠詞選擇正確率顯著低于[+definite,+specific]和[-definite,-specific]。原因可能在于部分學習者對限定性把握有問題,學習者會在限定非特指的名詞短語前用“a”,而非限定特指名詞短語前用“the”。結果表明他們在特指性和限定性兩個冠詞選擇參數間波動。此外研究還發現在冠詞選擇時,不管是非限定特指還是限定非特指兩種參數選擇,高水平學習者的正確率更高。
四、 結語
Ionin et.al(2004)提出的冠詞語義波動假說認為普遍語法對于任何學習者而言作用都是一樣的。漢語是無冠詞系統的語言,那么中國英語學習者在習得英語冠詞時,是否會受到“冠詞選擇參數”的影響,在兩個參數值之間波動,需要進一步實證研究探討。另需指出,只有在特定的句子以及在具體的語境中,一個名詞短語才可能表現出特指性和限定性的區別。由于冠詞的選擇也會受到語境因素的影響,因此除了普遍語法和母語遷移的因素,二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冠詞時不得不考慮語境因素,這又給二語學習者冠詞習得帶來了學習困難,值得研究者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Ionin,T., H. Ko & K. Wexler. Article semantics in L2 acquisition: The role of specificity [J].Language Acquisition 2004,12: 2-69.
[2]Ionin,T. & K. Wexler. The certain uses of the in L2English [R].In J. M. Liceras et al. (eds.),Proceedings of the 6th Gener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ference 2002:150-160.
[3]戴煒棟,韋理.中國學習者英語冠詞語義特征習得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2):136-142.
作者簡介:劉茜,安徽省蚌埠市,安徽財經大學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