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薇+汪磊
摘要: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土地投入產出效益的水平有待加強。以黔中經濟區貴陽市為研究對象,分析貴陽市2006年至2015年來10年間的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發展狀況,顯示貴陽市10年來的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總體上呈現逐年增高的趨勢;構建指標體系,利用多元回歸,分析貴陽市土地經濟密度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對貴陽市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影響的主要因素為城市土地投入和交通條件狀況。提出相關建議,以促進土地資源利用與城市持續發展的相互協調。
關鍵詞:土地利用;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影響機理;貴陽市
一 、引言
人地矛盾問題伴隨著新型城鎮化的進程愈加明顯,城市建設占用大量土地資源,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致使城市土地利用的投入和產出效益較低等,土地利用效益有待優化。近年來,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等文件提出:“集約節約使用土地資源,高效使用土地。”地區層面中各地相繼進行區域發展、主體功能區的相關規劃制定,如《貴州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等。在城市化發展中挖掘存量用地,合理地調節區域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的經濟水平。
已有的城市土地經濟密度主要從時間空間變化和影響因素兩方面進行研究,現今在國內的時空研究中,區域差異分析的數理統計方法應用較多。研究區域總體的變化和在一定時間段內的相對發展速率,以及將區域總體差異在不同空間尺度上劃分成區內差異和區間差異。GIS中運用空間相關分析和重心轉移模型等方法,通過模型分析得出研究區域間的差異性及相似性。在影響機理研究中,曹廣忠,白曉學者將虛擬變量引入指標體系中,對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進行分析,研究區位對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的影響。現有研究多從人口、城市化、交通和產業等方面構建對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影響的指標因子。
在對城市土地利用評價的研究中,主要從集約評價和土地經濟密度視角進行分析。已有的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研究中,主要分析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區域差異和空間分布發展研究以及時間上的演化發展趨勢;對于反映土地集約利用的投入產出水平的具體指標研究還不多,對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內在影響機制因素的分析還較少。
二、區域界定與數據來源
黔中經濟區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重點開發區域,貴陽市處于黔中經濟區的核心位置,該區域擁有有較好的交通條件和經濟基礎。目前,關于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的定義尚未統一。論文以城市土地經濟密度指城市二三產業增加值和建成區面積的比值,進行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的測算分析。鑒于指標數據的可獲取性和完整性,該文數據主要來源于2007年至2016年的貴州省統計年鑒及中國城市統計年鑒與貴陽市統計年鑒。
三、土地經濟密度演變分析
城市是人類生產發展活動的主要區域,土地是城市生產和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反映了土地利用產出水平和經濟效益。用單位建成區面積上的二三產業產值表示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的發展狀況,表現土地利用產出效益,結果如表3.1所示。
貴州省各城市在2006年至2015年10年間的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大致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其中,貴陽市由2006年的4.280億元/Km2發展到2015年的9.235億元/Km2,貴陽市在近10年間的發展,城市建成區面積由2006年的132 Km2增長到2015年的299 Km2,面積增加了一倍,規模不斷擴大,同時,城市面積擴張的速度也要遠高于其余幾個地級市。至2015年,貴陽市的二三產業生產值之和為2761.27億元,二三次產業的發展速度要遠高于其余幾個城市。在2006年至2015年10年間,貴陽市的土地經濟密度大致呈現出上升趨勢,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的建設發展也在不斷擴張外延。由表3.1可知,在2006年,貴陽市與周邊幾個地級市的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值相差不大。
四、貴陽市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影響因素分析
(一)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影響因素指標構建
城市進程中,其發展除了土地要素,還需通過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相互作用聚集實現。當前對影響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內在因子構建研究還較少,綜合已有研究文獻,分別從城市人口、產業、市場、區位交通等6個方面進行指標的選取,進一步分析各要素對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的影響,具體指標因子如表4.1所示。
建立回歸模型:Ln Y=a+b1lnX1+b2X2+…+bn Ln Xn+δ(公式4-1)
式中,Y:城市土地經濟密度;α:截距項;δ:隨機誤差項;b1,b2…bn:回歸系數;Xn:自變量值。
(二)估計結果與分析
選取貴陽市2001年至2016年的數據資料,運用SPSS多元回歸分析貴陽市2000年至2015年來對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的影響因素分析,將全部變量引入模型。全部變量進入模型回歸得到的調整R2為0.998,擬合優度值接近于1,F檢驗量的sig值為0.000,小于0.01的顯著性水平,F檢驗量通過。但是,部分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遠大于10,自變量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會導致估計的回歸系數不可靠,及t檢驗統計量不通過。因此,需要進一步對模型里的變量進行識別,以最終得到符合模型統計量的因素。
對變量進行逐步剔除,最終符合模型。可知,調整R2為0.982,擬合優度值接近于1,表明此模型中選入的變量可以較好的解釋變量間關系,自變量與城市土地經濟密度這一因變量的相關程度越高,該方程擬合較好。DW值為1.586,較接近于2,說明自變量的選取相互較獨立,自變量間的影響較小。
最終進入模型的變量為城市道路密度、科技教育投入和勞動力投入強度三個因素。模型估計的F檢驗量sig值為0.000,均在顯著性水平0.05和顯著性水平0.01下顯著;各因素的的t檢驗量均在顯著性水平0.05下顯著,選取的變量方差膨脹因子(VIF)均在容許范圍[1,10]的區間里。最終,擬合的回歸方程為:endprint
LnY=-5.802+0.218LnX5+0.408LnX6
+0.269LnX8(公式4-2)
擬合出的回歸方程4-2可以解釋選入的因子對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的影響程度,回歸系數表明各變量對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的影響。勞動力投入強度、科技教育投入和城市道路密度對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均具有正向的相關關系。從各因子對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的影響來看,勞動力投入強度每增加一個單位,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相應的提高0.218;隨著科技教育投入增加一個單位,城市土地經濟密度提高0.408;城市道路密度在取對數后,每增加一個單位,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相應提高0.269。從選入模型的三個因素看,勞動力投入強度和科技教育投入屬于城市土地投入類型,城市道路密度為城市交通發展類型。可知,目前,對貴陽市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影響的主要因素為城市土地投入度和交通條件狀況。
由初始的全部變量進入回歸模型的初始結果person相關性指數中可知,在被排除的變量中。固定資產投入強度與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的相關系數為0.980,固定資產投入強度與二三產業產值比率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固定資產投入與勞動力投入相關系數為0.819,資產投入強度越大,所需的人員勞動就越多,有較高的相關性。固定資產投入與科技教育投入也相似,資產投入也與之有一定的關聯性,變量間相互影響,因此,將其從模型中剔除。
其余變量與城市土地經濟密度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存在顯著性并不明顯以及t檢驗量不通過而被剔除模型。人口密度與萬人擁有公共汽車數變量因t檢驗量不通過而被剔除;客運總量和貨運總量兩個變量與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相關性較高,但其與交通道路密度間有一定的關聯性,故將其從模型中提出;變量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數和對外開放程度因子與土地經濟密度的相關性較低,其對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的發展影響較小。
五、結論與討論
(一)結論
論文對黔中經濟區城市貴陽市近10年來的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發展進行測算分析,以貴陽市2000年至2015年的指標數據為研究樣本,對貴陽市近16年的城市土地經濟密度驅動因素進行分析,得到城市土地投入和交通條件是目前影響貴陽市土地經濟密度的主要因素。為促進城市健康發展和土地持續利用的協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出下列建議:第一,提升存量用地的利用效率,加強單位土地投入強度,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效益。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增強城市空間發展的利用效率。加強單位土地面積的利用效率,優化用地布局。推進密集型產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使城市土地經濟的發展不止依靠勞動力的大量投入而得以發展。第二,優化資源配置,協調土地利用與各生產要素間的關系。優化產業用地結構比例,將土地資源配置到最優的產業上,引導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三,合理控制開發強度,規范土地開發利用。做好土地資源供給,用地粗放的行業,不安排項目新增用地指標。對于用地集約的新興綠色產業,保障其用地需求,適當給予用地指標,保障經濟發展的建設用地需求。
(二)討論
近年來,貴陽市與周邊地區間的交通基礎設施不斷提升,良好的交通條件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的測算研究對土地集約利用也有重要意義,對城市發展和土地利用的復合系統提供發展思路。由于數據的可獲取性和完整性,該文只對貴陽市進行測算分析,對黔中經濟區33個縣區進行面板數據的構建,將地域位置的差異等因素考慮進研究,分析各地區間土地經濟密度的輻射能力影響及不同區域的影響因素將是進一步分析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孫赫,梁紅梅,王富喜,等.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區域差異及其動態演變格局—基于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實證分析[J].水土保持通報,2015(04).
[2]匡兵,盧新海,周敏.中國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的分布動態演進[J].中國土地科學,2016(10).
[3]方明,吳次芳,呂添貴,等.中原經濟區土地經濟密度區域差異及影響機理[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5(06).
[4]吳一洲,吳次芳,羅文斌.經濟地理學視角的城市土地經濟密度影響因素及其效應[J].中國土地科學,2013(01).
[5]王海燕,濮勵杰,張健,等.城鎮建設用地經濟密度時空分異的實證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12(04).
[6]貝涵璐,吳次芳,馮科,等.土地經濟密度的區域差異特征及動態演變格局—基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實證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9(11).
[7]曹廣忠,白曉.中國城鎮建設用地經濟密度的區位差異及影響因素—基于273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02).
[8]羅文斌,吳次芳,馮科.城市土地經濟密度的時空差異及其影響機理—基于湖南省城市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0(06).
[9]高佳,李世平,李文婷.遼寧省土地經濟密度時空特征及驅動力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05).
[10]姚飛,陳龍乾,王秉義,等.合肥市產業結構與土地經濟密度的關聯協調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6(05).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