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華
摘要: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促使各行各業都非常重視節約和環保。在物流行業,綠色物流也逐漸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本文簡單闡述了國內外綠色物流的研究現狀,希望通過理論梳理,使綠色物流理論的研究更上一個臺階。
關鍵詞:綠色物流;研究現狀;研究評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環境問題的惡化與環保主義思想的傳播,綠色物流逐漸得到國外政府部門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首先,國外政府通過立法以減輕傳統物流對環境的影響,如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家都制定了嚴格的法律法規,用以限制機動車尾氣排放和廢棄物污染;其次,發達國家積極扶持逆向物流的發展,提出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以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政治和經濟主張;此外,發達國家也不斷將綠色物流的思想和理念推廣到世界各國,并通過制定國際環保標準、綠色物流服務標準等措施促進綠色物流的發展。在學術界,國外學者對綠色物流的研究頗為深入。如James Copper等人于1991年提出關于“改進卡車設計、提高公路運費和鼓勵聯合運輸”的綠色物流方案;H·J·Wu和S·C·Dunn于1995年提出綠色物流不但包括原材料的采購、產品生產、包裝、運輸以及倉儲等物流過程的綠色化,而且還包括廢棄物回收與處置等逆向物流的綠色化,他們認為綠色物流的實施應該在整個物流系統中來共同操作;Jean-paulRodrigue等人認為綠色物流應該是與環境友好、協調發展的物流系統,他們分析了物流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三種可以緩解矛盾的方式:“第一種是從上至下,即政府部門規制;第二種是從下至上,即由物流產業來完成;第三種是折中方式,即政府和產業之間互相讓步。”然而,關于企業應該如何發展綠色物流的實證研究,國外研究文獻較少,僅有幾個代表性的作者。他們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企業綠色物流的影響因素與實施綠色物流的管理動因、環境政策、綠色物流行為、綠色應對戰略措施、環境意識以及社會責任等方面。
二、國內研究現狀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綠色物流的研究起步較晚,認識較淺,基本處于摸索階段。1994年孫秋菊、郭興寬編著的《環境化學保護與物流》一書中,第一次將物流與環境聯系起來,系統地分析了物流活動對環境介質的污染問題、環境污染的防護問題以及廢棄物物流和逆向物流的發展問題,并從社會、企業等方面提出逆向物流的發展策略;2001年我國出版的《物流術語》(GB/T18354-2001)一書中,首次將綠色物流定義為“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充分利用。”;2004年王長瓊編著的《綠色物流》是我國第一本關于綠色物流的專著,該書深入研究了綠色物流的概念、產生背景及重要價值,并對綠色物流的理論基礎和實現策略進行了系統研究;2005年夏春玉、李健生主編的《綠色物流》站在物流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角度,將有關理念加以系統梳理,從基本概念到理論框架,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等各方面提出了如何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物流的理論發展和實踐應用體系;2005年程紅、楊榮芝、李克寧等編著的《綠色流通引論》中提到綠色物流是科學化的物流設計、管理和實施,合理化、最優化的商品運輸方案,無害運輸包裝和銷售包裝選用,包裝物的回收復用,空位合理的適度包裝,優化資源利用的流通加工等,以綠色物流為主線,分析了綠色物流的關鍵技術。此外,高本河、魏際剛對國內綠色物流與國外綠色物流在觀念上、政策性和技術上的發展差距作了相應比較;陸江認為構建和諧物流:首先要建立健全與國際接軌的物流法律法規體系和公平、規范的競爭規則體系,其次要構建內外開放、區域整合、打破地區封鎖的“通暢物流”,第三要構建節能、低耗、環保、安全的綠色物流;陳達提出影響環境的六大非綠色因素包括輸送對環境的影響、保管對環境的影響、流通加工對環境的影響、包裝對環境的影響、裝卸對環境的影響以及信息對環境的影響;朱紅偉、祝圣訓對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中的綠色物流管理從實現方式、激勵因素及應變能力上做了詳細闡述。
三、國內外研究評述
國內外對綠色物流的研究,主要是從概念與理論、法律與政策、國家與社會等方面進行宏觀的、定性的和抽象的探討,研究的具體內容涉及物流活動中的環境影響因素、環境保護與物流管理的關系、企業綠色物流策略、綠色物流評價以及關于逆向物流與綠色物流的政策、法律與法規等。現有的研究存在兩個比較明顯的不足:一是缺乏綠色物流方面的個案研究、定量研究和實證研究;二是研究主題往往是關于傳統物流企業如何實現綠色物流,而專門針對快遞企業如何實現綠色物流的研究卻極為罕見。事實表明:在快遞行業獲得長足發展的今天,國內大多數快遞企業依然沒有把實施綠色物流當做一種主動選擇,基于綠色物流的視角研究快遞行業的發展,仍然是一個全新的課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