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維真+王曉+何潔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經濟應運而生,尤其是以互聯網為媒介的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共享經濟越來越熱,其中又以當前在校園和社會中比較流行的共享單車最為火爆,文章即利用微觀經濟學的知識從生產方與消費方兩個角度對共享單車的運營模式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共享單車;運營模式;融資方式;成本降低
對于近期校園與社會中發展迅速的共享單車運營模式,利用微觀經濟學知識,認真去觀察思考,具有很強的研究價值。因此,本文將利用微觀經濟學的知識從生產方與消費方兩個角度探討以互聯網為平臺的共享單車運營模式。
一、共享單車的概念
共享單車是指企業在校園、地鐵站點、公交站點、居民區、商業區、公共服務區等提供自行車單車共享服務,其運營理念是一種以互聯網為平臺的分時租賃模式,是一種新型共享經濟。用戶只需下載共享單車APP經過“手機驗證”、“交納押金”、“實名認證”、“尋找附近的共享單車”、“開鎖”五步之后即可正常使用。其最大的特點是綠色出行,隨時隨地使用,共享單車的出現,帶來的是一種雙贏局面。從生產方的角度來說,共享單車企業,通過收取押金的方式形成一個資金池,實現融資的目的;從消費方的角度來說,使用自行車不僅可以健身,還解決了“最后一公里”問題。
二、 從生產方角度來看共享單車的運營模式
(一)共享單車在運營中的融資方式
1. 押金模式,帶來低成本資金流入
幾乎所有的共享單車平臺都開啟了“要使用先交押金”的模式,押金從每人99元到299元不等。這種押金模式可以為共享單車企業帶來一大筆低成本資金流入,這是共享單車企業主要的融資方式。
例如:一個共享單車平臺可以拉入1000萬C端用戶,每人押金200元,用戶每次退回押金的平均周期是6個月,那么這個平臺就可以保障在半年時間里始終保持多達20億人民幣的現金儲備。如果年化率5%,那么一年下來這個平臺至少可以多賺1個億。據彭博社2017年5月份報道,摩拜單車最新一輪融資超過3億美元,小黃車ofo更是融資超過4.5億美元,使這個創立不到兩年的新公司總估值超過了10億美元大關。這種空手套白狼的方法,其實是典型的金融投資,無論銀行、保險,或者一些互聯網平臺都是以這種方式操作,而且風險很低。
2. 替代品無沖突,可以較快吸收投資
共享單車的載體為自行車,其替代品為共享電動車或公交車。一部分人使用共享單車的目的是環保健身,那么,兩個替代品完全不會對這一部分顧客產生沖擊。反而,共享電動車的費用高,市場投放數量較少,易使顧客去選擇共享單車。并且,共享單車最初提出的目標就是“最后一公里”,著力解決人們地鐵、公交車下站點距離最終目的地的一兩公里,這樣反而是共享單車彌補了公交車的不足。沒有沖突的替代品可以使投資方更放心地投入資金。
3. 努力達到市場均衡,獲得資金來源
很明顯我們可以看出,加入經營共享單車的進入門檻比較低,有多個企業經營有差別的同種產品,如:摩拜、ofo、騎唄等等,并且廠商不能操縱價格卻能影響價格,所以共享單車的市場應該是壟斷經營市場。對于壟斷經營市場,若要實現短期均衡,則要努力達到MR=SMC,即d需求曲線與D需求曲線相交點,也即圖2。 壟斷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中的E點;若要實現長期均衡,則要實現MR=LMC=SMC以及AR=LAC=SAC,即D需求曲線與d需求曲線相交且d需求曲線與LAC曲線相切,也即圖3。壟斷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中的E點和F點。因此企業要根據以上原則努力實現短期均衡,達到最大利潤或使虧損最小,同時盡量提高進入門檻,減小競爭力。因此許多看到商機的投資方會提供資金來源,而共享單車因為其經營模式的特殊性,資金是不可或缺且在前期需求量較大。經營前期因為大規模資金投入以及極少的現金回報,企業基本不可能實現盈利,這是一場燒錢的戰爭。只有資金鏈不斷,企業持續經營,一步步實現均衡,努力占據市場份額,才會走向利潤回報。
4. 努力吸引顧客占據市場份額,為投資方贏得利潤,吸引投資
共享單車在壟斷競爭市場中就意味著面臨嚴峻的競爭形勢,至今為止,除了較早入局的摩拜單車、ofo外,整個2016年至少有25個新的共享單車品牌洶涌入局,如:永安行、小鳴單車、小藍單車等。那么如何在這二十多個運營商中脫穎而出為自己贏得利潤呢?用戶,無疑是最大的資源。除了提高技術,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與騎行體驗之外,其收費價格的設定以及各種優惠活動是搶占客戶的一大殺器。根據消費者是理性人的假設,在效用差不多的情況下,消費者自然會選擇費用更低的一方。但是,一味地降價并非是個很好的選擇,其高昂的成本與微薄的現金流入使企業必須擁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流,其虧損自然也是更大的。并且,對于共享單車來說,在每小時不到1元的收費價格變動范圍內,消費者的需求彈性是小于1的,價格的變動并不會引起消費者過多的關注,同理,如果價格過分提升且超過公允,消費者需求會直接降低到0。因此,許多運營商則想出分割時間段收費的方法,這無疑明智很多,如果消費者騎行不到半小時與騎滿一小時的費用一樣,那么消費者效用會大大減小,消費者也就不愿意選擇,但若消費者騎行半小時只需0.5元,一小時需要1元,那么消費者效用就會提高,也就更愿意選擇這種方式。另外,在運營前期,開展優惠活動也是占領市場份額的一大舉措。
5. 發展公私合作關系,獲得政府補貼
共享單車的推行推廣了環保理念,減少了城市擁堵,響應了“互聯網+”、“供給側改革”等政府號召,因此,國家的支持無疑是增加共享單車供給的可利用因素。通過政府補貼,發展公私合作關系,這是一種政府和社會資本在公共基礎設施合作中的一種項目融資模式。共享單車作為公共交通的補充,很有必要介入政府的財政支持,這主要是出于兩層原因考慮,一來許多城市自建有單車租賃設施,但由于其辦證手續繁瑣、有固定借還點,以致使用率不高,顯然摩拜、ofo等更加勝任這個角色;二來,租賃單車本身需要政府支持與規范管理,例如增設停車區、規劃單車專用道等等。endprint

(二) 共享單車在運營中的成本降低途徑
1. 降低短期成本的途徑
當前共享單車在運營過程中的運維成本均較高,那么降低成本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共享單車企業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降低其運營中的短期成本。
(1)改造校園的“僵尸車”
校園中總會有許許多多的“僵尸車”,改造“僵尸車”,改變生產要素的投入,就能省下一大筆費用。在江理工,對“僵尸車”進行改造,加上有“7MA”logo圖標和車輛后上叉還裝有了密碼鎖,搖身一變成了共享單車,使用一分鐘只需一分錢,備受青睞。
(2)對車輛進行改進
對車輛采取各種改進措施,在確保使用者更好騎行體驗的同時,降低共享單車的維修概率,從而降低運維成本。
(3)以批量購入代替自行生產
自行車市場供大于求,處于買方市場,因此,放棄自己生產自行車,而選擇從自行車市場批發購買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4)嘗試C2C式模式
假如客戶端用戶足夠多,運營商可以嘗試將“密碼鎖+GPS”租給個人,鼓勵個人將自己的單車投放到平臺來讓他人騎行使用,自己收取租用分利。企業只需生產高端密碼鎖,無疑會使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并且這是真正意義上優化了資源配置問題,使閑置資源充分利用。但這種模式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所以其真正的實行還需更深入地分析探討。
2. 降低長期成本的途徑
(1)控制長期生產成本
當共享單車平臺走向正軌,長期生產成本的主要構成就變成了管理維修費用以及技術研發費用。技術研發是不可或缺的,通過技術的提高以及熟練程度降低管理維修費用,控制長期生產成本。
(2)尋找最優生產規模,避免出現規模不經濟
在運營后期,一味的加強融資擴大生產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前期市場沒有飽和,擴大生產可以使總成本下降產生規模經濟,但到了后期,市場比較飽和,還一味擴大生產,就會使管理效率低下,長期平均成本遞增,出現規模內在不經濟。如若外部經濟環境出現惡化,那么還很有可能出現規模外在不經濟,因此,尋找一個最優生產規模也是企業的一大任務。
三、從消費方角度來看共享單車的運營模式
(一)共享單車主要受眾
當城市的公路交通變得擁擠不堪,而軌道交通的分布即使再密集,中轉和鏈接部分的路程也仍然會保持在“幾公里”這樣的一個數量級。因此,共享單車,為這“最后一公里”向人們提供了一種目前看來很優秀的選擇。從需求方面來看,共享單車主要面向工作白領、學生群體,他們樂意接受新事物,尤其是白領,優越的工資收入使得他們的需求彈性比較小。針對這樣的群體,生產者可以利用消費者偏好,生產更適合他們的自行車。
(二)消費者的需求受地域、天氣的影響
目前,共享單車主要在一線城市投放使用,為了拓展市場,共享單車平臺將陸續投放其他地區的趨勢不可阻擋。但是由于自行車自身的限制,對于地面不平坦,地勢起伏大的地區,當地需求會非常少。并且,如若遇到雨雪天氣,共享單車的需求也會大大減少。因此企業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做出科學的決策。
(三)用戶體驗和人身保障決定用戶留存率
不管是之前的網約車大戰還是外賣大戰,價格是決定用戶存留的關鍵,對共享單車領域而言,現在的各家的收費標準大同小異,大都位于1元/小時~2元/小時這個區間之內,所以共享單車不可能靠價格戰來留存用戶。若想長久的留住已有用戶,還得看平臺的運營能力,也就是看用戶體驗如何,是否能及時找到車,找到車之后是否能順利開鎖,開鎖之后騎車的體驗如何,用戶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保障等因素。
平臺合理配置線下停放車輛成為線下運營的關鍵。試想一個用戶急于用車的時候,當然是選擇能及時找到的車,若用戶及時找到多家平臺的車,那用戶會選擇容易開鎖并且騎車體驗較好的車。當然剛剛說的情況有一個暗含的前提:用車的人是多家平臺的用戶,換言之就是用戶在多個平臺繳納了押金,合理的配置好線下的車輛就能有效的留住用戶。
(四)盲目增加車輛密度并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利用率
在單車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它們總是會流動到容易出行且人流量大的地方,即使是單車密度很大也不例外。靠繼續增大單車密度來彌補,造成的結果就是單車停的到處都是,最后只好劃出一塊地方。當共享單車傾向于規范管理的時候,它們必定要有固定的停放地點,有足夠多樁的公共自行車也能做到和共享單車相同的效果。所以,如何做到車輛密度的合理規劃,是降低成本、鎖定用戶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王保安.王保安副部長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培訓班上的講話[EB/OL].貴州省財政廳網站,2014-03-20.
[2]佚名.深度解析共享單車盈利模式誤區及如何破局[EB/OL].產業創新服務平臺,2017-03-01.
[3]佚名.共享單車市場在用戶PK中將走向寡頭還是壟斷?[EB/OL].搜狐科技,2016-12-12.
【作者單位:孟維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王曉、何潔,山東正華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