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摘要: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涵是不斷深化動態發展的。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分析,把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涵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環境教育(EE)、環境人口與發展教育(EPD)、可持續發展教育(ESD)和后可持續發展教育(Post-ESD)。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教育;內涵;擴展
一、環境教育(1972~1992)
二次大戰結束以后,“發展”成為世界性主題,整個世界都致力于快速的經濟增長。人類社會百多年的工業化,伴隨著人口的爆炸性增長,瘋狂般開發自然資源,全球性資源過度消耗,生態遭受嚴重破壞,環境日趨惡化,生存危機日益加重。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出現了嚴重的全球性環境危機,人與自然的關系空前緊張,社會危機日益加深。面對如此現實,人類社會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經濟行為,不得不深刻反思傳統的發展觀、價值觀、環境觀和資源觀。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通過《人類環境宣言》,提出:“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是關系到全世界各國人民的幸福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全世界各國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國政府的責任?!?,呼吁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為“現代人和子孫后代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疤岣呷竦沫h境意識,引導全社會自覺地保護環境,改善環境質量”,其最佳途徑就是環境教育。為此環境教育就在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下應運而生了。
世界環境教育的推進歷程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1972年,聯合國“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明確了環境教育的性質、對象和意義,并提出了環境教育的國際合作框架。這次大會推動了國際環境教育事業的發展,被認為是全球環境教育行動的開端。1975年的貝爾格萊德“國際環境教育研討會”,制定了“為了環境教育的全球規??蚣堋?,發起全球范圍的環境教育規劃,并提出了一整套有關環境教育的發展規劃以及相關指導政策。1977年發表的《第比利斯宣言》,首次確立“意識、知識、態度、技能、參與”等環境教育目標,奠定了全球環境教育發展的基本框架體系,這標志著國際環境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87年召開的莫斯科“國際環境教育和培訓大會”,在審視了第比利斯大會以來的環境教育進展情況之后,提出了環境教育和培訓的國際戰略草案,確定1991年至2000年為“世界環境教育十年”。
全社會推進環境教育的同時,環境教育的概念得到了擴展。1970年的一個“學校課程環境教育國際工作會議”提出,“環境教育是價值認識、概念澄清的過程,其目的是發展一定的技能和態度”。同年的一次研討會提出,“環境教育的本質在于幫助個人理解他們的自然環境特征、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和管理自然環境的需要”?!敦悹柛袢R德憲章》指出,讓“全世界的人進一步認識和關心經濟、社會、政治和生態在城鄉地區的相互依賴性;為每一個人提供獲得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知識和價值觀、態度、責任感和技能;創造個人、群體和整個社會行為的新模式”。第比利斯大會強調,“環境教育能幫助人們獲得對環境的完整認識,并使人們對環境采取更為理性的、更適合社會需要的行動”。隨著環境教育概念的擴展,環境教育的深度和廣度也隨之擴大,內容也不斷豐富起來。最初的環境教育以自然研究為主,現在的環境教育則結合了社會研究,也就是以社會問題視角來研究環境問題。環境教育涵蓋環境意識教育、環境倫理道德(態度)教育、環境法制教育、環境行為(參與)教育、環保知識教育和環保技術技能教育等幾個方面??梢?,這個時期環境教育的內容是純粹的環境教育,因此,環境教育是可持續發展教育內涵發展的初始階段。
二、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1992~2002)
人口的增長需要發展經濟,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需要環境支撐,環境問題又制約著人口和經濟的發展。在全世界都在積極努力地應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而推進和深化環境教育的進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環境、人口和經濟發展是一個共生共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系統,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環境、人口和經濟發展的相互協調和諧統一。因此,就環境、人口與(經濟可持續)發展間的關系問題的討論開展起來了,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1987年,聯合國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書中第一次科學地定義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992年,聯合國發表《里約宣言》和《二十一世紀議程》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面向可持續發展重建教育”,宣告“促進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責任”。由此,環境教育融合了人口和發展教育,內涵擴展至“為了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1995年,雅典環境教育地區間研討會要求,“要把環境教育與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要在所有的教育活動中將人口、環境、資源與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1997年,“環境與社會國際會議”的《塞薩洛尼宣言》指出,環境教育是“為了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梢姡嫦蚩沙掷m發展的環境教育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新的教育模式。這是在這種背景下,為了通過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改善人類環境,提高人口素質,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范圍內啟動了“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EPD)”項目,密切聯系和融合環境、人口、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國EPD教育項目開始于1998年。
可持續發展教育由環境教育向環境、人口與發展教育過渡,教育的內容也隨之擴大。教育內容納入了環境(資源)教育、人口教育、科學教育、健康教育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教育。其目標是,對受教育者進行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知識、科學意識、科學態度和相關科學技術教育,提高受教育者對環境、人口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關系的認識,通過各種探究活動發展受教育者對環境、人口和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能力和主體精神。環境、人口和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可持續發展教育內涵發展的第二階段。
三、可持續發展教育(2002~2012)
人類社會進入了21世紀,人們對可持續發展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由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擴展到了環境、經濟、社會等人類活動的各個方面??沙掷m發展教育內涵也隨之擴展到了“為了可持續發展的教育(ESD)”的高度和廣度。endprint
2001年10月,安南講過這樣一段話:“我們生活在同一星球上,由一個決定我們生活的生態、社會、經濟和文化關系的微妙而錯綜復雜的網絡,把我們聯系在一起。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對所有生命依存的生態系統、對彼此作為整個人類大家庭的一分子、以及對我們的子孫后代承擔更大的責任?!?002年,約翰內斯堡會議確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三大支柱,國際社會推進可持續發展事業要在經濟增長、資源與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三個關鍵領域統籌行動。同年12月,聯合國大會決定2005-2014年為聯合國“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05年,《聯合國教育十年國際實施計劃》正式發布。這樣,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進入了第三個階段——ESD教育階段。中國EPD教育也在2006年被重新定義為中國ESD教育。
按照“10年計劃”,“教育要能夠培育可持續未來所需的價值觀念、行為和生活方式”,要進一步強化、補充體現可持續發展價值觀要求的內容。可持續發展教育發展成為以“四尊重”(尊重當代人與后代人、差異性與多樣性、環境、地球資源)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沙掷m發展教育主要領域的主題擴展到:在社會文化領域開展和平與人類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人權教育、預防愛滋病教育、兩性平等教育、政府管理教育、文化多樣性教育;在環境領域開展資源教育、可持續性城市化進程教育、氣候變化教育、災害預防教育與生物多樣性教育;在經濟領域開展消貧教育、市場經濟教育、循環經濟教育、可持續農業教育等。
四、后可持續發展教育(2012以后)
為了部署2014年聯合國教育十年結束后的工作,2012年,巴西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發布《我們希望的未來》,決心鞏固和繼續推行可持續發展教育。2013年,教科文組織大會贊同將《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行動計劃》,作為“聯合國教育十年”后的工作內容。2014年,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啟動了該行動計劃。2015年9月,聯合國會議通過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下一個15年世界發展提出了目標。同年12月,“教育2030行動框架”發布,教育的使命擴大至全納、公平和全民終身學習。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進入了后可持續發展教育階段。每個人都應當有機會接受全面與公平的優質教育,并享有終身學習的機會成為主要議題。公平教育、全納教育、(性別)平等教育、終身學習、優質教育、言論自由、文化遺產保護教育等成為這個階段的教育內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