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青??
摘要: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他們的獨立思考和積極實踐。實踐環節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延伸,設計實踐性作業對于落實課程基本理念,全面達成教學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研究探討了思想品德課實踐性作業的意義及其設計。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實踐性作業;意義;設計
一、 引言
思想品德課具有實踐性特征,在教學中應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而日常教學中卻常見只重視課堂教學,忽視課后實踐的現象,這種功利的應試式教學行為不利于整體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因此,教師應注重課內外結合,設計實踐性作業,把加強實踐環節落到實處,為學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促進自身能力和思想品德的發展,提高道德踐行的能力。
二、 實踐性作業的重要意義
(一) 落實德育回歸生活的需要
思想品德是人在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回歸生活”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基本理念,教師應確立生活化的教學思維,注重設置實踐環節,讓思品課教學在生活的廣闊領域中煥發出生命活力。實踐性作業的設計,以一種靈巧的生活化方式讓德育擺脫了課堂的時空局限,引導學生依托生活這一最廣袤的資源和時空,實現自主的道德學習。
(二) 提升實踐創新能力的路徑
創新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品格,是有效教學的共同特點,如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敝挥信σ龑W生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在實踐過程中體驗、感悟、探究,才能確實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為終身學習和未來人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 培養思品學科素養的載體
素養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組合而成,思想品德課學科素養,是指學生通過思品課學習及自身實踐活動,獲得的理論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顯然,學科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絕不能僅靠課堂教學,教師應將教學有效地向課外延伸、擴展。實踐性作業作為聯系課內外的紐帶,它使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本的知識,更能引導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拓寬知識面,鍛煉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
三、 實踐性作業的教學探索
(一) 基于改善人際關系的實踐性作業
幫助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是思想品德課程的核心,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自我意識和獨立性逐步增強,如何學會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形成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是他們成長過程中面臨的重要課題。思品課教師應切實履行既教書又育人的職責,扮演好學生道德成長引路人的角色,引導、幫助樹立人際交往責任意識和積極的交往態度,掌握正確的人際交往方法,為青春期健康成長作好必要鋪墊。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結合教材內容,從親子交往和師生交往兩個方面設計實踐性作業。
首先,開展“親子關系小調查”,引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在八年級上冊“相親相愛一家人”教學中,筆者預先讓學生進行一個親子關系小調查。這份小調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家長填寫:(1)孩子做過最讓您感動(或驕傲)的一件事;(2)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讓您記憶猶新的事情;(3)為了孩子您是否放棄或改變了什么(如習慣、愛好等)?(4)在與孩子溝通方面您有哪些困惑的地方?另一部分由孩子填寫:(1)你與父母的關系如何,是否與家長發生過矛盾和沖突?請具體描寫一例你印象深刻的矛盾和沖突;(2)你與家長之間的沖突表現為什么方式?(3)你常用什么方式解決與家長之間的沖突?從調查反饋情況來看,家長的配合度很高,家長和學生所寫內容真實具體,看得出這份實踐性作業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熱烈歡迎。很多家長寫感到驕傲或者記憶猶新的事情時,都提到了孩子的很多可貴的優秀品質:誠信、孝敬父母長輩、意志堅強、樂于助人、自立自強等,這些點滴小事無不勾起了親子雙方很多甜蜜溫暖的回憶,也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親情和溫暖,體會到父母無私的愛,產生了“難報三春暉”的共鳴。這個結合教學內容設計的親子關系小調查活動,走進了家長和孩子的內心深處,架起了課堂教學和家庭生活之間的橋梁,實現了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其次,撰寫“老師微故事”,培養尊師情感,促進師生關系和諧。在八年級上冊“老師伴我成長”教學中,筆者布置學生撰寫“老師微故事”,引導學生將師生交往的經歷、體驗、感悟注入筆尖,從中自然生發出尊師的情感。學生紛紛傾情表達,樸實的語言中飽含著濃濃的師生情。一位學生寫道:“在上個學期末,我考了一個讓自己很滿意的分數。但是我知道,最大的功勞在于易老師,她讓我從很討厭英語到對英語感興趣,到現在對英語的狂熱。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我的老師培養了我的興趣。”這一道獨具匠心的實踐類作業,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喚起了學生的尊師情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 基于拓展學習資源的實踐性作業
在思品課教學實踐中,應發揮師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引導學生將思品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至課外,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多渠道地開發、
利用課程資源,為實現教育目標服務??涿兰~斯說過:“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多學?!痹O計思想品德課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收集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空間,能促進“少教多學”目標的實現。例如,加強中學生的誠信教育是思品課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一個難題。在八年級上冊“誠信是金”教學中,筆者布置了實踐作業,讓學生收集誠信典故、名言、生活中的誠信故事及個人的思考感悟,然后在課堂上交流。學生收集資料的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教育契機,這個過程勝過老師千言萬語的灌輸式教育。
(三) 基于提升價值判斷的實踐性作業endprint
初中學生處于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價值判斷能力有限,對于事物的認識往往片面化,不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因此迫切需要教師給予正確引導和有效幫助。思品課設置實踐性作業,可以引導學生澄清生活中的模糊認識,提升價值判斷能力,形成正確的認識方法論。例如,八年級上冊“網絡交往新空間”教學中,筆者聯系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低頭族”、“拇指黨”等現象,結合本班部分學生沉迷網絡,對網絡作用認識模糊的問題,指導學生對照教材內容,依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需求,開展“初中學生經常上網利大于(小于)弊”辯論會。教師把全班同學分為兩大對立辯論小組,指導他們收集資料,為網絡利弊辯論會做好準備。學生熱情高漲,認真收集了大量關于網絡利弊的案例性資料,在辯論會上表達自己小組獨到的見解,從而對網絡的利弊形成較為全面、清晰的認識。辯論會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變教師的灌輸為學生的主動自我教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理性地思考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明是非,辨利害”的目的,為促成學生行為的轉變提供了契機。
(四) 基于關注時政熱點的實踐性作業
思想品德課教學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引領學生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惡和美丑觀念。教師可設計時政類的實踐性作業,指導學生開展時政探究學習,將學生的學習視角引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引導學生了解時政,關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筆者在黨和國家的重要會議或重大社會時政事件發生的時間節點上,組織學生開展手抄報等實踐性作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為了學習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在九年級“了解祖國,愛我中華”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全班分成12個小組,每個小組4-5人,小組合作制作一份“展望十三五”主題手抄報。通過手抄報的制作過程,學生了解了我國五年規劃的歷史,知道了“十二五”期間我國發展的主要成就,認識了“十三五”規劃的主要目標,初步理解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對我國的國情及未來的發展目標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個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站在宏觀的高度認識時政問題,實現由“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的飛躍,從而促進學生對時事政策的理解,形成正確的政策價值判斷。
四、 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導向
(一) 依據教學目標需要設計
實踐性作業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必要支撐手段,應該緊扣教學目標設計,而不能流于形式。它應是教學內容的合理延伸,著力把學生引導到更廣闊的生活世界里去學習。教師應正確把握課標要求,深入分析教材,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注重從中提煉出實踐性能力要求。教師應在整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挖掘其中蘊含的實踐性內容和要求,設計與教學主題相適應的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 結合整體學情特點設計
任何教學策略的設計和實施都必須尊重學情。初中學生的整體學情是思品課教學的出發點,是有效教學的基本保障。設計思想品德課實踐性作業,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考慮初中學生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應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學生整體的需要,讓學生力所能及;同時應具有開放性,考慮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需求。實踐性作業的設計還應考慮初中學生的興趣特點,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實踐性學習的快樂,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實踐性作業的教學效用。應當注意的是,教師不可籠統地布置實踐性作業,而應注意思維和實踐路徑指引,突出方法指導,幫助學生通過實踐學習收獲能力。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實踐性作業是思想品德課完整教學結構的有機組成,是重要的教學環節,是實現整體教育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實踐證明,實踐性作業是思品課教學一道亮麗的風景,設計好實踐性作業,能為思想品德課增添活力元素,構建生機勃勃的思品課教學。
參考文獻:
[1] 黃忠誠.淺談思品課導行教育在現實中的實踐探索[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6,(11):75-76.
[2] 李明玉.“小組合作學習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在思品課的實踐[J].新絲路(下旬),2016,(01):28.
作者簡介:郭麗青,福建省石獅市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