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福林 楊漢華
摘要:社會轉型期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發生了偏離,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有所表現,高校要切實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正確的就業理念和良好的敬業精神,加強輿論宣傳和就業指導,聯合社會、家庭共同做好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以達到大學生順利就業,實現人生價值的目標。
關鍵詞:轉型期;職業價值觀;教育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畢業生人數年年在攀升,2016年畢業生人數756萬人,2017年的畢業生人數預計795萬人,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其次,我國正在經歷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期,國內經濟發展由原來的中高速發展速度進入了一個提質增效的調整期,市場吸納人才的能力沒有太多變化,這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就業競爭加劇。再次,一邊是大學生的“懷才不遇”,難找工作,另一邊是企業“求賢如渴”,找不到合適人才,這兩者之間的就業結構性不平衡,體現了大學生在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選擇下職業價值觀的迷失。因此,我們需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使其能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貢獻。
一、 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現狀
職業價值觀是指人生目標和人生態度在職業選擇方面的具體表現,體現了一個人對職業的認識和態度,以及他對職業目標的追求和向往。職業價值觀是在個人的職業興趣、愛好、認知的基礎上形成的。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不但影響了大學生的職業理想和就業期望,還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行為。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社會全面改革的轉型期,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向由市場為導向的市場經濟,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國的大學生就業模式由原來的“統包統分”轉變為“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創新創業”。很多大學生的就業理想不再是以社會需求和社會共同理想為目標,不是“到邊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是追求自我物質和精神的需求,職業價值觀更加個性化、多元化、享樂化和功利化。為研究社會轉型期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的狀況,本人對YG的2013級60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形式的抽樣調查,有效問卷566份,問卷有效率94.3%,經數據分析,很多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價值觀存在偏差,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 求職意向自主化,自主意識增強
調查數據顯示:“影響大學生擇業因素”中“有利于個人發展”“符合個人興趣”分別占26.1%和19.8%;有60.7%的學生認為“個人綜合素質”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有52.1%的學生在選擇職業是按照“自己的意見”去做決定的。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生理、心理急劇變化的重要時期,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加強。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追求個人利益的承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個人價值取向逐漸突出,他們崇尚自我,注重一切以個人發展為中心,積極尋求個人價值的實現,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這與之前“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我是一塊磚,東西南北任黨搬”的“大我”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相比,更加突出了“小我”的個人主義。同時,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90后,其中有約半數的學生還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家庭的寵愛,個性張揚,唯我獨尊。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在就業過程中將個人利益凌駕于社會、國家利益之上,缺乏社會責任感。
(二) 價值取向多元化,呈現矛盾化
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表現為大學生對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在選擇時所持的態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是體現在職業的地位和單位聲譽上,就業單位主要是政府機關、國企和科研事業單位。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使得不同的經濟主體從自身利益和需求出發,選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價值取向。當代大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現實環境和個人追求,對就業單位,就業地區等作出了不同的選擇。他們一方面受傳統就業價值觀影響,希望就業單位相對穩定,同時當代大學生對物質的追求也導致他們對職業的選擇希望富有挑戰。他們在處理個人和社會、精神和物質等問題上往往表現出了矛盾心理。調查數據顯示:在“你希望的就職單位”中有33.1%選擇“三資企業”、29.2%選擇“政府機關”、19.8%選擇“大型國企”、8.1%選擇“科研院校等事業單位”、5.2%選擇“民營企業”、3.7%選擇“自主創業”;有25.1%的愿意去到中西部地區就業、35.2%的不愿意去,還有24.8%的人認為在較高報酬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傳統的官本意識有所淡化,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趨于多元化,傳統的以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受到挑戰。
(三) 職業評價標準更務實,呈現功利化
職業評價標準是職業價值觀的核心,它對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有著直接的影響。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傳統的職業評價標準是以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大小為依據,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基礎上來實現個人的職業理想目標,所以,他們大多選擇社會聲望高的政府機關和國企單位。而在當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當代大學生在“擇業標準”中有27.3%選擇“福利待遇”、26.1%選擇“利于個人發展”,選擇“社會貢獻大”只占 4.7%;有六成以上的學生認為“賺錢謀生”是參加工作的重要意義;另外,對就業地區的選擇中,有八成以上的學生仍然選擇“北上廣等沿海發達城市”;35.4%的學生選擇薪資3000-4999元;34.1%學生表示不會考慮周末單休的工作單位。所有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在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下,追求個人的經濟收入,物質利益更為突出,價值觀功利化更強。他們希望就業單位收入高,福利好,環境好,工作輕,責任少。
二、 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當代大學生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理想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的差別,使其處于矛盾中,他們渴望競爭,但又希望工作穩定。所以,高校就應該在學生就業選擇時做好引導,讓他們能理性客觀地認識自己、認識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endprint
(一) 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
職業理想是人們對未來職業的期望和追求。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棟梁,民族的希望,應該將個人追求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樹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的職業理想。擺脫狹隘的個人主義觀念的束縛,從社會大局出發,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大舞臺上找準自身的位置,勤奮工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添磚加瓦。也只有國家興旺發達了,個人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 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
社會轉型期,當代大學生應該正確認清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正確面對就業形勢,遵守道德法規、腳踏實地,積極應對就業競爭,以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完成人職的最好匹配,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努力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 樹立良好的敬業精神
在社會改革的大潮中,因為過度追求物質享受,而迷失在高收入、好享樂、近功利、缺責任的漩渦中,部分學生變得浮躁。當代大學生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愛”為核心價值目標,正確對待收入待遇和職業地位,熱愛自己的工作,忠誠于自己的工作,誠實守信、艱苦奮斗,做到“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在工作團隊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努力回報國家、回報社會。
三、 就業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性
(一) 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黨的事業的接班人,擔負著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任務,掌握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為了社會大局的穩定,所以,必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責任意識。
當前國際競爭激烈,這個競爭不但包括經濟實力的競爭,同時,還包括國內民眾的價值觀的競爭。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我們必須對我們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積極培養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
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結構調整,企業轉型升級。高校擴招,使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就業競爭更加激烈,對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形成了較大的沖擊。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為社會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 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在面對社會的轉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在享受物質利益的同時,人生價值觀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寧守天南海北,不去新西蘭”,情愿擠在東部沿海、發達城市等就業,也不考慮“西部計劃”,導致了結構性失業;誠信缺失,不斷離職,浪費了就業機會。為了幫助大學生盡快完成職業人角色的轉變,必須加強就業價值觀教育,督促他們努力提高綜合素質,立足現實,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社會需求,力求人職的最好匹配,實現合理化的就業。
四、 加強就業價值觀教育的對策
(一) 積極開展正面的輿論宣傳
輿論的導向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社會轉型,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出現了一些偏離。所以,我們應該積極營造正面的輿論環境,高校應充分利用先進的媒體技術,大力弘揚社會主旋律和校園主流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意識教育,旗幟鮮明地倡導正確的人生觀和職業價值觀,對大學生就業中的先進典型事跡要大張旗鼓地進行表揚,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的不良風氣,使學生在正能量的環境熏陶中逐漸建立積極、健康的職業價值觀。
(二) 高校應該切實加強教育指導
①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渠道,高校應充分利用“兩課”教育,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政教育的基石,我們應科學地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高校要積極倡導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將個人自身利益和社會共同利益統一在一起,激發學生自覺投身社會建設中去。
②高校教育應該將專業知識教育與職業價值觀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時,能了解專業背景、專業前景、社會前沿和社會對專業的需求行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培養學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愛崗敬業、團結合作的思想意識,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
③高校應該建立全程就業指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過程,應貫穿于大學教學的整個時期,高校應分層次、全方位地進行指導。對于低年級學生主要加強理論知識、就業理念的指導,幫助他們了解專業發展趨勢,了解自身的特點,確定職業規劃;對于高年級學生,引導他們做好就業的知識、能力、心理準備,宣傳就業政策、法規,傳授就業技巧,解除學生的就業、心理困惑,幫助他們實時調整就業預期,保持一個健康的就業心態。
④高校要豐富就業指導內容,提高就業指導服務質量。高校要根據就業形勢,實時調整就業指導模式,對個性化學生分類指導,增加指導的實時性和針對性。高校要利用校園網絡、廣播等媒體,及時向學生發布就業政策和就業招聘信息,請專業的職業生涯指導機構為廣大學生開設就業培訓講座,邀請成功人士、杰出校友等擔任就業指導顧問,實現企業和高校學生之間的良好互動。
(三) 強化家庭教育,共同推動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
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的形成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家長作為子女成長中最重要的領路人,必須轉變自身的就業觀念,積極配合學校、社會引導子女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使其順利就業。
總之,高校應該引導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自覺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丁其科.當代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現狀及對策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8):115-116.
[2]姜爾嵐,謝華.高校畢業生職業價值取向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6,(9):40-42.
[3]王祖康.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現狀及其對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3):185-187.
[4]孟曉媛.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調查與對策分析[J].學理論,2016,(6):197-198.
[5]林紅.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下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培育[J].中國大學生就業(理論版),2016,(16):54-59.
作者簡介:
凌福林,楊漢華,江蘇省鹽城市,鹽城工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