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雪
摘要:在對比我國嵌入全球價值鏈與構建我國自己的國家價值鏈的背景下,文章以貴州省裝備制造業為例,分析其融入國家價值鏈的歷史及行業優勢,并結合融入障礙,提出西部地區融入國家價值鏈要打破區域壁壘,建立多方位合作平臺,需求差異化發展等建議。
關鍵詞:國家價值鏈;裝備制造業;融入障礙
一、引言
國家價值鏈是在我國難以擺脫全球價值鏈的低端鎖定的背景下提出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順勢嵌入全球價值鏈,以給跨國公司代工的方式實現了經濟的迅猛發展。然而,處于加工組裝這樣一個低附加值的地位無法完成更進一步的產業轉型升級,也不能縮小由此帶來的東西部區域性差距。劉志彪和張杰(2009)提出加快構建以內需為基礎的國家價值鏈,由本土企業作為鏈主和主導地位,均衡國內各區域平衡發展。
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脊柱性產業。而對一個地區的發展而言,裝備制造業不僅可以提升一個地區的工業水平,又是一個地區持續具有競爭力的源源動力。目前,裝備制造業已成為貴州省工業主導產業之一,構建國家自己的價值鏈,裝備制造業一定是其中重要的一條。裝備制造業加入構建國家價值鏈與之前嵌入全球價值鏈有哪些異同呢?怎樣發揮自身區域優勢作為國家價值鏈的一份子,進而提升自身發展呢?本文站在國家價值鏈視角,分析貴州省裝備制造業融入國家價值鏈的優勢及障礙并提出相應建議。
二、東部地區嵌入全球價值鏈與西部地區加入構建國家價值鏈的異同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自主能力”較差,溫飽問題未解決,缺少資金、資本,土地和勞動力要素價格低,生存意識占主導地位。本著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其他地區,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宗旨,東部地區憑借其地理優勢先發展起來,依據其勞動力要素和土地要素優勢嵌入全球價值鏈。然而隨著東部的迅猛發展,西部地區受到的輻射程度逐漸減小,之前預想的東部幫扶西部的效應并不明顯,東西部差距依然很大,并且西部勞動力大量被吸附到東部使西部勞動力結構不平衡,其他需要青壯年勞動力產業發展受到制約。東部地區以給跨國公司代工組裝等方式嵌入全球價值鏈,面臨低端鎖定的困境,轉型升級勢在必行。西部地區地理位置偏遠,制度環境不夠透明,人才需求缺口大。
目前,東部地區資金積累、人才聚集,已具有產業轉型升級的初步條件,也具有引領全國和創新的龍頭企業。西部地區面臨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并可以依據自身歷史積累和稟賦在某些產業創新領導該行業。綜上,我國以代工方式嵌入全球價值鏈雖得到了迅猛發展卻已達到瓶頸,構建國家價值鏈可以使各區域依據自身稟賦推行產業創新和引領,并在全國形成各區域、地區有效有秩序競爭局面。
三、貴州裝備制造業融入國家價值鏈的優勢分析
(一)歷史積淀與現狀
國家價值鏈的構建以資源整合、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為目的,在國內進行資源整合、以國內企業為主導。歷史技術積淀是影響一個地區本土企業的一大因素。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國際局勢緊張的背景下,國家為了加強戰備,作出由東向西轉移工業的“三線建設”這一重大戰略決策。貴州在當時作為重要轉移地之一,貴州貴陽主要接受光電工業,安順主要接受飛機工業。“三線建設”這一大規模工業遷移戰略,奠定了貴州裝備制造工業的基礎,為今后貴州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
2017年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227.26億元,比上年增長22.3%,增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12.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9.6%,對工業經濟的貢獻為20.4%。汽車制造、醫藥制造、電氣機械制造業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7.5%、21.2%和39.2%,增速均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制造業產業鏈進一步延長,品種類不斷豐富,涌現出新型涂料、風力發電葉片和塔筒、鐵路火車、民用無人機和太陽能光伏電池等新產品。全省在統的主要工業產品共326種,覆蓋面達54.0%,比上年同期擴大2.4%。由此看出,貴州裝備制造業已成為貴州工業支柱產業之一。
(二)行業優勢
目前,貴州已經形成了航空、航天、電子、航發四個方向為代表的裝備工業。
1. 航空工業優勢。貴州的航空產業以中國貴州航空工業集團為代表,貴航集團以飛機、航空機械、發動機、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工程液壓件、農用機械、煤礦機械、醫療機械、機床設備等為支柱產品。早在1989年被國外航空界譽為“亞洲明星”的殲教7高級教練飛機,以其較高的性能價格比和可靠的質量贏得了國內外用戶的廣泛贊譽;2014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山鷹飛機項目,對完善國內教練機體系的配套設備、提高飛行員飛行訓練要求以及推動我國航空戰斗能力提升都有著重要的意義;由貴飛公司自主研制的“鷂鷹”無人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民用遙感無人機。貴州航空工業集團的工業成績彰顯了貴州在航空工業的實力和行業優勢,成為國家價值鏈中航空工業的“領頭羊”。
2. 航天工業優勢。貴州航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高端繼電器、連接器和組件線纜的研制生產和技術服務,是集研發、生產于一體的電子元器件企業。在我國近幾年的重大航天任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神州七號”飛船發射成功,航天電器的配套產品約20多個系列,100多種規格,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外,在“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飛行試驗等國家重大工程和重大專項配套產品研制生產任務中承擔著重要的配套任務。構建國家價值鏈要以國內企業為主導,形成研發、生產、組裝、營銷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集研發與生產于一體的貴州航天電器無疑可以成為產業鏈的一員。
3. 電子工業優勢。前身是083基地的中國振華電子集團有限公司是以電子元器件、電子材料、整機及系統、現代服務業四大業務為板塊的高新技術企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振華為國家重點工程和國防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參加了集成電路、“331工程”等大會戰,先后為“兩彈一星”、探月工程、東風系列、紅旗系列、鷹擊系列、南風工程等絕大多數重點工程提供保障,填補了7項國內技術空白,創造了8項國家第一。“十五”、“十一五”期間,中國振華連續被評為電子元器件科研生產先進單位,榮立“載人航天工程一、二、三等功”各10余人次、20余人次、30余人次。這些成果和榮譽體現了中國振華在中國電子工業的研發能力、技術、品牌、應用等方面都具有領先優勢。貴州裝備制造業成為國家價值鏈的一員,中國振華將發揮自身在電子元器件領域、在整機及系統領域和在信息安全領域的優勢,作為國內電子工業企業的龍頭主導整個鏈條。endprint
4. 航發工業優勢。發動機作為飛機的心臟,更是裝備制造業的動力組成部分。隸屬于中國航發的貴州黎陽航空發動機集團自創建以來,研制生產了兩大系列20多個型號的航空發動機,是我國生產某兩型航空發動機數量最多的廠家,交付發動機數量達到5000余臺,是國內航空發動機率先出口和出口量最大的航空發動機企業。黎陽航發集團在研發能力上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專業技術人員2000余名,加工設備以及測試設備都是國內先進水平,可謂是軟硬件兼有。目前,黎陽已形成以研制航空發動機為主要業務,同時兼顧國際航空零部件轉包生產和挖掘非航空民用品的需求,形成多元化發展格局,在國內航發領域形成比較優勢。
四、融入障礙及建議
(一)價值鏈協同性較低,建立多方位合作平臺
發展裝備制造業,使之成為我國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其根本動力在于上下游產業鏈的配套能力。貴州裝備制造業具有配套企業多,整機企業少的顯著特征。其需求彈性大、產業關聯度高,然而目前配套企業與其他環節的專業性企業協同性較低。構建國家價值鏈,不僅需要國家全局的把握,更需要各區域之間能夠打破壁壘,提高國家價值鏈整體協同性。財政分權使地方政府能夠相對自由的選擇其需要的政策類型,更好的為公眾提供服務。然而,財政分權有可能導致各省、各政府稅收競爭,爭相通過稅收優惠、補貼等鼓勵政策招商引資,這種不計代價的引資競爭并不符合資源的有效配置,導致經濟的扭曲,各區域不能有效競爭,協調發展。打破區域間壁壘,必須盡量避免由此帶來的弊端。打造多方位合作平臺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博覽會、交流會、推介會等方式是展示自身實力并尋求合作伙伴的途徑之一。2017年貴州裝備工業博覽會上,貴州260家優秀企業展示自身實力的同時,在開幕式及系列產品推薦會上簽約20個項目,涉及內銷貿易、進出口貿易、軍民用等領域,簽約總金額56.3億元,達成投資貿易及產學研合作意向簽約573億元。企業自身協同性較低,就更需要向其他企業尋求合作,政府應從制造、加工、營銷等多方面建立合作平臺,同時,自身也應加強核心環節的研發生產。
(二)產品開發創新不足,差異化發展謀需求
融入國家價值鏈關鍵在融合,重點在創新。貴州詹陽動力重力有限公司是貴州自主創新的一張新名片。詹陽動力是2005年成立的中新合資企業,主要生產液壓挖掘機等工程機械。其生產的時速100公里的多用途工程車、高速叉裝車、環保混合動力挖掘機、全地形特種工程車等多款新產品,均處于國際領先地位。隨著經濟放緩,粗獷型機械需求下降,企業唯有尋找差異化、精細化、需求定位化的發展道路才能不被市場淘汰。由詹陽動力自主創新的JY813全地形車就是差異化發展的一個例子。全地形、全天候水陸兩用多功能車,能在零下41℃~40℃的環境下工作,能在零下50℃~70℃的環境下停放。兩次南極科考JY813全地形車都圓滿完成任務。詹陽動力尋找市場需求定位,并大膽創新,緣于市場需求并高于市場平均水平,填補了國內極地科考裝備制造的空白,與世界同類產品水平齊平。在拓展銷售空間和渠道方面,利用地區優勢,就近銷售,再向全國延伸發展。在向海外拓展業務方面,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把產品賣到東南亞、非洲等地區,尋找國外市場發展平臺。貴州裝備制造業許多企業產品創新不足,面臨虧損甚至倒閉風險,準確尋找市場需求,與同類產品相互比較,尋求差異化發展才能立足市場。
參考文獻:
[1]劉志彪,張杰.從融入全球價值鏈到構建國家價值鏈:中國產業升級的戰略思考[J].學術月刊,2009(09).
[2]郭紅衛.國際化網絡視角下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分析——以湖南省為例[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10).
[3]孔凡林.貴州裝備制造業發展研究[D].貴州財經大學,2012.
[4]楊曉峰.國內價值鏈構建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蘭州商學院,2013.
[5]劉志彪.重構國家價值鏈:轉變中國制造業發展方式的思考[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1(04).
基金項目:貴州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創新基金“西南地區產業在國家價值鏈中的分工狀況實證研究”。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經濟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