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要:有關持有至到期投資的理解一直是初次接觸金融資產的難點,也是日后各種會計證書考試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對持有至到期投資的經濟實質的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各大期刊對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講解基本大同小異,文章將對該金融資產的經濟實質,通過一次還本分期付息和最終一次還本付息兩種方式進行對比解析,進而給出新的理解記憶模式,希望能對初學者在理解上提供幫助。
關鍵詞:持有至到期投資;經濟實質;還本付息;理解
一、對相關概念的理解
持有至到期投資是持有金融工具有能力有目的至到期日的長期資產,其特點主要包含三點內容:1.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將股票投資排除);2.有明確意圖持有至到期;3.有能力持有至到期(財務上不受影響)。
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折價溢價或面值發行,可以通過對票面利率與實際利率對比找出規律,票面利率通常與面值一起計算每年支付的利息,實際利息通常與攤余成本結合計算實際的利息收益。當票面利率高于實際利率時,說明每一期對方支付的利息額較高,那么該債券就是有高價值的資產,也就是俗稱的值錢貨,所以購買時就要付出更高的價值,即溢價發行來購買該債券,當票面利率低于實際利率時,每一期收到的利息額就相對較少,那么中間利息少,便只能通過賤賣來吸引對方來購買,也就是這里的折價發行,面值發行則是票面利率與實際利率相等的結果。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發行方溢價發行前期導致持有者多支付的錢,是對持有期間發行方企業要多付給持有者利息的“補償”,而折價發行導致持有者前期少付錢,是發行方以后各期要少付給持有者利息的“安慰”。
由于會計準則始終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所以,在持有至到期投資持有期間的時間價值也應反映出來,假如購買5年期債券總金額為1000萬元,面值1250萬元,票面利率4.72%(年利息為59萬元,也是期間每期實際收到的利息),則票面利率與實際利率i的關系可以用如下公式反映:
1000=59×(P/A,i,5)+1250×(P/F,i,5)
由以上關系式可以看出,每年年末收到的真金白銀59萬元與收到的最后一年年末的1250萬元以實際利率折現后的金額,應等于持有者的付出價值,通過查表計算出實際利率為10%,也就是說,從期初付出1000萬元開始,發行方對債券持有者來說“欠債”1000萬元,在10%的實際利率下增長利息確認每一年的欠債總額,若債券發行方每年還款59萬元(即分次付息一次還本),則發行方欠債總額會在扣除還款額后重新計算,結果即為攤余成本。
每一期的應收利息或應計利息1250×4.72%=59(萬元)為票面值乘以票面利率,但該利息并不是該期的實際收益(也即是科目中的“投資收益”),考慮到資金的時間價值,本期投資的收益為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成本乘以實際利率,而每一期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攤余成本為上一期的攤余成本加上本期新增長的實際收益(投資收益),扣除本期對方償還的金額(及59萬元利息金額);另外,有關“應收利息”與“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的判斷,首先“應收利息”是流動資產,而“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是非流動資產,在到期還本分期付息模式下,利息是短期債權,用“應收利息”科目表示,而在到期一次還本付息模式下,利息為長期債權,則用長期資產科目“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科目表示。
二、相關賬務處理的理解
同樣以以上案例為基礎進行分析,即假如20×0年1月1日,XYZ公司支付價款l 000萬元(含交易費用)從活躍市場上購入某公司5年期債券,面值1 250萬元,票面利率4.72%。
(一)分期付息到期還本模式
通過對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案例基本信息可知,XYZ公司在第一年年初支付價款1000萬元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資,在此可以理解為,XYZ公司以購買的債券為憑據,在發行方處存款1000萬元,以實際利率10%的利息率,采取復利模式計算利息額,并以每期59萬元面額收回部分金額的模式進行處理。以次模式計算,在一年之后,XYZ公司應收回資產金額為1000+1 000×10%=1100萬元,但由于年末收到固定還款59萬元,故此時對方對XYZ公司欠款總額為1100-59=1041萬元,也即第一年年末攤余成本為1041萬元;同理在第二年年末,在實際利率下10%的利息率模式下,一年之后,XYZ公司有對方欠債1041+1041×10%=1145萬元,但同樣的于第二年年末收到對方還款59萬元,故欠債總額調整為1145-59=1086萬元,即第二年年末攤余成本為1086萬元;第三年、第四年同理,第五年的利息調整由于小數取舍導致的誤差,要用倒擠的方法計算,其他內容不在此處贅述。下面給出具體業務操作分錄進行如下:
第一年年初: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1250
貸:銀行存款1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250
第一年年末:
借:應收利息59(收款分錄略)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41
貸:投資收益 100
第二、三、四年年末分錄同上,第五年年末:
借:應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59
貸:投資收益118
借:銀行存款1309
貸:應收利息59
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1250
從會計分錄角度理解攤余成本的計算,在不考慮減值的情況下,攤余成本也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資賬戶的余額,即在每一年年末將所有持有至到期投資一級科目的余額進行借貸匯總后的余額,即為攤余成本的余額,也是計算下一年攤余成本的基數。
(二)到期一次還本付息模式
為了便于理解持有至到期投資的經濟實質,到期一次還本付息同樣沿用上例,同樣考慮資金時間價值問題,由于到期一次還本付息,期間沒有實際資金流入,在第五年年末,則會有59×5+1250=1545萬元的資金流入,將此流入資金1545萬元以一定利率i進行折現,折現后價值為初始投資成本1000萬元。因此,在年初同樣以1000萬元購買面值1250萬元,利息率4.72%的債券時,每月應收利息仍未59萬元,則初始投資成本與實際利率i的關系可以用如下公式反映:endprint
1000=(59×5+1250)×(P/F,i,5)
通過查表與插值法得出i=9.05%,即在初始投資付出1000萬元,實際利率為9.05%的利息率模式下進行復利計算本金及利息,在第五年年末可以收到價值59×5+1250=1545萬元的收益,同時也從以上關系中看出,在票面利率相同時,不同的收款模式,得出的實際利率并不相同。
同樣通過對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案例基本信息可知,XYZ公司在第一年年初支付價款1000萬元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資,此時,XYZ公司有收款1000萬元的權利,或者理解為XYZ公司在債券發行方處存款1000萬元,以實際利率9.05%的利息率模式下進行復利計息,一年之后,XYZ公司應收欠款1000+1000×9.05%=1090.5萬元,但由于年末未收到發行方任何實質性還款,所以此時發行方對XYZ公司欠債總額仍為1090.5萬元,也即第一年年末攤余成本為1090.5萬元;同理在第二年年末,在實際利率下9.05%的利息率模式下,一年之后,XYZ公司有對方欠債1090.5+1090.5×9.05%=1089.19萬元,但同樣的于第二年年末未收到對方任何還款金額,故欠債總額仍為1089.19萬元,即第二年年末攤余成本為1089.19萬元;第三年、第四年同理,第五年的利息調整由于小數取舍導致的誤差,要用倒擠的方法計算。下面補充具體業務操作分錄進行輔助理解,分錄如下。
第一年年初: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1250
貸:銀行存款1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250
第一年年末: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59(收款分錄無)
——利息調整31.5
貸:投資收益90.5
第二、三、四年年末分錄同上,第五年末: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 59(收款分錄無)
——利息調整71.83
貸:投資收益130.83
借:銀行存款1545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250
——應計利息295(59×5)
從會計分錄角度理解攤余成本的計算,在不考慮減值的情況下,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攤余成本仍舊是持有至到期投資賬戶的余額,即在每一年年末將所有持有至到期投資一級科目的余額進行借貸匯總后的余額,即為攤余成本的余額,也是計算下一年攤余成本的基數。
由以上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欠債方是否“還錢”是影響攤余成本的直接因素,分次付息每年還款59萬,故計算攤余成本時,除了考慮前期欠債總額增長的利息,還應考慮欠債方償還的部分,增長的欠款加總,償還的欠款扣除,進而計算出下一期的欠款總額,也即攤余成本;而一次還本付息在持有期間只有每一期的欠債增長,沒有欠債償還,故計算方法上沒有扣除部分。
以上是對持有至到期投資中有關初始成本、利息調整,以及不同時間段攤余成本的計量等方法的介紹和本質含義的解析,對持有至到期投資的理解,關鍵理解資金時間價值的本質,以及利息收入的計提模式,掌握票面利息與實際收益的區別,是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資的關鍵,其次是通過不同模式下資產科目的含義進行對比理解,比如“應收利息”與“持有至到期投資——應計利息”的區別,最后熟悉持有至到期投資的到期還本一次付息與到期一次還本付息的賬務處理的區別。
以上是對理解和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對需要的人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邢國平.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分析[J].國家稅務局,2016(06).
[2]張慶考,孫永震,王偉.經濟實質視角下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探討[J].綜合·會計實務,2016(10).
[3]馮桂玉,付息方式對持有至到期投資核算的影響[J].會計管理,2011(11).
基金項目:廣州工商學院重點課程申報項目《中級財務會計Ⅰ》;項目編號:2016KC-004。
(作者單位:廣州工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