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潤??
摘要: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說:“大自然社會是我們教學的活教材。”從目前資源利用的情況看,幼兒教育中對鄉土特色音樂資源的利用尚不夠,尤其是缺乏地方生活與本土音樂文化的挖掘、傳承與創造,從而造成了鄉土特色的音樂的失傳。因此,開發并利用鄉土特色音樂資源刻不容緩。
關鍵詞:幼兒;音樂;教學
一、 開發鄉土音樂教學素材,培養幼兒音樂興趣
張家港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有取之不盡的鄉土特色的音樂素材,很多素材容易被幼兒理解和接受。鄉土音樂資源蘊涵著無限的教育價值,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去認真的發現、積極的鉆研,努力挖掘出有價值的鄉土音樂素材作為教學的資源。在幼兒音樂教學中,通過有效的運用,創造性地把鄉土資源與幼兒音樂教學融合到一起,從而發揮它的最大價值。在開放鄉土音樂資源中,我們必須切實做到:首先充分尊重幼兒興趣和認知規律。我們知道,音樂教育可以打動并熏陶幼兒的心靈,并以此來引導幼兒熱愛生活。因此,教師在選取教材時要尊重幼兒的興趣。同時,結合地方民樂開展教學。例如:在教學《我們來跳草龍舞》和《太湖美》時,既發展了幼兒的合作能力,而且增強了作為水鄉人的自豪感,從而萌發了熱愛家鄉與熱愛祖國的情感。其次,要選擇那些生動活潑來源于幼兒生活的音樂素材。鄉土音樂特色資源來源于我們的現實生活,我們要選擇適合兒童的素材,從而激發幼兒熱愛音樂的興趣。例如《我愛家鄉的山和水》就選材于與幼兒生活中熟悉的水資源,從而喚起了幼兒欣賞音樂的興趣。
二、 挖掘鄉土特色音樂材料,激發幼兒積極性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和愿望,那么我們所有的想法、方案都會化為灰燼。”在幼兒音樂教學中,一定要考慮到音樂的動聽,是否能激起孩子的興趣點。我們這里是典型的水鄉,這里不僅有水、湖、魚、船、葦等,還有全國聞名的園林,古老的漁歌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藝術特點深受幼兒的喜愛。例如:富有季節特性的《十二月漁歌》:“一齵二紅鯋三搶四馬鮫……”,讓幼兒們在說說唱唱中懂得了哪個月的魚產量最多,味道最鮮美。又如,根據魚的兇猛程度來排名的《漁歌》:“一魧二虎三丁古……”,學會了這首歌后,孩子們各個爭著搶著當魧魚,當虎魚。讓孩子們一唱就笑彎了腰、趣味性十足的蘇南歌謠《采紅菱》——我們倆劃著船兒,采紅菱呀采紅菱,得呀得郎有心,得呀得妹有情,就好像兩角菱,從來不離分呀,我倆一條心,我們倆劃著船兒,采紅菱呀采紅菱,得呀得妹有情,得呀得郎有心,就好像兩角菱,也是同日生呀。通過這勞動場景的描寫與傳統民間小曲的傳唱方式讓幼兒們十分喜愛,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因此,在幼兒音樂教學恰當選擇一些鄉土氣息濃厚的地方音樂資源的做法,讓音樂教學增添一抹亮色。
三、 充分利用鄉土音樂資源教學,促進音樂素養提高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幼兒教育要充分地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引導幼兒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從而激發幼兒愛祖國的情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結合教材開展教學。同時,融入一些地方民歌等。通過《紫竹調》《太湖美》等集體教學,在課堂上我們看到了幼兒們活動時的高興心情,從而充分證明了把鄉土特色音樂資源運用到幼兒音樂教學中是有價值的。音樂藝術深深的植根于鄉土的土壤中,幼兒們既能夠在學跳《采紅菱》、合作表演《太湖美》等歡快的氛圍中了解家鄉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同時又激發了幼兒的思維想象力,他們在進行創造性的演唱中萌發了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一個人的音樂素養必須具備相應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與創造力,而鄉土特色音樂能夠陶冶幼兒們的藝術情操,從而促進了幼兒音樂素養的形成。蘇州地區音樂資源豐富,而且民風、民樂、民歌形式獨特。尤其是民族服飾(藍印花布、旗袍)、水鄉建筑的特點、色彩與風格都是江南水鄉的代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的加以利用,讓幼兒體驗其中的特色。在藝術感知的過程中使音樂學習變得更加輕松,從而促進音樂素養的提高。
四、 在聆聽音樂中觀看教師表演,鼓勵幼兒大膽創作
例如:在欣賞《茉莉花》時,就設計了富于幼兒情趣的舞蹈表演,通過舒展的表演給幼兒帶來美感,渲染采茶時歡樂愉快的氛圍。同時,還通過音樂與肢體語言展示江南美麗的水和山。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最適應在生動的情境中開展學習活動。這樣,可以使幼兒想象有依托,從而發展幼兒的個性。在教學《走進越劇》時,就在幼兒活動區提供了如鐵絲、毛線、方便面碗、石頭、彩紙、油漆等材料,來激發幼兒思維的創造力。同時,制作了生、旦、凈、丑的臉譜,以及胡須、帽子、水袖等表演道具。這樣,幼兒學習的興趣很高。幼兒心理發展規律告訴我們,幼兒善于模仿成人,于是在音樂活動中就通過教師表演來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以此表達音樂的情感。例如,在欣賞《胡桃夾子》時,這首樂曲帶有濃烈的大自然風味。但是,幼兒們受到我們城市環境的束縛,因而幼兒不能了解樂曲的內容。所以,教師就輔以表演與生動形象的語言來幫助他們理解這首樂曲。
五、 以愛家鄉情感教育為主線,深化鄉土教育活動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不能沒有人的情感,否則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然而,在幼兒音樂教學中我們通常在對幼兒進行這種較為抽象的社會情感的培養時,往往只流于口號的形式,沒有能把抽象的社會情感培養與具體的社會現實結合到一起。同時,也疏忽了利用我們生活的環境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從而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流失。例如:在開展“我愛雙橋”這個活動中,讓幼兒對周莊畫家陳逸飛筆下雙橋有了初步的認識。通過討論中可以看出幼兒們對雙橋以及周莊的建筑特點有濃厚的興趣。這樣,幼兒們對家鄉的建筑感到自豪。同時,也真實地喚起了幼兒的內心體驗。此時,幼兒們熱愛家鄉的情感給激發了。
參考文獻:
[1] 劉素丹.淺談音樂教學中如何充分利用鄉土資源[J].北方音樂,2016(10).
[2] 潘平.淺談如何利用鄉土資源培養幼兒音樂興趣[J].新課程,2015(07).
作者簡介:姜潤,江蘇省張家港市東萊幼兒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