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素萍??
摘要:《愛米莉的“同謀”》一文認為小說有雙重敘述視角,“我們”是與愛米莉同齡的一群男性居民,而且很可能就是曾經追求過她的年輕人,是謀殺案的“同謀”。筆者贊同雙重視角的觀點,但認為“我們”的真實身份是全鎮居民,因而不是愛米莉的“同謀”。
關鍵詞:《愛米莉的“同謀”》;“我們”;雙重視角
一、 “我們”的身份之謎
《愛米莉的“同謀”》是劉玉宇發表在《外國文學評論》2007年第四期的文章。他認為《獻給愛米莉的玫瑰》有雙重敘述視角,一為隱含作者,一為劇中敘述者,因兩者沒有任何重合,故敘述由劇中敘述者全權負責。“我們”并不泛指全鎮人,而是指與愛米莉同齡的一小群男性居民,而且很可能就是曾追求過她的人。在此基礎上他揭示了敘述者的形象,認為他們不是大多評論者所認為的“天真的旁觀者”或“社區代言人”,而是作者精心刻畫的一群心態復雜的謀殺案“同謀”。劉老師對敘述者身份的確定來自小說這一處:
一開始我們很高興愛米莉有了興趣點,因為那些女士們都說,“格雷爾森家的人當然不會對一個北方人,一個工人認真的。”但還有一些人,那些老人,他們說,即使哀傷也不應讓一個真正的淑女忘記上等人的道德——雖然他們沒用這個詞名。(第三節,224頁)
很明顯這里有三類人:我們、女士們、老人,于是劉老師認為,“我們”是指與愛米莉同齡的一群男性居民。但如果僅因為此處的“我們”指代鎮上一群男性居民,就斷定整個故事中的“我們”都指代他們,那下面的“我們”又指代誰呢?
①那是一大棟四四方方的木板屋……它坐落在我們鎮上最有來頭的一條街上。(第一節,221頁)
②她病了好長一段時間。我們再見到她時,她頭發剪短了……(第三節,224頁)
③每年十二月,我們都寄給她一份交稅通知,一星期后,交稅通知無人認領,從郵局退了回來。
(第四節,226頁)
這些“我們”很明顯泛指鎮上所有居民。整篇小說中,“我們”的指代很復雜,幾乎無法確定。筆者認為,“我們”指代不明的根本原因在于故事是以“我們”的回憶展開的。作為敘述者的“我們”在這個故事里具有雙重敘述視角,但這視角不是分別來自敘述者和隱含作者,而是都來自“我們”:身在故事中的“我們”和回憶故事的“我們”,亦即愛米莉在世時見證她一切的“我們”和她去世后追憶她的“我們”。這樣,劉老師對“我們”身份的確定才說得通。“我們”是與愛米莉同時代的一群人,又是故事的追憶者。“我們”既置身其中,又置身事外。“我們”身份沒有變,但看事物的角度變了。愛米莉已作古,“我們”這群與愛米莉同齡的人現在顯然也是高齡(很有可能“我們”也只有一部分人在世了)。但“我們”卻是了解愛米莉最多的人。“我們”在以回憶的形式講述一個屬于“我們鎮”的故事。作為曾經見證那一切、現在又仍存活的人,“我們”最有發言權。現在的“我們”既為當時經歷那一切的“我們”發言,也有權利代表“我們鎮”發言。“我們”既代表我們自己,也代表我們鎮。當“我們”置身故事中時,用的是當時“我們”自己的視角。當“我們”回顧和發表評論時,用的是現在的視角。
二、 “我們”的“同謀”罪名不成立
揭示了“我們”的身份和雙重視角之后,劉老師對“我們”的定位——愛米莉的“同謀”這一稱謂就站不住腳了。但劉老師為了支撐自己“同謀”的觀點,找了不少細節來證明“我們”知道四十年前的謀殺案,如:愛米莉買毒藥并拒絕透露用途,恰恰在這之后巴倫最后一次進入她家再沒出來;愛米莉家中的臭味;那時我們還沒有說她瘋了,言下之意是“現在”(闖入事件發生之后)她真的瘋了,而且這回比她父親去世時表現得更瘋狂,她將巴倫的尸體藏在家中,根本不讓別人知道。
筆者首先不能同意“同謀”這一稱謂。“同謀”意為“我們”直接與謀殺案有關。雖然“我們”一直幸災樂禍地看待愛米莉的一切,這或許助長了她的瘋狂,但我們沒有幫她謀殺巴倫。小說中提到,“她一無所有,所以會抓住曾掠奪過她的任何東西,人們都會這樣做。”所以謀殺巴倫的是失去了任何依靠的愛米莉。
其次,如果“我們”真的是謀殺案“同謀”,為什么在故事最后,“我們”打開二樓那扇封閉多年的門時感到震驚?
好長一會兒,我們就那樣站在那兒,看著那深沉干枯的笑臉。(第五節,227頁)
筆者對“我們”是否知情的理解是:身在故事中的“我們”或許對謀殺案有些懷疑,但小說中找不出充分證據;身在故事之外的“我們”現在追憶往事,以現在的視角(現在已經知道愛米莉謀殺了巴倫)來重新審視過去的一切,才開始把當時的一些可疑點聯系起來,于是現在的“我們”才推斷出那時應該是發生了謀殺案,但這并不能證明“我們”當時知道真相,而我們與謀殺案有關、是“同謀”的觀點更是沒有根據。
總之,《獻給愛米莉的玫瑰》的敘述者具有雙重視角,以回憶的形式講述了一個正消逝的人物故事。雙重視角造成了小說中多處的“我們”指代不明,也使敘述者保持了對愛米莉既貶低又尊敬的雙重態度。敘述者置身故事中時對愛米莉是冷嘲熱諷多于同情,跳出故事時則帶著十分的尊敬和追憶。
參考文獻:
[1] Brooks,C.& R.P.Warren, Understanding Fiction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2] 劉玉宇.愛米莉的“同謀”[J].外國文學評論, 2007(4).
[3]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曹素萍,講師,湖北省武漢市,武漢輕工大學外國語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