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校際交流是指高校之間通過一定的交流協議,選派本校相關專業的學生到對方學校參與學習與生活,認可相關學分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與2015年9月啟動第一期校際交流,選派了176名學生前往燕京理工學院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流學習。2016年9月,第二期校際交流404名學生前往燕京理工學院的學習,使得該項目在第一期嘗試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發展。
關鍵詞:校際交流;滿意度;分析
一、 第二期校際交流概況
第二期校際交流學生共404人,其中會計學254人,環境設計127人,視覺傳達23人。男女比例1∶3。累計開展了六次校外實踐,參觀游覽地包含故宮、長城、天壇、頤和園、圓明園、十三陵、鳥巢、水立方、北大清華、藝術798區、天津、國家博物館、天安門廣場。
二、 學生滿意度反饋
向全體交流生發放匿名電子問卷,實際收取份數381份,有效率94.54%。
三、 評價與分析
(一) 學習方面
從問卷反饋來看,學生自覺已完成比例為83.02%,超過預期效果;學習氛圍滿意度75.74%,教學質量滿意度為72.78%,充分肯定了交流學校的學風和師資水平;而對課程設置的滿意度不足六成,僅為59.03%。
(二) 專業與能力方面
73.32%的學生認為參與校際交流對于專業認識有提高,73.05%的學生認可校際交流對于能力的幫助,超過八成學生認為校際交流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感受了不同的校園文化和地域文化。
(三) 生活方面
76.01%的學生肯定燕京理工學院對于校際交流的安全保障工作,但對于食堂的認可度僅為44.21%。在周末安排的統計中,超過八成學生都有出門游覽的計劃,前往圖書館的學生比例也明顯增多。
(四) 活動方面
對于團學活動的滿意度高達89.22%,超過八成的學生積極配合團學工作;對于校外實踐參觀游覽的滿意度為83.83%。
四、 總評
該項目學生總體滿意度80.17%,超過八成學生認為選擇這一年的校際交流是值得的,肯定了該項目對于學生的幫助與提升。在兩期基礎上繼續推進,注重學生對于交流學校文化、生活上的認同。母校與交流學校各部門、各二級學院應當統一認識,明確該項目對于學生及學校長遠發展的意義所在,加大專項經費的投入,加深彼此的配合協作。建立校際交流學生工作綠色通道,為這一特殊群體服好務,杜絕“完成任務”“踢皮球”等錯誤認識,讓學生能在第二校園同等開展自己的學習與生活。
參考文獻:
[1] 武永花,趙寧.獨立學院推進學生校際交流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4,(01):108-109.
[2] 裴然.基于育人為本的校際交流策略研究與實踐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4,(07):80-83.
[3] 沈雪芹.本科生校際交流聯合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2,16(05):42-44.
作者簡介:劉龍浩,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