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教育模式面對知識經濟的沖擊,機遇與挑戰并存。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教育所強調的創新意識和終身學習觀念,在知識經濟時代,正展現出特殊的魅力和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知識經濟;儒家思想;終身教育
知識經濟是一種以知識或智力為資本、以高新技術為主要推動力量的新型經濟形式,而知識與智力的獲得依靠教育。因此,知識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出現以后,必然會引起一系列對傳統教育體制的改革。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多次發表有關未來教育發展的演講,主要申明了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特點和重要性。他說:“終身教育是知識經濟的成功之本?!薄拔覀兊哪繕嗽谟冢旱谝?,向所有的人打開社區學院的大門;第二,讓兩年制的學院既像大學又像今天的高中;第三,使之有可能保證每一個人都得以堅持終身學習,不會被迫停止繼續深造。這就是我們正在努力做的事情?!?/p>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領導下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交了題為《學習:內在的財富》的報告,在其中論述了知識經濟社會中教育的兩個戰略性轉變。第一,由知識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綜合性的素質教育主要由以下四個方面組成:1. 學會認知,2. 學會做事,3. 學會共同生活,4. 學會生存。第二,從一次性的學校教育轉向終身教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后,學校將不再是獲得教育的唯一方式,家庭、企業、社區將更多地發揮其教育的功能。
綜上可見,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除了在社會中取得更重要的地位以外,還將發生兩個本質性轉變,一是更注重創新精神的開發,二是以終身教育代替學校教育。那么,這兩個教育轉變將對于中國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不難發現,知識經濟時代所要求的教育制度上的變革,與儒家教育思想并不沖突。
儒家是中國教育制度的開創者,創始人孔子對中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鬃訕O力主張好學,其所說的好學,即是“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他多次稱贊其學生顏回好學,當魯哀公問他的弟子誰最好學時,孔子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孔子也自稱是好學之人,他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在孔子看來,好學是其他品德的基礎,其他品德若離開好學,就不成其為品德。他說:“好學近乎知”(《禮記中庸》),又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
孔子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他認為,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注重學習興趣的培養。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墩撜Z雍也》)即對于任何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其為樂的人。其次,要“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既要重視學習新知識,又要常常溫習舊知識。再次,要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勤奮地學習,不要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最后,要做到學思并重,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墩撜Z為政》)只有把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才能真正學到知識??鬃涌偨Y出的這些學習方法,比如,興趣與愛好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對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將很有啟發。我們知道,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由學校教育轉向終身教育,那么,在漫長的人生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將成為人生的主題,在學習中把興趣與愛好結合起來,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孔子之后的歷代儒家學者都非常重視教育,如孟子、荀子、董仲舒等。
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制度與傳統教育制度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即是由集中的學校教育變為社會性的終身教育,強調在做中學,學中做,把學習與工作合一,使學習與生命共始終。儒家學問是生命的學問,其理想價值目標是成圣,成圣的過程就是個體生命的不斷展開與豐滿?!洞髮W》中說:“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由“明明德”到“至善”,既是道德修養的不斷提升,又是價值生命的逐漸完善。然而,“至善”,并非是一個靜態的現實存在,而是一個永恒的理想目標,與此相應,主體道德修養的過程就成為無限的過程,主體在不斷提升自身道德境界的過程中,無限的接近,但永遠不能達到“至善”這個理想道德目標。因此,學習作為儒家成德的必要途徑,就成為學習者生命的內在要求,與其生命存在共始終。對此,孔子對自己的學習歷程多有描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從十五歲立志于學習,直到七十歲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把終生都獻給了道德理想的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同上)“朝聞道,夕死可矣?!保ā墩撜Z里仁》)。再如,孔子曾這樣稱贊顏淵:“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保ā墩撜Z子罕》)荀子也說:“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這些都說明,儒家所說的學習是一個無限的過程,是每一位儒家學者都終生奉行的原則。
通過以上論述,對儒家的教育態度,可以得出以下三個方面結論:首先,儒家重視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并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培養方法。其次,歷代儒家學者都非常重視教育,把教育看作成德的重要途徑。最后,儒家把學問生命化的特征,使儒家學者形成了“活到老,學到老”的好學精神。把這三點和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所具有的新特點相對比,非常明顯,儒家教育理念與教育態度不但不會與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相抵觸,而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發展與完善。
參考文獻:
[1]李嘯虎.知識經濟:背景與前景[J].載《東方經濟》第9期,1998年1月.
[2]朱國宏主編.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頁.
作者簡介:
紀可妹,講師,江蘇省南京市,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