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建 徐加新 郭梁
什么是長征精神?長征到底有什么意義?1935年12月,長征剛結束的時候,毛澤東同志是這樣總結長征的,他說:“講到長征,請問有什么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中國共產黨,它的領導機關,它的干部,它的黨員,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長征一完結,新局面就開始。”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理想和革命風范的結晶,是中國工農紅軍指戰員在長征中所表現的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的升華。
可以說,兩萬五千里長征給黨和人民留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背負著中華民族的期望,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忠于黨、忠于革命事業,堅信共產主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相連、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為了救亡圖存,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帶著這樣一份崇高的使命和的赤膽忠誠,我們才走到了今天。如今,長征精神經過世世代代的傳承,正在新一代中國軍人身上發揚光大,成為我們積極響應使命召喚,自覺履行職責,鑄造鋼鐵長城、揮衛國家利益的堅定決心和自覺行動。
“今天應該如何弘揚長征精神?”“怎樣做才是對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的最好紀念?”圍繞這些問題,我們軍隊院校要認真進行討論,真正使大家認識到,只有把弘揚長征精神與軍隊建設、發展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使院校官兵積極投身于軍隊的建設發展之中,才是對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的最好紀念。
一、堅定理想信念。擔當有為
理想信念是紅軍戰勝一切困難和敵人的力量源泉。紅軍艱難奮戰,轉戰數萬里,其根本動力是他們對崇高共產主義理想的熱切追求,以及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在軍隊院校里,無論是一名教員,亦或是一名學員,我們將直通基層一線、直通未來戰場的需求。尤其是當今國家形勢的變化及中國面臨的艱難處境,我們能更加直觀的感受到習主席提出的“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和“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要求的深刻內涵。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弘揚長征精神,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強化戰斗精神,增強忠實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我們不僅要自己有堅定的方向,還要帶領身邊的人堅定信仰信念,這就要求我們學習上更深一步、信仰上更深一層,在不斷的看齊追隨中打牢堅定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的政治基礎。
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勇于擔當。有些人見工作就躲,遇任務就逃,不求無功,但求無過,這是一種嚴重的瀆職行為。這些人不擔當、不作為,這些人逃避了麻煩和問題,也逃避了經歷和閱歷,自然逃避了成長和成熟。眾所周知,有實力的人才有魅力。決定一個人的高度是自己的實力,這種實力,便是在挫折、困難、吃苦中經歷總結而來的。實力的獲得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苦練本領技能。
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苦練本領技能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艱苦奮斗精神的楷模。在漫漫長征路上,不僅有槍林彈雨,還有雪山草地、急流險灘,更有饑餓、嚴寒、疾病等難以想象的困難。從中央蘇區出發的八萬六千多人的紅一方面軍,到陜北時只剩下七千二百人。許多英雄烈士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把他們的生命永遠留在了勝利的途中,他們都沒來得及體驗勝利的喜悅。
生長在和平年代,我們的幸福指數是老一輩革命者想都無法想象的。作為軍校官兵,我們更應該發揚長征精神,苦練本領技能。軍校好比是一個飛機跑道,每一名學員就是一架戰斗機,你在軍校積累的知識、本領、素質、能量,將直接決定畢業后起飛的質量。我們學員同志要走上基層的工作崗位,能力是一個支撐,沒有能力作支撐,一切都將免談。到基層部隊去,就將能錘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院校我們學了很多,方方面面的知識和能力,打下了堅實基礎,但有句話叫“紙上得來終覺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到工作實踐中去磨礪一下、摔打一下,才能檢驗我們到底是什么水平。
我們不僅要在學校刻苦學習專業知識,還需要根據部隊根據擔負的任務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繼續學習和知識轉化。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廣大官兵不但要精通本專業的知識,對其他專業的知識也要有所涉獵,還需要精一、專兩、會三、懂四。所以說,軍校畢業了并不等于學習的終結,更多的是我們要把大學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水平。到基層部隊,要甘當“小學生”,不恥下問,處處留心,抓住每一次實戰一線、每一次老同志帶教、每一次裝備操作排故、每一次廠家來隊服務,多參與實踐,多親力親為,多虛心向戰士和領導學習,才能學會原來不懂的東西,才能很快掌握過硬的專業技能,成為基層單位復合型人才。
三、強化隨時準備打仗思想,抓備戰謀打贏
我軍較長時期處于和平環境中,有些官兵滋長了和平麻痹、貪圖安逸的思想,當兵打仗的職能意識有所淡化,只有切實加強戰斗精神的培養,才能克服“自我弱化”、懈怠松弛的不良傾向。我們必須從世界軍事變革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傳承和發揚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的重要性,使紅軍長征特別能戰斗的光榮傳統代代相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這就是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牢固樹立戰斗力這一唯一的根本的標準。就像工人要做工、農民要種田一樣,打仗和準備打仗是軍人的天職。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訓練場上,都要堅持把日常戰備工作提到戰略高度,強化官兵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思想,保持部隊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高度戒備態勢。
軍委最新下發的《關于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的意見》,強調要把實戰化要求貫穿滲透于教學訓練全過程各領域,強勢推進院校教育向實戰聚焦、向部隊靠攏。對于我們院校來講,就是要堅持面向作戰訓練深化調整改革,學科專業向實戰靠攏,人才培養向保打贏聚焦,把提高戰斗力作為辦學治校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用戰斗力標準全面衡量調整改革成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