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英
摘要: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當中屬于相對完整獨立的一個經濟單元,也是過敏經濟的基礎層次,會影響到市域、省城以及全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本文簡要介紹我國縣城經濟的發展質量,并在此基礎上重點探討進一步提高縣域經濟發展質量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縣城經濟;發展質量;評價;反思;措施
縣域經濟可以說是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要想協調發展縣域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需要不斷創新工作理念以及工作方法,從縣域特點出發實現縣域經濟發展。
一、縣域經濟發展質量的評價
第一,縣域經濟有著廣闊的市場潛力。我國超過70%的在縣域生活,近年來城市消費日趨飽和,但是縣域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市場潛力巨大,在刺激消費以及擴大內需方面,農村地區的潛力要優于城市。根據相關理論,在恩格爾系數超過一定的水平之后,市場需求會出現明顯的上升。當前我國農村地區以及基本解決溫飽這一方面的問題,并且在構成市場的人口、購買力以及需求等要素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優勢。第二,縣域經濟有著資源優勢。礦產資源、農業資源以及人力資源可以說是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優勢。在農業發展過程當中需要走產業化以及集約化的發展道路,立足農業嘗試產業創新,實現農業資源的挖掘與開發,特別嫁接高新技術以及傳統農業,這也是發展縣域經濟的根本方法。礦產資源作為縣域經濟一種特色資源,有效利用礦產資源可以發揮這些資源的經濟價值,并且實現縣域經濟的發展。不過從長期發展的角度而言,利用資源發展經濟有其限制??h域經濟應當依托資源而不是依賴資源,要最大限度轉變資源優勢為產品優勢以及產業優勢,這也是資源型縣域經濟的發展特點。第三,縣域經濟有著微觀優勢。縣域經濟首先擺脫計劃經濟約束,有著機制創新以及組織創新的良好基礎。尤其是民營企業以及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表明縣域經濟的寬松環境以及發展條件有利于不同組織形式保持自身的發展活力,因此縣域經濟有著非常重要的微觀優勢??h域是一個比較完整獨立的經濟區域,各縣的經濟基礎、自然資源、文化背景還有地理區位等因素往往存在著很大的不同。這就需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探索本縣的特色定位??h域經濟的發展需要結合區位優勢以及自然資源方面的優勢,重點發展特色產業。對那些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縣域來說,更需要立足于本地區的資源優勢以及經濟基礎,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
二、提高縣域經濟發展質量的措施
第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h域政府需要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尤其是發揮產業政策所具有的引導作用,轉變當前片面強調產值增長的理念,逐漸過渡到依靠結構升級優化的技術密集型以及知識密集型發展方式,不斷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轉變發展方式,從當前依靠能源、資源以及勞動力等要素消耗的發展方式,轉變為依靠勞動者素質提高以及技術進步的發展方式,轉變經營管理的方法方式,改良生產流程,從而不斷減少能源消耗以及資源消耗,提高利用資源的效率。要從以來資金投入的發展模式,轉變為提高資本利用效率的模式,優化組合各個要素。要立足當前的基礎,持續強化對企業的改造。在產業政策制定以及執行的過程當中,縣級政府應當在政府政策允許的條件下,結合縣域經濟的具體情況,借助于合理的價格政策、財政政策以及金融政策,調控本區域各種生產要素的配置,從而確保在制定產業政策的過程當中,能夠重點扶持支柱產業以及主導產業。縣級政府還應當借助于積極引導等方式,或者是提供配套的服務,來確??h域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同政府的產業政策保持協調,通過縣域企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
第二,大力發展高新產業??h域經濟需要利用自身優勢并且創造條件,來努力發展各項高新技術產業,并且將此作為基礎來逐漸增加其他產業方面的投入,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這可以說是縣域產業實現結構升級與調整的發展路徑。同其他的縣域產業比較而言,高新技術產業有著非常明顯的后向聯系以及前向聯系,因此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可以借助于其優先增長來吸引投資。這樣一來就能夠帶動相關的部門以及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應當實施不平衡發展戰略,也也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發展縣域經濟的客觀要求。當前情況下,縣域經濟的發展要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只有突破各方面生產要素的賢侄,借助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來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不平衡戰略,才可以最終確保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
第三,有效轉變政府職能??h級政府需要綜合使用各種經濟手段,充分市場作用機制,從經濟利益層面來引導并且影響企業的各種行為,確保企業行為跟縣域經濟的發展目標相符合。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過程當中需要避免政府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高度尊重企業的自主經營權。政府需要轉變自身的職能,從管制型政府過渡到服務型政府。這樣一來通過持續的深化改革,借助于改革來將指令性計劃轉變為指導性計劃,并且要提高計劃彈性。要講市場當作基礎,來構建具有方向性、宏觀性以及政策性,同時可以代表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以及發展方向的經濟計劃。借助于制定、發布以及執行相關的計劃,來充分實現管理指揮的作用。除此之外在約束微觀主體方面,需要縣域政府承擔起相應的職責。
第四,完善縣域資源利用機制。要建立健全市場主導的生產要素價格機制,避免通過行政手段來過度干預生產要素的配置,實現生產要素的充分流動。要構建激勵各方面資源高效利用的相關機制,借助于設置具體的目標,來引導企業合理利用能源以及資源。將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作為指導,來構建配套的淘汰機制,借助于行政強制措施,套套高耗材以及高耗能的落后工藝、技術以及設備。要建立起有利于合理利用縣域資源的補償機制,根據縣域企業具體開發量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通過征收排污費或者是環境稅等方式,來補償企業造成的環境問題。
第五,完善環境準入機制。在空間環境方面需要構建相配套的準入機制,應當充分發揮縣域的自然環境特點,結合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劃分出獨立的功能區,并且根據各個功能區的特點,來具體規定開發建設活動相關標準。在準入制度方面,縣域空間需要包括禁止準入區、限制準入區以及優化準入區等不同的功能區域,其中各個功能區域都應當具有明確的生態保護目標以及環境保護目標。在構建環境準入制度領域,需要合理分配環境容量,完善排放申報登記以及排放許可制度。在項目準入機制的建設領域,需要不斷健全環境預審制度、驗收審批制度以及影響評價制度。
第六,健全清潔生產制度。首先是要轉變理念,把清潔生產當作可持續發展背景下落實企業環護工作并且轉變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任務。其次是要把清潔生產逐漸納入到縣域經濟以及環境協調發展的決策當中。再次是要把清潔生產納入到環境績效考核指標當中,定期展開考核。最后是要做好政府引導,尤其是要制定配套的優惠政策,從而營造相關的條件,來鼓勵企業開發研究清潔生產的相關工藝以及技術,最大限度應用無害的原材料來完成產品生產,并且建立循環生產圈。要制定清潔生產的培訓計劃,引導企業見這方面的指標納入到技術改造過程當中,確保技術改造同生態保護以及污染治理相結合。除此之外還應當在清潔生產過程當中協調公眾以及企業的關系。
綜上所述,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有機組成內容,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當前情況下縣域經濟發展質量普遍不高,要想進一步提高縣域經濟實力,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就需要因地制宜并且突出特點,一方面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另一方面發揮民營經濟作用,實現縣域經濟的穩定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