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麗
摘要: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的諸多新特點可以概括稱為經濟新常態,主要是指世界性金融危機過后中國經濟政策呈現出的新特點。在此背景下,作為資金融通主力的銀行業,其面臨的服務對象以及社會環境也相應出現了新變化。本文就商業銀行在經濟新常態下面臨的新挑戰進行深入分析,并針對挑戰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商業銀行能夠認識和適應新變化,調整戰略目標及發展思路,全面提升自身競爭力和經濟效益,更好的服務于中國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商業銀行;挑戰;對策
金融危機過后,世界經濟形勢更加錯綜復雜,發達國家面臨經濟復蘇的巨大壓力,各新興經濟體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在此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業也不得不面對經濟形勢的嚴峻變化,必須對經濟新常態下的新的趨勢、特征以及動向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積極調整自身戰略目標及發展思路,實現跨越轉型,全面提高自身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并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一、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
第一,利潤增幅放緩,行業競爭加劇。受到世界及國內經濟增速大幅放緩的影響,商業銀行原有壟斷性地位的時代宣告結束,不可避免的造成銀行業利潤增長大幅下降和規模擴張的放緩。壟斷地位的打破,也同時造成社會其他資本的趁虛而入,加劇了資源及市場的爭奪,使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形勢日趨嚴峻。
第二,經營風險增大,市場化進程明顯加快,控制風險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新常態下商業銀行所面對的風險日漸加大,主要表現在不良資產有所增加,資產質量不高,不良貸款率逐年遞增。另一方面,政府連續出臺的多項經濟政策,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進入快車道。近年來,央行多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同時為配合推動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大幅調整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利率浮動區間,造成商業銀行競爭加劇,對銀行應對風險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互聯網等新興金融形式發展迅猛,對傳統理念和模式造成嚴重挑戰,商業銀行經營方式亟待創新。近些年不斷興起的互聯網金融具有客戶資源眾多、數據處理迅速、即時便捷等巨大優勢,已經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造成了巨大沖擊和影響,如果商業銀行不與時俱進調整經營理念和思路,變更業務模式,必將遭受重創甚至毀滅性打擊。
二、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應對之策
經濟新常態不可避免給廣大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如新型客戶群體的出現,消費需求的大幅增加,創新型產業的崛起等等。面對挑戰與機遇,商業銀行必須有針對性的調整經營和管理思路,以全面提高自身競爭力,保持業內競爭優勢。
第一,全面實行風險管控,提高風險應對能力。商業銀行必須摒棄原有的單一、被動風險管控模式,實行全面的風險管理模式。商業銀行要在全面提升資產質量和收益率水平的基礎上,對所涉及的信用、市場及流動性等各類風險統一整合管理、優化組合,借此全面提升風險管控能力。一方面是對風險管理要有明確的戰略和政策。商業銀行要在戰略上始終堅持全面風險管理的大方向不動搖,細節上科學的制定管理政策,并嚴格實施。商業銀行應把握好經營環境與市場位置,結合本行風險特點,嚴格制定并執行本行短一中一長期風險管控措施,最大限度的控制風險。另一方面是要注重信息互通,實現風險管控模型化。商業銀行要以風險識別為基礎,對潛在風險進行量化和模型化。要加強風險數據的收集和積累,并以此為基礎在商業銀行業內建立共享的風險數據庫。
第二,引入集約化發展觀點,賦予信貸經營新內涵。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信貸規模擴張所依賴的傳統優勢正逐漸消失,盲目依靠總量擴張只會造成銀行經營困境加劇。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引入集約化發展觀點,賦予信貸經營新內涵。一方面要提升流通效率,進一步完善信貸管理體系。要對信貸環節逐一審核,堅決廢棄原有重復環節,打造集約統一的信貸業務流程,實現標準化貸款。另一方面要注重打造專業化信貸管理隊伍,夯實銀行經營的根本。要完善約束激勵體制,利用客戶評價體系等措施,激勵廣大員工自覺主動提升服務水平,實現精細化管理,對已建立的人才資源庫及時納新,不斷優化人力資源構架,打造專業化管理隊伍。
第三,調整業務結構類型,促進各項業務協調。新常態下國家推行的利率市場化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興起給商業銀行造成了存貸利差減小、業務范圍縮小、客戶渠道減少等諸多問題。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力爭構建多層次業務結構,注重各業務之間的協調,確保利潤來源與客戶渠道的全方位發展,才能在經濟新常態下保持穩定發展。一方面要穩定基本存貸利差,提高金融產品開發水平。利率市場化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商業銀行應針對市場開發更為豐富的金融產品,以此抓住廣大溢價能力高的金融客戶,借以擺脫市場化的束縛。另一方面要注重拓展經營領域,適應融資市場發展需求。新常態下,商業銀行必須在日常經營的范圍之外,大力開拓代理、投行等原有中間層次領域,才能時刻保持和提高盈利水平。
第四,提高資源配置水平和效率。新常態下,商業銀行出現了資源流動性過剩等諸多問題,對銀行業的協調發展帶來不利影響。而如今中國經濟正在全面升級和優化產業結構,第三產業的發展所帶來的信貸需求大大增加,同時,國家持續推行的東北老工業區振興以及“新農村”建設等政策,也需要信貸資金的大力支持,因此,提高資源配置水平和效率刻不容緩。一方面要緊密聯系國家政策,優化資源配置,加強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推動力。商業銀行必須積極配合好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對東北老工業區及廣大農村的建設發展提供必要的信貸支撐,推進產業結構優化提升,增強地區及行業總體實力。另一方面要突出市場在各項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確保金融資源在各行業內有序流動。商業銀行應以利率市場化為契機,加快改革步伐,體現最大化利用金融資源的原則,做好對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的支持,掃除產業結構升級障礙。
第五,引進先進服務理念,打造服務型銀行。新常態下,各商業銀行競爭日趨激烈,現代商業銀行只有引進先進服務理念,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才能保持高水平競爭力,確保自身長期穩定盈利。一方面是引進先進的服務理念,不斷加強員工服務意識的養成。商業銀行應努力引進和打造符合自身實際的服務理念,并形成長期傳承的服務文化,以此為基礎,制定明確的服務目標與工作計劃,最大限度的了解和知會客戶需求,最大能力的提供令每一個客服滿意的服務。另一方面是創新服務模式,提升對小微及高科技企業的服務水平。商業銀行應當研究和適應經濟轉型下出現的新模式以及由此出現的小微及高科技企業客戶群體,針對新客戶群研發和提供相適應的產品及服務模式。
第六,打造創新型銀行,助力銀行轉型跨越。面對經濟新常態,商業銀行唯有順應發展趨勢,摒棄傳統發展理念,不斷對經營思路及產品等進行創新,才能助力商業銀行跨越轉型。一方面是以需求為導向堅持創新。市場需求是銀行業務發展的目標,商業銀行必須根據市場需求對原有的消費信貸、個人理財等業務開拓創新,時刻保持產品與服務符合市場定位,以創新帶來的價值,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另一方面是以激勵約束機制推動創新。商業銀行應建立賞罰分明的激勵約束機制,以此吸收和引進人才,以產品及服務創新為出發點,通過構建評價體系,推動商業銀行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發展。
綜上所述,經濟發展新常態不可避免給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機遇。面對挑戰與機遇,作者希望通過分析商業銀行面臨的挑戰,并提出應對措施,以此助力廣大商業銀行在經濟新常態下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和經濟效益,更好的服務于中國經濟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