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鋒
摘要:在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微信作為社交通訊平臺的移動應用軟件在大中學生中已經廣泛使用,在這樣的背景下,挖掘微信的教學價值,利用它為中職學生的課程學習提供支持,成為非常值得研究與思考的課題。本文對基于微信平臺微課的教學內容、媒體資源、交互形式等方面進行設計,以中職學校《物聯網概論》課程為例對教學模式提出構想。
關鍵詞:微信;課程設計;物聯網概論
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普及的今天,微信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隨著翻轉課堂與微課在國內掀起的研究與實踐熱潮,微課程在各學校得到快速的發展。在教學領域能不能發揮微信與微課程的聯動,形成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是值得我們去探討與研究的。本文主要從微課程的教學內容、媒體資源、交互形式三方面進行設計,從而使微課程在微信平臺上的順利實施。
一、教學內容的設計
手機屏幕的尺寸一般是3.5~6.5寸,以前在電腦上使用的資源不能直接拿到手機平臺使用,可以用一些軟件改變文件界面的尺寸。要考慮的是教學過程中教學心理與教學模式的變化,在小屏幕上呈現的教學內容能否讓學生更容易接受,降低學生的認知負擔,能否提高學習的效率,為學生還來良好的學習體驗。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中應考慮以下三個方面:①微型化設計。對微課程的內容設計就盡量微型化。把學習內容分割成實用短小的信息塊,比如一小段文本、幾張圖、一個小動畫、一個音視頻片段的形式來呈現課程的內容。②精煉化設計。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需要制作成微課。圍繞整個課程中的重點、難點、疑點選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知識點制作成微課,使重點突出,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形成一個小的學習主題,讓學生能夠理解吸收,做到小而精才能達到在微信上教學的目的。③有效性設計。設計中要考慮到學習者的學習特征,微信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而轉移注意力。在微課程的設計中要重視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把學習者體驗放在第一位,重視學生體驗,讓微課程通過藝術表現力和情景感染力,能夠持續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二、媒體資源設計
微信上進行教學內容的傳播要考慮到學生耗費流量進行閱讀,可以通過微信APP即微信公眾帳號把教學內容一次性制作并上傳到公眾平臺。利用APP制作工具把圖片、音樂、文案等制作出絢麗的效果。
(1)文本的設計。概念性的教學內容的傳遞離不開文字,在設計過程中文字要簡潔。手機屏幕上的大段文字不利于閱讀,文本的容量要不能太大,制作合理選擇字體與色彩,制作的文本可以達到賞心悅目的效果。
(2)圖片的設計。圖片的直觀形象性的表現作用要得到發揮。將一些概念性或原理性的學習內容繪成圖片,能更易于接受與記憶,增強傳播的有效性。圖片的設計中要注意格式的選取,JPG是首選的格式,圖片的大小也不宜太大,分辨率在480*800~1136*640之間。
(3)動畫設計。動畫能夠形象化地展示過程類的學習內容。它比圖片與文字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動畫一般在1~3分鐘,適合在微信平臺中上傳與保存。動畫的設計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制作技術上的要求,所以微課的開發借助相關多媒體專業教師的幫助。
(4)視頻設計。教師在自行創建教學視頻時,應該著重考慮如何設計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引領學生積極地參與其中。由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一般為5~8分鐘,所以對每段教學視頻時間的設計應與之不差上下,切勿過長過繁。不要全部上傳或下載到微信公眾平臺上,以鏈接的形式呈現,既可節省流量,又能保持移動設備系統的運行速度。
三、交互形式設計
微信的即時交互功能強大,為生生或師生之間的學習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客觀環境和條件。微信平臺支持文字、語音、視頻等信息交流方式,可以單個或多方通信,而在微信平臺上,可以針對學習內容分成不同小組,建立微信群,群里可加入100人,每個人在群里各抒己見,整個學習研討過程中的對話、觀點都會保存下來,課程結束后可以查看歷史聊天記錄,對之前的學習內容進行復習。微信還具有實時對講機的功能,可以同時和多人進行語音對講,這與在微信群里直接語音聊天不同,對講機里的聊天是實時的。
微信朋友固的評論也是交互的另一個重要形式。學生可以分享微課程到朋友圈,或根據朋友圈中其他人發布的課程鏈接,進行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評論與交流,具有人際交流的臨場感和時效性。
四、中職學校《物聯網概論》課程設計應用示例
選取《物聯網概論》課程“RFID技術”中的一個概念性內容——“RFID概念及分類”進行實際應用。
(1)對“RFID概念及分類”進行微課程設計并制成微課程視頻。教師可以在任意時間通過微信公眾號或者微信群發布已經制作好的微課程或分享微課視頻的網頁鏈接,創建微群討論組向學生拋出具體的學習任務,瀏覽學生互動記錄的同時監督學生的學習進度,并根據學生的知識盲點區做針對性準備。
(2)將微課程應用于微信平臺,學生基于微信平臺進行在線學習。學生在進行教學微課程的學習時,完全處在一個自由的狀態,可以根據老師發布的問題自定學習步調。點擊微課程進行學習后,及時參與群組討論,自由分享搜集來的學習資源,把得出的結論或者發現的疑問回饋給老師。在此過程中,教師管理和控制討論進程,引導學生正確的探究方向,并在適宜的時候進行輔導,使學習者的學習能夠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深化和內化。
(3)師生通過微信群交流互動、評價反饋。教師參與學生的問題討論并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共同問題在討論組里給予解釋;部分同學的個別問題可以通過微信發帖或發私信的方式一對一地講解,也可組間討論形成反饋評價,從而內化、鞏固學習內容。經過以上流程,這節“RFID概念及分類”的微課程就完成設計和應用。之后,接收新課內容,開始下一單元學習,如此循環。
借助國家推動信息化教學的趨勢以及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應用,微信支持下的微課程教學必將為信息時代的教與學提供新的思路,并為以后教育工作者對微信教學的研究與應用提供指導和借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