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乾坤
摘要:當前,執行異議制度在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過于籠統,在司法實踐中的效果與立法目的矛盾日益凸現。這就急需我們從實體與程序雙重角度進行設計,即為當事人創設執行異議和執行異議之訴兩種救濟手段。
關鍵詞:執行異議;執行異議之訴;制度構建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民事執行是維護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在追求效率價值的同時,還必須防止民事執行權的不當行使,并為執行中受到不法侵害的權利提供救濟。我國民事執行法律制度中民事執行救濟的不足,也成為了我國“執行亂、執行難”的成因之一。而在執行救濟中,執行異議的提出和處理機制正是最重要的部分。2008年修改后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對執行救濟方法進行了完善,其第二百零二條和第二百零四條的規定,在執行異議的處理上做了較大的修改,特別還增設了執行異議之訴,在執行異議制度建設上是一大進步。之后,2009年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又對執行異議和執行異議之訴在程序上進行了再完善。但司法實踐中,仍存在不少問題沒有解決,制度上尚難以充分滿足執行救濟的需求。
一、我國當前執行異議制度的缺陷
(1)執行異議提起事由及主體設定的不足。首先,執行異議提起的事由較窄。提出執行異議的事由在民訴法中規定的較為概括,并未明確提出執行異議所針對的行為對象,導致異議產生是基于對執行標的提出何種主張,這就容易導致執行工作會因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濫用執行異議而受到延誤的現象,同時也會影響執行工作的效率。民訴法對案外人提出執行異議進行了相關限制,即僅限于針對執行標的,而并沒有對執行依據合法性異議的救濟途徑以及執行措施做出明確規定。如發現裁定、判決的確不正確的,可以依法申請啟動審判監督程序。但是,審判監督程序僅是為了對生效且有誤的判決、裁定進行補正而發生的程序。所以說,有命令交付特定物或命令債務人為一定行為的案件刁一適用先行的民事異議制度,執行根據本身的錯誤只可能是被這類案外人實體權利的損害的案件引起的。然而,正是因為執行行為造成了案外人實體權利的損害,當執行根據沒有錯誤時,就不能對案外人的合法利益起到有效的保護。
其次,執行異議提起主體單一。現行立法僅僅以案外人為提起執行異議的主體,債務人(被執行人)不能作為提出異議的主體,因此其程序權益就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這樣便造成了利益保護的失衡現狀。沒有相應機制來矯正程序違法或不當的執行行為,因此就不能保護被執行人合法的程序權益,實踐中因違法或不當的執行行為致使被執行人的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屢見不鮮。事實上,申請強制執行者對執行根據所裁定的請求權有實現的權利,但在執行時這種請求權有時并不存在,如當債務已被債務人清償完畢時,雖然執行機關無權進行審查,但是執行根據的強制執行力依然存在,若債權人申請執行依據的是執行根據,法院應當予以受理。但若強制執行仍然依據執行根據,勢必會使債務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
(2)執行異議的審查制度很不完善。現行《民事訴訟法》第202條對執行異議進行審查的規定并不明確,容易出現操作上的分歧,若執行行為發生錯誤后,不能到得及時的糾正,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為了進一步明確該規定,《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規定執行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處理執行異議,并依法做出裁定。然而,關于采取何種方式審查執行異議的問題,現行《民事訴訟法》和《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并沒有對此進行規定。在理論上,執行行為是執行異議針對的對象,至于當事人之間的實體法律關系與執行異議并無牽涉。由此可見,對于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的異議,執行機構原則上不需要聽取其意見,審查也并非需要開庭。不過為了審慎審查,執行機構可將聽取當事人的意見作為調查的內容之一。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公開的若干規定》的規定,人民法院對于執行中的重大事項,審查一般應當公開聽證,對案情簡單,事實清楚的執行案件如追加被執行主體、案外人異議等,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審查,無需進行聽證。實踐中,關于執行異議的審查方式曾多次引起上訪,因此,明確異議的審查方式至關重要。
(3)對異議的審查結果的規定不盡合理。中止執行規定異議成立時的規定不合理。對債務人而一言,異議之訴的目的是將債權人的請求權排除或抵銷;對第三人而言,異議之訴的目的是阻礙對特定標的物的執行,永久的排除請求權是兩者的共性。在現行立法中,僅對異議成立時中止執行進行了規定,卻將日后再度恢復執行的可能沒有排除,因此可能再次侵害債務人或第三人的權益,顯然是違背執行目的的。除此之外,執行員對案外人的異議,要么對裁定予以駁回,要么中止執行裁定,以裁定來解決當事人間實體法律關系爭議的方式,并未遵循訴訟原理。原因有二點,其一,執行員無權裁定案外人的實體權利,而只能裁定案外人對于執行程序事項的異議。其次,以裁定解決實體爭議,造成了案外人喪失了通過辯論質證程序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機會,無異于剝奪了案外人的訴權。
(4)不服異議結果的救濟不明確。現行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對相關主體提出執行異議進行裁定后,若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認為原判決、裁定存在錯誤的,啟動審判監督程序處理。對此規定引發了一系列疑問,上一級法院應何時完成復議?執行在復議期間是否停止?另外,有關主體就執行標的提出異議時,如“對裁定不服”時,如何啟動審判監督程序?在審判監督程序中案外人的訴訟地位如何?新民事訴訟法對這些討論已久且懸而未決問題依然沒有給出滿意的答案。
二、重構執行異議制度的基礎
我國現行的執行異議制度存在著太多問題和弊端。從根本上講這與執行異議的制度本身有關,因此,必須對其進行徹底完全的改革才能解決這根本性的問題。“無救濟則無權利”,所以不能得到全面救濟的權利也不是完整的權利。但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法律知識的不斷增強,依法治國也是在快速的發展其進程,執行工作的實際經驗也在不斷的豐富,重構我國執行異議制度的時機已經成熟。endprint
(1)憲法基礎。我國《憲法》的一些規定是重構執行異議制度的跟本依據。《憲法》不僅賦予公民廣泛的權利,而且通過國家權力機關實現對公民權利保障。我國《憲法》第4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所以,當人民法院和執行人員的執行行為違法時,執行當事人或案外人有權對該執行行為提出異議,并請求糾正。我國《憲法》的上述規定是建立執行異議制度的憲法基礎。
(2)法理基礎。訴的理論為在執行過程中解決執行當事人之間或案外人與當事人之間的實體性爭議提供理論支撐。“訴是民事爭議發生時一方當事人向法院提出的關于解決爭議的請求。”但是由于主觀原因,人民法院在執行過程中,既可能發生違法或不當執行行為侵害當事人或案外人程序權利的情形,也有可能出現不當執行,損害執行當事人或者案外人的實體權利。前者間的爭議是國家權利與當事人或案件人權利的爭議,后者間的爭議是執行當事人或案外人實體權利之間的爭議。這種實體權力之間的爭議符合訴的構成要件。為執行當事人、案外人之間實體上的爭議通過訴訟的方式進行救濟提供了理論支撐。
三、對我國執行異議制度的完善
建立和完善民事執行救濟制度,既體現了對當事人程序權利的尊重,又體現了對司法行為慎重;建立和完善民事執行救濟制度,既保證民事強制執行程序能嚴格依法進行,又能保護執行當事人、案外人的實體合法權益。筆者認為,完善我國現行民事執行救濟制度,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1)完善執行異議之訴。實踐中,因為我國執行異議并未規定立案程序,執行異議人一般直接向執行案件的承辦人提出異議。卻由于法定審查期限較短、個別執行人員素質問題、執行法院重視結案數量輕視權利救濟等種種原因,常發生執行異議被拒收、不理、拖延不辦的情況,實際上使執行異議制度的救濟功能大打折扣,重新把異議人推至信訪、上訪之路。然而在執行法院遲遲不到對執行異議作出裁定的情況下,上級法院又難以啟動執行復議程序,異議人向上級法院的反映又淪為執行監督的范疇,缺乏法律程序上的制約和效力。
(2)缺乏制裁惡意執行異議的措施。異議的主體可以包括執行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執行當事人是指強制執行程序中的債權人和債務人。利害關系人是指不受執行名義約束的,但其法律上的權益因強制執行而受到侵害的人。司法實踐中執行異議的主體與內容已超越現有法律規范,應在立法上加以完善。明確異議主體包括被執行人和申請執行人、厲害關系人。對執行申請人來說,在執行中由于程序違法或者實體上的損害,都可能導致應當執行而未能執行或者按照民事判決上本應完全獲得維護的權利沒有實現,因此,必須將執行申請人納入到提出異議的范圍之內。被執行人從表面上看,處于被動地位,只能履行義務,但是對其采取強制措施不當或者超標的執行等情形如何保護,也是重新確定執行異議主體之必要,為防止被執行人權利受到侵害,也應當將其引入執行異議申請人之列。案件在執行的過程中,有時誤將非被執行人的財產認定是執行財產,侵害了非案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總之,擴大主體范圍和執行異議內容,包括擴大除實體內容以外的內容,例如執行的方式、程序、對執行當中處罰措施不當的申訴權利,都認為是執行異議的范圍。通過擴大范圍,使得在可能的范圍之內保護異議申請人的權利。
(3)未對債務人提供實體上的救濟。債務人異議之訴是指債務人在執行程序開始以后如果認為發生了妨礙債權人請求權的情況,可向執行法院提出訴訟以排除執行行為,該訴訟須在強制執行程序結束之前提出。在債務人異議之訴中,債務人、債務繼承人或代位被執行人充當原告,債權或權利受讓人充當被告。債務人提出異議之訴的理由,主要有債務清償、抵銷、解除、提存、混同、免除等。提出異議之訴的事由發生在判決作出以后至執行程序終結前,所以債務人不可能在執行開始之前就提出異議之訴。鑒于執行根據成立前已經存在的事由都受既判力的約束,不能作為異議之訴的原因,至于債務人對該事由的存在知情與否已無關重要。隨著執行程序的終結,執行內容得到實現,就沒有必要再提起本訴,所以說,執行程序開始后到執行程序終結前是提出本訴的法定時間點。
無論是債務人提起的異議之訴還是案外人提起的異議之訴,原則上都應由執行法院的審判庭經行審理。這樣有利于實現審、執分離,減輕法院內部部門保護主義的影響。
異議之訴被提起時,原執行程序是否該停止?筆者認為,在債務人異議之訴中,原則上異議之訴的審理不影響執行程序的進行,但審理異議之訴的法院在必要時,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可以決定有條件地停止執行或有條件繼續執行。具體來說,就是令受益人提供擔保而繼續強制執行或停止強制執行。而在案外人異議之訴中,已開始的強制執行可以不停止。但案外人提出停止執行的申請并提供相應證據,人民法院根據所提供的證據發現案外人所主張的權利有充分理由,或不停止執行會對案外人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時,可以裁定停止執行。案外人應在向法院遞交停止強制執行申請書的同時,向執行法院提供與執行標的等額的財產擔保,執行法院與受理異議之訴的法院不一致時,可以通過受理法院向執行法院轉交申請書。不符合以上條件,執行法院可以駁回其申請。
(4)異議審查程序亟待完善。異議審查程序,包括異議審查主體、審查組織、審查方式三個方面:
第一、異議審查主體。目前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執行法官不得對權利爭議進行實質性判斷。筆者認為,不能一刀切式地否認執行法官的實質審查權。根據執行警務化理念,在我國的執行體制改革中,應當由執行局法官負責對執行行為的異議進行審查,專門負責執行裁決權的行使,由此實現權力制約。
第二、審查組織。高級、中級人民法院審查處理執行行為異議,實行合議制;基層人民法院審查處理執行異議,可根據案情實行合議制或者獨任制。同時,賦予異議當事人對審查人員請求回避權,按照民事訴訟法對回避的規定進行處理。
第三、審查方式。對于執行異議的審查方式,多數學者認為應當采取聽證方式,即在當事人及其他執行參與人參加下,經過當場對證據的質證、認證,查清事實,法院對執行異議作出裁定。對此應審慎對待。筆者認為,案情較為簡單時,可以以書面審查方式進行;在案情較為復雜的情況下,以聽證方式進行。同時,賦予異議人程序選擇權,可以申請法院選擇適用書面審查或聽證審查方式。對于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上,仍應當以異議申請人、申請執行人負責舉證為主,法院依職權調取證據為輔。
執行異議制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執行救濟制度,在保護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以及規范司法機關強制執行權的行使上,具有無法替代的功能。事實證明,僅以加強自我規范、內部監督制約以及沒有明確法定程序的信訪反映機制,難以真正達到民事執行救濟的目的。應該說,我國執行異議制度處于一個不斷完善的進程中,各項有效制度得以建立,各種程序要求逐步嚴格。我相信,在理論界和立法者的不懈努力下,在我國民事執行法律中建立一個健全的執行異議制度,是可以期待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