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瑞紅
摘 要: 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和活動化,就是要讓數學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要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要讓數學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學會數學,在活動中促進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只有動起來的數學課堂才能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是我們課堂教學改革永恒的主題。
關鍵詞: 生活化;活動化;充滿活力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數學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經驗、思考和探索,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直觀與抽象的關系,生活化、情景化和知識系統性的關系,將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處理,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能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實現數學模型的構建,從而達到知識的吸收與理解,實現正遷移。因此,小學數學課堂在一種“動”的狀態中,學生才能真正地呈現出學習的活力,小學數學課程學習的興趣才被激發,學生的學習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一、 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加深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
生活經歷對于小學生而言是一種寶貴的財富,數學教學要善于利用他們的生活經歷,將數學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其更容易理解與接受新知識,并能結合切身體驗,實現知識的吸收與內化,并達到嫻熟與遷移。譬如在學習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認識方向》一課時。教材首先從生活常識——太陽從東方出來,確定東方,再根據一年級學過的兒歌“早上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初識生活中的方向。為進一步掌握方向,我設計了四個活動。
二、 數學教學的活動化,讓學生動起來,獲得真切體驗
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遷移,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創設與數學知識有關的活動,讓學生在快樂、自由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同時能對知識有更多的體驗與記憶。
《認識方向》一課,設計了“轉一轉”活動。教師發口令,學生起立按口令做動作:(1)面向北,面向南。(2)面向東,面向西。問:你發現了什么?(3)面向東,面向南,面向西,面向北。再問:你又發現了什么?這一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南和北是一對相反的方向,“東——南——西——北”轉了整整一圈。在轉完之后,學生對方向有了更深的體驗與認識,不僅僅知識東南西北的方向,還能對東西,南北的相對方向有更深的了解。
三、 數學知識在活動中強化,在活動中感受
切身的體驗是印象深刻的,學生在課堂中通過活動的方式能夠真切感知知識,并能對知識有更多更新的佳見解與認識,必須要讓學生參與進來,游戲活動不僅僅是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的絕佳策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活動”的氛圍中思維更加活躍,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在學習《認識方向》時,為了加深對方位的理解,又設計了“我說你做”的環節。先是老師說,學生做。“面向東右手側平舉,說出你指的方向”……“面向南說出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各是什么方向”……再是學生互說互做。最后設計“閉著眼睛說方向”。指定一位學生站到臺前,蒙上他的眼睛轉幾圈,立定后告訴他前面的方向,讓他說出其他三個方向。學生同桌之間做這個游戲。
四、 “說一說,做一做”活動對數學知識實現現場檢測
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掌握程度的檢測,先學后測,是正常教學設計的流程,因此在方位學習中,教師可以設計多種活動檢測學生學習的情況如何,以便對教學進行及時診斷。
譬如教師通過直接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方向。說出教室的四周各有什么,操場的四周各有什么,學校的四周各有什么,最后說說你家的四周各有什么。直接檢測出學生的方位學習情況,同時還可以設計游戲“找朋友”。能夠判斷學生方位知識的靈活應用情況。筆者精心設計了一個迷宮課件,用小蜜蜂頭像代表“勤勞”、小猴子代表“聰明機智”、小狗代表“勇敢”、書本代表“知識”……先讓學生按照老師紙條上的路線去走迷宮,學生找到什么就獎勵一個動物頭飾,學生情緒很高,都愿意試一試。老師趁機談話:“還有一個朋友沒找到,猜一猜他在哪里,怎樣找到他?”學生紛紛猜測、設置路線,老師指名學生按自己的設計去找,連續幾次找不到,老師適時出示路線,“向南2格,向東3格,再向北5格,向西6格,”終于找到了一本厚厚的標有“知識”的書本,學生齊聲歡呼。教師總結:“如果我們能以勤勞踏實、聰明機智做朋友,最后一定能學到很多知識,希望同學們能跟知識做個好朋友。”
五、 總結
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和活動化,就是要讓數學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本堂課筆者引導學生通過“轉一轉”這一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南和北是一對相反的方向,東和西是一對相反的方向,“東——南——西——北”轉了整整一圈。初步建立起方位的概念。“我說你做”這一活動在初識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關系的基礎上,讓學生從已知的一個方向來確定另一個方向,到確定一個方向來判定其他三個方向,進一步明確了四個方向之間的關系。“說說生活中的方向”從學生身邊說起、從熟知的環境說起,學以致用,水到渠成。做“找朋友游戲”這一活動把課堂推向又一個高潮,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給本節課畫上了完滿的句號。以上幾個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方向,應用方向,迎合了小學生天性好動,表現欲較強的特點。同時,四個環節如同“蒙太奇”結構一般,環環緊扣學生的心弦,他們個個興趣盎然,全身心投入,人人儼然成了小演員,在表演中、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地認識了方向,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要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要讓數學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學會數學。上述課例中,我順應了這一新的教學理念,引領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生活,在體驗生活中感悟方向,在感悟方向中提升辨別水平。整堂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每個環節都讓學生“動”起來,氣氛“活”起來,使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讓每個學生不是精彩地“演”數學,而是踏踏實實地“做”數學,感悟數學的真諦。應運而生的才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充滿活力的、精彩的數學課堂。
時代呼喚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只有動起來的數學課堂才能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是我們課堂教學改革永恒的主題。
參考文獻:
[1]吳小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5(1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