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揚揚
摘要: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在最近幾年得到快速發展,在其快速發展的背后是多種驅動力推動作用的結果。本文首先通過對共享單車的內涵進行綜述研究,其次利用PEST模型分析共享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從政治和法律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技術因素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共享經濟;發展驅動力;研究
中圖分類號:F062.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25-0022-01
一、共享經濟內涵及特征
筆者通過在知網上檢索“共享經濟”關鍵詞發現,最早的關于共享經濟的研究是鐘華生在《共享經濟模式探索》一文中提出的共享經濟模式概念,即投資者的資金、物業,即硬件;勞動者的勞務、管理者的經營能力、發明者的專利技術及信息等,即軟件,均可折成一定比例的股份入股。在這種新型經濟體制模式的構想中,經濟成分是多元化的,利益是共同享有的,并綜合了各方面的優勢,把投資者、發明者、勞動者和管理者的前途命運和切身利益聯在一起,按功得利,共擔風險。而對現在以互聯網為基礎特征的共享經濟研究最早開始于2013年。劉建軍,邢燕飛在《共享經濟:內涵嬗變、運行機制及我國的政策選擇》中認為“共享經濟是借助于現代信息平臺實現物品使用權移轉進而物盡其用的新興經濟形態,它脫胎于卻又本質上有別于傳統經濟形態,有其特有的構成要素和運行機制。共享經濟以借助網絡作為信息平臺,以閑置資源使用權的暫時性轉移為本質,以物品的重復交易和高效利用為表現形式。”2007~2010年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將“共享經濟”由理論變成了現實,對于共享經濟崛起于經濟危機時代的原因有人解釋為:經濟危機造成人們收入大幅度減少,生活窮困,而物質資源依舊泛濫。如何有效利用閑置資源獲得更多收入成為共享經濟興起的重要原因。
二、共享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取決于多種原因,本文主要利用PEST模型來分析共享經濟發展的驅動力。PEST模型又被稱為宏觀環境分析,一般來說宏觀環境因素包括四類,即政治和法律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和文化因素和技術因素。
1.政治和法律因素——國家從宏觀層面對共享經濟的政策支持
政治環境主要指國家的政治制度、權力機構、方針政策等因素。國家的政策支持對共享經濟的發展具有控制、調節的作用,也為共享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政治環境。2016年,共享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家高度重視共享經濟在我國的發展并給予支持。2017年3月,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同年6月,國家領導人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出“要清理和調整不適應分享經濟發展的行政許可、商事登記等事項及相關制度,按照鼓勵創新,包容審慎原則,審慎出臺新的準入和監管政策。”同時,各省市政府,重慶、浙江、天津、江蘇、甘肅等地區也出臺了鼓勵共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昆山市還出臺了共享經濟發展規劃。
2.經濟環境——經濟高速發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引發過度消費
共享經濟的興起和快速發展取決于多種因素,但生產能力和產品供給的過剩是引發共享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當前許多行業都必須面對也是不得以面對的問題是受市場經濟影響的生產能力在根據市場變化不斷擴張與收縮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周期性變化問題,在當前全球經濟不斷發展和高速運行的環境下,除經濟發達國家外,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也逐漸擺脫短缺經濟時代而出現供給過剩問題。在這期間因產能過剩導致多余的閑置的物質資源為共享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因此說,經濟環境為共享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3.社會和文化環境——人口規模和消費者消費偏好促進傳統經濟模式向共享經濟轉變
一方面,我國人口眾多且大規模城市化的普遍造成人群的大規模聚居,從而使分散狀態下的供需得以聚集。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和城市化的普遍使得城市人口比重不斷增加,人口集聚越來越集中,為共享經濟業務的發展提供了大量人口要素。另一方面,人們的消費觀念從“所有權”向“使用權”轉變。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的同時,依舊提倡要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現在的年輕人擺脫了過去將擁有房屋、汽車等財產的所有權看作是身份的象征,越來越重視“輕資產”的重要性,也更善于分解工作和生活中的活動,剔除那些不創造價值的部分,充分發揮其余部分的價值。因此,人們更傾向于獲得物品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這一觀念正符合共享經濟所追求的本質。
4.技術環境——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普及
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普及以及在此基礎下發展出來的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支付等高技術領域的大范圍應用,為共享經濟提供了技術前提。移動互聯網實現了供需信息的實時、精準的高效匹配,移動支付使得在共享經濟模式下的交易更加便捷。同時,移動互聯網樂于分享的特性使得信息能夠充分的流動。從而能夠賦予共享經濟模式相較于傳統經濟模式下隨時、隨地,快速、便捷使用共享產品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