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
摘要:保稅區作為受到海關監管的高度開放的特殊區域,其輻射作用不斷擴大到周邊地區,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1990年,上海建立第一個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之后,中國又陸續建立了大連、青島、寧波、天津等保稅區。保稅區的建立不僅使我國進出口貿易量不斷增加,同時促進了國際物流的發展。
關鍵詞:保稅區:國際物流
中圖分類號:F252.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25-0145-01
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始建于1990年6月,坐落于上海市東部浦東新區內,是我國設立的第一個規模最大、啟動最早的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發展帶動了上海市經濟的發展,輻射到長江三角洲區域,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外高橋保稅區是上海市重要的進出口貿易中心,所有的國際貨物交換均在此地實現,保稅區進出口鋼鐵、機械、奢侈品、船只、有機食品、汽車等。外高橋保稅區依靠政府賦予保稅區特有的優惠政策,和國內國外企業合作發展,相互促進,是我國發展現代國際物流的重要地區。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貨物監管涉及的部門較多,通關速度慢;市場準入門檻高,特別是對外貿企業,企業經營成本增加,不利于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當企業召回不符合要求產品,要求退回工廠重新加工然后再出口時,按照規定必須退回同批的全部產品,而不能只是部分產品,這樣就增加了企業的運輸成本;西門子公司、瑞士鐘表集團等都有意在保稅區內設立維修中心進行維修工作,但由于受到政策限制,這種想法還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據統計,2016年保稅區進出口總額為6.42千萬元,進口總額所占比重較大,為4.69千萬元,約占73%,出口總額只占很少的部分。保稅區與將近20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國際貿易業務的往來,主要與亞、歐、北美來往密切,進出口額分別為3642.9億元、1726.9億元、811.0億元。2014-2017年,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進出口總額呈現出遞增的趨勢,進口總額一直占主要比重。
二、天津港保稅區
天津港保稅區建于1991年5月12日,位于天津港港區之內,是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保稅區,是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保稅區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陸路、鐵路、海路、空運的交通運輸網絡,構成了國際貨物多式聯運體系,極大方便了貨物的運輸,使企業降低成本,吸引更多企業來此投資建廠。
2011年天津港的貨物吞吐量超過4.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159萬TEU,13-15年,每年其港口貨物吞吐總量都超過5億噸,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2015年,天津港對外貿易運輸量超過2.7億噸,集裝箱吞吐總量超過1411萬TEU,相比11年增加了200多萬。近些年受到“一帶一路”倡議安排的影響,天津港的貿易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在不斷增加,每年的增長比率都約為10%。
雖然天津港保稅區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還是存在許多問題。例如保稅區管委會對區內企業不夠關注,只解決單一問題,而不深入找出問題的來源,如此反復,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各部門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工作人員態度冷漠,不幫助解決問題,反而能推則推;政府積極利用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外商來此投資,反而忽略了本地的中小企業,不利于這些中小企業的發展。
三、寧波北侖港保稅區
寧波保稅區建于1992年11月,包括三個區——東區、南區、西區,位于北侖港南側。寧波與上海隔海相望,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以及受到上海保稅區的輻射作用,促進了國際物流的蓬勃發展。寧波保稅區同其他保稅區一樣,區內可以進行分揀、倉儲、包裝等活動。近些年來,通過招攬企業,吸引投資,保稅區內的企業已超過5000家,外資企業所占比重較小,不到1000家。
據統計,2015年寧波保稅區生產總值為163.9億元,財政收入38.8億元;2016年生產總值為157.5億元,同比下降了3.9%,財政收入達到39.9億元,同比增長了2.8%。在2014年和2015年,進口總額和出口總額相差不大,尤其14年,幾乎相差無幾。但是從2016年開始,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產生了明顯差距,出口總額低于進口總額。雖然2016年進出口總額較上一年相比有所下降,但到2017年又有所回升,總體來看還是比較平穩的。但從數值上看,寧波保稅區還是遠不及上海保稅區。
寧波保稅區還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保稅區內有許多“僵尸企業”,即已停產、半停產、連續幾年虧損、資不抵債,靠政府補貼和銀行貸款才得以繼續維持經營的期企業。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區共辦理注銷181戶,其中食品經營企業60戶,商務秘書企業28戶。第二,管理體制和政策的缺點日益凸顯出來。各部門之間的職能劃分不清晰,會導致同時管理多部門,互相牽制,分散精力,降低管理效率。而且,政府經常會改變對保稅區的政策,很多區內企業對此非常不滿。
四、山東青島保稅區
青島保稅區建于1992年11月19日,包括兩個區——西區、東區。保稅區的建立擴大了山東的國際貿易量,促進了山東省的經濟發展。青島保稅區緊鄰青島前灣港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交通運輸極其方便。2011年,在保稅區與主城區之間修建了一條海灣大橋,更加方便了貨物的運輸;保稅區內有高速公路與青島國際機場,其他高速公路以及其他鐵路相連,形成了完整、立體的交通運輸網絡,構成了多式聯運體系。因為保稅區具有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所以吸引了大量的物流企業前來。
2014-2016年進出口總額都維持在3.5百萬元左右,且出口總額始終低于進口總額。但是到了2017年,進出口總額一下躍升到6.5百萬元,而且出口總額與進口總額相差特別懸殊。按照這個趨勢發展,2018年進出口總額可能會更高。2017年,青島保稅區的從業人數達到33548人,而且每年還在以一定的速度增長,其中,外資企業的從業人數占絕大比重,有20465人,區內還設有培訓機構為社會培養專業的物流人才。并且,青島為吸引人才,在住房和戶口等方面都提供了優惠,使得更多的物流人才都來到青島。
雖然青島保稅區呈現出增長的勢頭,但依然存在問題。第一,青島為吸引更多的外資企業來到青島投資,實行了很多優惠政策,但外資資質參差不齊,許多技術水平低下的外資企業也進入了保稅區,與其他企業消耗同一資源。第二,存在一些阻礙保稅區國際物流發展的法規,不利于市場公平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