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振忠
摘要:近幾年,高校后勤改革又出現新的模式,結構發生了變化,其中一部分劃入學校機關部門,但大部分仍留在高校后勤部門,經過重組,成立了新的多種形式的后勤經濟實體,少數已采用企業運行機制,但大多數仍處在向企業運行機制過渡的初期階段。社會化程度的不一致,導致了目前高校后勤實體會計核算所采用的會計制度的不一致,有的選擇《企業會計制度》,有的選擇《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有的選擇《高等學校會計制度》,所選擇的會計制度的不統一,其結果是各高校后勤會計主體之間的財務信息不具有可比性,信息質量不高。這既不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也不符合高校內部經濟管理的需要。所以有必要對高校后勤會計主體所選擇的會計制度做統一的規定。筆者認為,要提高財務信息質量,應統一采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同時統一選擇權責發生制原則作為會計核算的基礎,另外還應加大對后勤經濟實體的財務管理。
關鍵詞:會計制度;財務信息;會計監督
中圖分類號:G647.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25-0264-01
一、統一采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
對于企業,國家制定了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該制度基本上適于所有的企業單位;國家既然制定了《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該制度基本上適于所有的事業單位,高等校學是事業單位,該制度完全可以滿足高等學校經濟管理的需要,何必又制定《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呢?筆者認為,這與國家會計改革的方向有點背道而馳。這是造成高校后勤經濟實體采用會計制度不一致的一個原因,同樣也是導致高校后勤經濟實體財務信息質量不高的一個方面。
后勤經濟實體是高校的組成部分,《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既然能夠滿足高校經濟管理的需要,同樣也能滿足高校后勤經濟實體經濟管理的需要。
高校后勤經濟實體主要是提供服務,包括維修服務、水電暖管理、學生住宿服務、教室管理服務、交通服務、學生飲食服務等,沒有教學工作,卻具有事業單位的性質,因此可以不選擇《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而選擇《事業單位會計制度》。
高校后勤經濟實體是公益性經濟組織,盡管逐步推向社會,但其服務對象主要是學生、教職工、學校各院系、各部門等,其主要經濟活動屬于非經營性的,即事業性的,這就排除了選擇《企業會計制度》的可能性。
會計制度確定以后,會計科目、會計核算原則、會計核算方法、財務會計報告也就定了下來。“我國會計制度規定,總賬科目由財政部統一制定”,各會計主體只有選擇使用的權力,沒有設置的權力,“明細科目,除國家規定者外,各單位可根據工作需要自行設置”等,同時國家還規定“不得任意變更會計原則和會計核算方法”、“國家統一了報表的種類、格式和編報要求。”所以各單位統一采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提供的財務數據內容一致,口徑一致,信息質量也就提高了,為各單位經濟管理提供可靠的財務信息。但在實際工作中,任意設置會計科目、變更會計核算原則和會計核算方法、變更會計報表等,是不符合國家規定的,也是造成信息質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會計核算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
高校后勤經濟實體提供服務,即勞務,是要收取費用的,即收入,同時又要發生人員費用、材料費用等,就要存在收入、費用和結余確認問題,高校后勤實體的經濟活動,按《高等學校財務制度》確認的話,應屬于非經營性經濟活動,即事業性的,對外經營性經濟活動非常少。按《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的規定,對于非經營性經濟活動,采用收付實現制;對于經營性經濟活動,則采用權責發生制。實際上,不論是否屬于經營性經濟活動,有的采用收付實現制,有的采用權責發生制,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就是同一會計主體在不同的會計期間,采用的會計制度和會計原則也時常發生變化,這樣,高校后勤同類會計主體之間的財務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同一會計主體在不同會計期間的財務信息也不具有可比性,造成信息混亂。
再者,到了年底,各會計主體為了控制當年事業結余規模或者事業支出超支規模,將本應屬于當年的收入或支出,放入下一年度確認;本應屬于下一年的收入或支出,提前在本年度確認。豈止僅高校后勤會計主體這樣做?由于高等學校的學習年度與會計年度不一致,高校會計主體恐怕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每年年末為事業結余大傷腦筋,如果采用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收入與支出,如按年度或者按月確認,可以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高校后勤會計主體,盡管屬于公益性經濟組織,不以盈利為目的,但可以像民辦高校一樣取得“合理回報”,進行微利經營。“合理回報”是指可以從事業結余當中取得一部分收益,以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結余就是盈虧。高校后勤會計主體,既然是經濟實體,其改革逐步走向市場,其經濟活動就應該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就要核算盈虧,就應該按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收入、成本和費用,才能很好地體現后勤經濟實體的經濟效益。
三、學校要加強對后勤經濟實體的監督管理
隨著高校后勤經濟實體社會化的不斷深入,其自主權越來越大,學校應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以提高其信息質量。
1.完善后勤實體經濟責任制;2.強化后勤實體管理層的經濟責任意識;3.完善后勤經濟實體內部管理控制;4.加大對其財務控制和審計控制。
財務控制,是指編制年度收入預算、費用預算,各項費用的開支應控制在預算限額以內。學校再根據各單位的費用預算制定合理的、統一的開支范圍和標準,如招待費等,可以按照事業收入總額的一定比例列支等;人員費用可以實行與經濟效益掛鉤等方法。年度終了,應將預算收入與實際收入進行對比,費用預算與費用的實際執行數進行對比,找出差距,分析不一致的原因及其影響程度,為下一年度的經濟決策提供依據。
審計控制是指學校審計人員根據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學校的規章制度、后勤經濟實體的計劃、預算等,對其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審計,看是否有違規開支,是否超計劃、超預算等。
綜上所述,就是由于高校后勤會計主體所選擇的會計制度不統一,且又沒有完全遵從國家有關事業單位會計核算方面的一般原則,所以才導致了會計信息的失真,這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起誤導作用。所以統一高校后勤經濟實體會計制度和會計核算原則,尤其規定統一采用權責發生制原則進行會計核算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比較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