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青利
摘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的銜接還存在種種的制約因素。文章擬通過對這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找到實現二者有機銜接的途徑。
關鍵詞:小農戶;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25-0364-01
一、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必要性
推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近年來,中央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其目的是要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走共同富裕、共同振興之路。這也是新時代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從我國農業發展的現實來看,農戶分散經營仍然占大多數,仍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組織形式。小農戶分散經營依然是傳統種植方式。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發展,徹底改變傳統小農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生產現狀,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把千家萬戶的小農生產聯結起來,實現小農戶和大服務的對接,以此形成規模、提高效益、節本增效。
推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增強黨的執政基礎的迫切需要。加強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關鍵在基層,重點在農村。據統計,2016年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8271萬人,農村戶籍人口58973萬人。這是我們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是我們執政必須要團結和維護的力量,這也是經過我黨多年的革命和建設實踐檢驗的。農民始終是我們黨執政的重要群眾基礎。廣大農民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的執政基礎才能越來越穩固。
推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包括“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方面,因此,我們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就所有方面都共同進步,哪個也不能落后。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就是要增強他們的內生發展動力,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作出積極貢獻,就是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進行的必要措施。
二、當前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經營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低
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并不順暢,存在一系列問題,限制了我國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有效對接。當前農村土地的流轉大都是鄰里和親戚之間進行,他們流轉過來的最終形式還是家庭承包經營。在家庭承包經營的生產形式下,單位家庭的產出有限,導致了農產品商品率偏低。
(二)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達不到有效銜接的要求
整體來看,從事農業的大多是“386199”部隊,青壯年紛紛流入周邊工廠或城市務工,留守村民基本上就是兒童、婦女和50歲以上的老人,農民兼業化、村莊空心化、農村老齡化現象突出,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嚴重不足。
(三)金融支持力度不夠
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金融有效供給不足、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等問題還比較突出。目前,主要扶持政策針對規模經營主體。農村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社,大多只提供存、貸、匯業務,不能提供基本貸款業務,且近些年農村信用社的營業網點不斷減少,根本不能滿足農業農村發展的需要。
(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滯后,產業體系不健全
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有了一定效果。但是,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主要是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程度不緊密,鏈條短,附加值不高。
三、對策建議
(一)探索改進土地流轉模式,實提升小農戶規模水平
1.農業現代化的問題,歸根到底的核心問題,是要解決土地流轉的問題。只有還給農民處分權,土地才可以真正實現自由流轉。建立專門的土地使用權流轉交易場所,縣鎮辦可建立土地流轉托管中心或服務中心,行政村可以村委會為依托,建立土地托管站,專門收集、提供土地供需信息,發布土地流轉市場價格等,使農戶和有意投資農業的經營者能及時、準確獲得可靠信息。
2.配套完善土地流轉政策,解除農民后顧之憂。一是要完善土地流轉相關法律,強化政府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管理職能,營造公平、合理的土地流轉環境,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政策保障與環境支撐。二是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在城中村、園中村和集體經營性資產較多的村,穩妥推進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試點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
(二)提升農民素質,增強實現有效銜接的本領
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增強實現有效銜接的本領。對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的農民,重點涉及一般農業知識和技術即可,使其能夠了解、認可和愿意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能;對具有一定專業技能基礎的農民,針對農業發展不同環節需求結合農民技能基礎,開展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系統培訓,旨在使其能夠成為某一具體農業技能的鄉村專家。
(三)構建完善的財政支持與金融服務體系
1.建立健全農業農村金融服務網絡。積極探索金融行業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思路、新模式,鼓勵發展適合農業農村特點和需求的金融服務。大力推廣小額信貸組織和村鎮銀行向民營和外資企業開放農村金融市場,推動農村金融組織等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服務。
2.拓展豐富農業農村金融服務產品。農村互聯網金融是從國家層面對農村金融模式的創新,將農村金融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轉變農村金融發展思路、擴大金融供給渠道,為農村地區創造更高、更寬、更廣的金融服務平臺。
(四)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延伸農業發展產業鏈。支持發展農產品儲運加工營銷業、農業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立體化、復合式全產業鏈發展。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多元合作方式,完善“1+N”等多種經營形式。
2.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2017年一號文件將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作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并出臺政策從用地、金融、人才等方面給予支持,規定“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支持金融機構開展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訂單融資和應收賬款融資業務”、“支持進城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現代農業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