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yī)醫(yī)院神志病科(中醫(yī)心理科)主任醫(yī)師 許 紅
前段時間,47歲的孫女士來到我的門診,她是因為嚴重情緒低落、失眠、掉頭發(fā)就診的。
初見孫女士,她精神萎靡不振,哈欠連連,插著腰才勉強走進診室??梢贿M診室,她不是先坐下訴說病情,而是對著洗手臺上的那面鏡子左照又照,瞬間精神煥發(fā)。在就診過程中,孫女士還反復告訴我,她自己是多么美貌,多么有才華,在單位多么出眾。她甚至還向我透露,自己很想與一位比她年輕的同事發(fā)生婚外戀,因為那個人也深深愛著她。孫女士堅信:“我向他表白過,雖然他告訴我和老婆感情很好,但是我知道他肯定是愛我的,他對老婆不過是責任沒有真愛。我這么美貌、才華橫溢,他怎么會不愛我,只有我們的愛才是最真摯的……”我望著孫女士那布滿皺紋、風韻不再的臉龐,看著她困擾于自己的幻想中,全然不管客觀現(xiàn)實,不免為她心疼。
果然,后來孫女士的話印證了我的觀點。當她一次又一次地向那位男同事表達愛意時,那位男同事索性辭職,還換了手機號碼。孫女士想不通到底為什么,情緒低落,夜夜失眠,大把大把掉頭發(fā),甚至想要自殺。
結合量表,我對她的診斷是嚴重抑郁癥,并且將她歸為“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
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會開玩笑說“你真自戀”,大多是一種調侃。不過據(jù)美國《大西洋》雜志的調查顯示,幾乎全世界都正在面臨一場“自戀大流行”,這是因為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發(fā)展,讓我們變得越來越“自戀”。正如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利亞斯·阿布賈烏德說的那樣,現(xiàn)代社交媒體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自戀平臺,而有自戀人格傾向情況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甚至堪比肥胖癥。
當然,自戀并非一個新詞匯,其英文是narcissism,來源于narcissus這個詞,原是希臘神話中一個神的名字,直譯為“那喀索斯”,是“水仙花”的意思。傳說那喀索斯是一個美少年,他在水邊看到了自己的倒影,從此愛上了自己,每天茶飯不思,對著水面欣賞自己的美麗容顏,最終憔悴而死。神話故事過于感性,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自戀其實是一種高度自我關注的狀態(tài)。自戀的人往往不依賴于外界對自己的評價來獲得價值感,而是自己愛自己,肯定自己。
在現(xiàn)代社會,尤其是比較含蓄的中國社會,很多人覺得應該低調、謙遜,因此也就把“自戀”歸為不正確或者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戀其實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元素,是一種借助經(jīng)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保護的真實感覺,是一種與自卑剛好相反的體驗。
有了適度的自戀,人才會覺得自己很好,也會把這種好投射到外面的世界,覺得他人和環(huán)境也很好。也就是說,一般個體的自戀是健康的,也是自然的心理需要,我們整個社會也應該是允許適度自戀的。
所謂健康適度的自戀,是建立在有充分的自尊和自我價值感上,既愛自己,接納自己,認識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也能接納別人,愛他人和關心他人。在展示自己的自戀時,比如玩自拍、各種秀的時候,做到有節(jié)制,對他人不同的評價不在意,更不會被激怒甚至破壞性地報復。而不健康的自戀則屬于過度自戀,若任其長期發(fā)展,可能會形成自戀型人格障礙,屬病態(tài)型自戀。
在國際通用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中,把這種人格障礙的臨床表現(xiàn)描述的很清楚: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欲和從他人那里獲得注意與羨慕的愿望;一貫自我評價過高,自以為才華出眾、能力超群,常常不現(xiàn)實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傾向于極端的自我專注;好做海闊天空的幻想,內容多是自我陶醉性的,如幻想自己成就輝煌,榮譽和享受接踵而來;權欲傾向明顯,期待他人給自己以特殊的偏愛和關心,不愿相互承擔責任,很少意識到其剝奪性行為是自私的和專橫的;缺乏責任心,常用自負傲慢、妄自尊大、花顏巧語和推諉轉嫁等態(tài)度來為自己的不負責任辯解,漠視正確的自重和自尊;在人際交往方面,與他人缺乏感情交流,喜歡占便宜;在面臨批評和挫折時,要么表現(xiàn)出不屑一顧,要么表現(xiàn)出劇烈的憤怒、羞辱或空虛;容易給人造成一種毫不在乎和玩世不恭的假象,事實上卻很在意別人的注意和稱贊;為謀取個人利益可以不擇手段,只愿享受,不想付出等。
有人說自戀哪怕是不健康的,也無需太過緊張,更不用去接受治療,因為自戀也不會引起什么嚴重的問題。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像我們前面講到的孫女士這樣的病態(tài)自戀者,他們的注意力大部分在自己身上,沉浸在自我欣賞、自我迷戀的幻想中,無視外在客觀現(xiàn)實的存在,因為缺乏“共情”的能力,他們在人際關系中無法得到真正的滋養(yǎng)。因此,自戀障礙者也被稱為“悲劇人”。
現(xiàn)實生活中,自戀者一方面對功利的追逐可能使他們獲得較高的人生成就,另一方面,他們不切實際的目標容易在現(xiàn)實中遭受挫敗,從而導致自戀型抑郁癥。那些自認為高人一等的自戀狂其實對別人的只言片語極為在乎,而且一旦被人無意說到他的痛點,就會怒火中燒,暴跳如雷,其實他們只是用這種自我迷戀、重視、夸大,來將自己死死地包裹起來,形成一件密不透風自我防御的外衣,但這件外衣,一旦有外力作用就被撕得稀爛,因此自戀型人格障礙者常常會出現(xiàn)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緒和失眠、頭痛等生理癥狀。情緒不良一旦出現(xiàn),思維就會變得狹窄,思維狹窄又加速不良情緒的惡性循環(huán),從而失去理智,常做出一些不合邏輯的反應。
因此自戀型人格障礙者應首先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然后分析弄清引起不良情緒的原因,以解除不良情緒。必要時,要向專科醫(yī)生求救。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對自己的了解是最重要的知識,這對于自戀這件事同樣適用。到底是健康還是病態(tài)的自戀,就看你的自戀過不過分,同時,還要關注是否因自戀出現(xiàn)“嬰兒化”行為,比如:渴求別人關注,而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為,這與嬰兒時期總是渴望父母關注與呵護,如果父母忽視了便耍無賴、搗蛋或做些異想天開的行為以吸引父母注意的心態(tài)如出一轍,這就是典型的“嬰兒化”行為,也是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最典型表現(xiàn)。
這里特別提醒大家,如果你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的心態(tài)是童年幼稚行為的翻版,即“嬰兒化”行為,請盡快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