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以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表彰他們發現了抑制負免疫調節的癌癥療法。
據悉,從1901年到2017年,生理學或醫學獎一共頒發108次。其中,有39次授予一名科學家,32次由兩名科學家分享,37次由三名科學家分享。
2017年,美國科學家杰弗里·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揚因解釋了許多動植物和人類是如何讓生物節律適應隨地球自轉而來的晝夜變換,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聯合國發布的一份報告稱,為避免氣候變化,減少極端氣候對人類的影響,在未來12年內,人類必須改變生活方式,如改變飲食結構、放棄汽油汽車、植樹造林等。
聯合國2018年10月8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在全球陷入極端高溫、干旱、洪水和貧困之前,全球只有12年時間來阻止全球變暖。為此,到2050年,燃煤量需從38%降至近0%,可再生能源需提供全球85%的電力;飲食結構需徹底改變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需大量植樹造林來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需開始將碳儲存在地下,即生物能源和碳捕獲與儲存。此外,人類還需清除所有燃氣鍋爐,改用電動汽車,種植生物燃料作物。
該報告稱,地球目前的溫度將上升3℃,如果按照《巴黎協定》的規定,將溫度降1.5℃以下,需要“社會各方面迅速、深遠和前所未有的變化”。科學家們表示,如果氣溫上升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那么從干旱到海平面上升等氣候變化的影響將不會那么極端。前工業化水平是指工業革命前溫室氣體排放穩定的氣候。自19世紀中期以來,氣溫已上升1℃。按照目前全球變暖的速度,全球氣溫將在2030—2052年間再上升1.5℃。
該報告對氣溫上升1.5℃和2℃之間的差異“毫不含糊”。從日益嚴重的干旱和缺水到極端天氣、瘧疾等疾病的傳播、經濟損失以及對玉米、水稻和小麥產量的損害來看,1.5℃的影響將小于2℃。到2100年,與氣溫上升2℃相比,海平面將下降4英寸(10厘米)不到。而在更高的溫度下,珊瑚礁和北極將受到更嚴重的影響。如果氣溫上升2℃,昆蟲和植物失去棲息地的可能性是1.5℃的兩倍。
到目前為止,全球氣溫已上升1℃,人類已感受到更多極端天氣的影響。如若氣溫繼續上升,還將有更多的極端天氣。另外,采取措施以控制氣溫上升至1.5℃,也有助于其他目標的實現,比如通過降低空氣污染和更可持續的飲食來改善健康狀況,以及減輕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但若達不到此目標,極端天氣,尤其是熱浪,將更加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