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養生
二十四節氣,是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而創立的。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理論,人類機體的變化、疾病的發生與二十四節氣同樣緊密相連。二十四節氣養生是根據不同節氣闡釋養生觀點,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等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時間點在公歷每年11月7、8日之間。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每年11月22日、23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40°時為小雪, “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養藏”是冬天養生的重中之重。傳統中醫典籍認為,冬季萬物封藏,人也應該收斂精氣內養。藏精是腎的首要功能,包括生殖之精、生長之精在內的腎精是反映人體健康狀況的“晴雨表”。若腎精能夠得以“藏”,人必精神抖擻、充滿活力;若腎精不藏反泄,健康和精力也會隨之流走,邪氣和疾病便會乘虛而入。
四季與五行、人體五臟相互對應。按照中醫理論,冬天合于腎,立冬時節,用黑色食品補養腎臟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所謂黑色食品,是指因內含天然黑色素而導致色澤烏黑深褐的動、植物性食品。除了眾所周知的黑芝麻、黑棗,黑米、紫菜、香菇、海帶、發菜、黑木耳等植物性食品及甲魚、烏雞等動物性食品都屬于黑色食品。
冬天到來,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御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在冬季應少食生冷,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