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棟
(武威職業學院,甘肅 武威 733000)
全國共青團組織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也是豐富大學生第二課堂內容、凝聚青年學生的組織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基于專業特色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是將有關農業農村文化、科技、衛生等方面的內容在涉農企業、農村一線宣傳普及,促進涉農企業、農村基層文化、科技、衛生的發展。對于高職院校農科學子而言,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專項行動,是新形勢下加強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育人,實現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素養養成,推進基層共青團組織建設,增強團組織在青年中的影響力、號召力、凝聚力的有效途徑、重要環節。如何利用好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平臺開展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提升第一、二課堂耦合,突出專業特色,就成為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課題。
實踐項目要確定實踐主題,選準社會關切的項目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實踐主題的確定需要與所學專業有較強的相關性,才能有利于整合專業知識,完善專業結構,提升職業技能應用能力。“科技支農”社會實踐在堅持專業特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下,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甘肅省農村“三變”改革、共青團改革等背景,結合設施農業與裝備、種子生產與經營、園林技術、植物保護及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特點,突出專業重點實訓內容,以“鄉村稼穡情 振興中國夢”作為農學專業學生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的主題,形成“科技支農”暑期社會實踐項目,重點探索和實踐鄉村振興戰略涉及的“質量興農”路徑,即,圍繞“深入探索供給側結構改革”主線,將質量興農戰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等內容貫穿其中,該主題涉及專業學科的(蔬菜)病蟲害防治、日光溫室蔬菜栽培、常見園林花卉栽培、園林植物識別、設施環境調控、農業生態學、節水灌溉、土壤肥料學、農產品營銷等專業課程重點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應用,實現了農學專業開展的社會實踐在內容設置上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的初衷。
在實踐過程中,結合專業知識并因地制宜,將“科技支農”社會實踐活動分為五個子項目,即以枸杞采摘加工、滴灌系統分析、甘草羊加工銷售、雙面拱棚設計建造為主的“生態農業治沙興綠,助農增收精準脫貧”實踐項目;以志愿服務農田水利建設、農業合作社運營、蟹蝦水產養殖、有機水稻種植為主的“實施農田水利建設,科學調整種植結構”實踐項目;以開展西紅柿溫室育苗、蔬菜病蟲害防治、農產品銷售公共服務網絡為主的“志愿實踐現代農業,服務農業科技轉化”實踐項目;以調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主的“體驗農村文化旅游,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實踐項目;五是突出生態治理的“探訪特色小鎮建設,調研農業結構改革”調研項目,該五個子項目的設置進一步加深了專業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在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初期,實踐隊組織教師開展了專業重點實訓內容集中講授,實踐隊隊員通過網絡、媒體主動學習農學相關知識和宣傳技術,在全面掌握農學專業知識基礎上,重點通過調查研究和志愿服務等方法,提高到基層企業、農村一線掌握新技術能力。
組織高職院校農科學子開展社會實踐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意志的落地生根。通過專項實踐可以開展高職農業類創新創業實踐育人模式探索,有利于高職農學生改變以往的狹隘思維,一定程度上能改變不愿意從事有關農業工作的思想,有利于改善長期以來“農學”冷門專業不被看好的弱勢地位。在進行實踐教育時,將農業類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教育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適應農村農新時代,對今后農學相關工作產生積極的思考和實踐。
相對傳統課堂教學而言,第二課堂是根據大學生自身興趣愛好自愿組成的學生組織,指在第一課堂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第二課堂在教學內容上源于教材而又不限于教材;在育人模式上,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學習空間廣闊,被認為是實施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隨著高等教育創新創業改革和發展,青年成長成才的渴望進一步增強,以專業為基礎,興趣愛好為特點的第二課堂又能培養學生與人相處、與人合作的能力,引導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才就業。
而基于農學專業特色,結合興趣愛好組織開展的科技支農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隊隊很好的深化了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育人模式改革,提升了學生綜合素養,即,前期專業知識學習,中期第一、第二課堂銜接,后期第二課堂實踐開展,末期資料整理宣傳等四個環節,構建了理論與實訓結合、專業教學與創新創業內容銜接的實踐育人體系,可以培養出或者引導出具備較強職業技能與創業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實踐隊學生在參加專業技能比賽、職業生涯大賽、創新創業比賽、課外學術競賽中都表現出積極的參與感,部分學生獲得優異的成績。第二課堂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真實的創業環境和體驗,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業實踐的最佳途徑之一,一般通過實地調研或志愿服務、深度訪談探討、文獻查詢分析、資料整理宣傳等環節豐富了第二課堂實踐育人模式的具體措施。
“鄉村稼穡情 振興中國夢”志愿服務緊密圍繞“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開展了大量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志愿服務活動,打造了內涵豐富的“科技支農”品牌。特別是圍繞生態農業治沙興綠、助農增收精準脫貧,實施農田水利建設、科學調整種植結構,志愿實踐現代農業、服務農業科技轉化,調研農村文化旅游、體驗特色文化產業,探訪特色小鎮建設、調研農業結構改革等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農科學子志愿服務。目前我志愿服務小組已在當地開展大中小志愿服務多次,其中,在生態農業建設、農田節水灌溉、農產品貯藏加工、農村環境治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為當地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提供了獨特的力量,同時,有效促進了我院共青團同當地團組織的溝通和交流,實現了院校和地方共青團的有效互動。
獨立思考是一種洞察力思維,在遇到問題既不能找別人去要答案,比如老師、書、同學、資料等,也不能從你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庫、認識庫、偏見庫中找答案,而是要用一種全新的、理性的、洞察的視角去發現問題。志愿服務是指在不求回報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自愿付出個人的時間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務工作。奉獻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務精神的精髓。志愿者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提高自身的辦事能力,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就指出,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兩者在實質上的統一,構成了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內在動機。實現自我價值是屬務實的理性選擇,實現社會價值是志愿精神的核心思想,兩者的有機結合是志愿行為得以延續的動因之一。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原因可分為兩個方面,就是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說明當代大學生在肯定奉獻價值的同時,也意識到利他行為對自身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表明當代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動機是積極的、善良的。現實社會競爭十分激烈,個人能力與素質是人才競爭的焦點,每個人都要將更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自身綜合能力的提高方面,以適應不同競爭環境變化。在志愿者服務過程中,社會恰好可以提供給大學生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機會,同時讓大學生接觸到社會更多群體的真實情況,從而能夠鍛煉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大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陶冶情操,提升個人的整體素質。農科學子志愿服務在“幫助他人”的社會行動中,付出了人力和愛心,收獲了尊嚴和滿足感,也感受到了自我實現的成就感。
獨立思考是一種洞察力思維,在遇到問題既不能找別人去要答案,比如老師、書、同學、資料等,也不能從你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庫、認識庫、偏見庫中找答案,而是要用一種全新的、理性的、洞察的視角去發現問題。志愿服務是指在不求回報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自愿付出個人的時間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務工作。奉獻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務精神的精髓。志愿者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提高自身的辦事能力,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就指出,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針對實踐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如,師生參與面不夠廣泛、深入,前期專業輔導離目標設定存在距離,針對性不強;農村相關組織機構、企事業單位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認識不一致,影響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多偏重形式而忽視實際效果等等。因此,要認真探索實踐育人的有效機制,保障實踐條件和環境需求,確保社會實踐活動不流于形式,促進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夠取得應有的實際效果。對此,專項暑期社會實踐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努力改進。
在教學、共青團工作中要注重對社會實踐活動意義的宣講,不斷提高廣大師生對社會實踐工作意義的認識,利用行政班會、主題團會、主題團日等載體不斷調動廣大同學參與社會實踐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讓他們意識到社會實踐工作是自我提升綜合素質能力的難得機會(與創就業競賽、職業生涯等活動結合),只有將自身的優勢、專業特長、興趣愛好與社會實際需求相適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才能夠把從學校學到的知識用于自身綜合素質能力拓展和經濟社會建設,才能真正做好社會工作能力提升。
為了使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具備一個良好的教學條件、適宜的實踐環境,需要依靠各種社會資源,特別是要爭取實踐地校企合作單位對實踐活動的大力支持和協助,借助教學、實訓(科研)、頂崗實習環節帶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簽訂校外實踐協議,定期派大學生進行志愿服務活動和校外實習。在社會實踐工作中,要本著合作共建、互利共贏的精神,在校企之間建立類型多樣、相對穩定的交流與合作關系。實踐單位以優質的實踐基地為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支撐;校方發揮高校的科研、人才智力優勢,為實踐單位提供技術服務。雙方互惠共贏,促使大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得到鍛煉,保證社會實踐工作的實效性。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要依據特定的學科專業、任務特點,遵循一定的規律、原則,有計劃、有內容地進行組織。因此,需要不斷完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教學制度,建立管理體系,制訂規范的社會實踐活動章程、計劃,使社會實踐制度化、規范化。如,結合人才培養方案職業生涯、大學生創新創業、就業指導等課程設置,在課程中加入志愿服務內容;在共青團改革中,特別在組織機構、主題團日、活力團支部運行、三會兩制一課等平臺中制度化體現;在教學、實訓等方面形成方案、制度,讓更多的專業課教師參與到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工作中,為學生提供專業保障。
以專業為基礎的暑期專項社會實踐最重要的是實效性,實踐隊員要在實踐階段通過親身、實在的踐行獲得經驗、經歷、成長和能力的綜合收益。農科學子與暑期專項社會實踐的本質有著自然的供需性,更能體現出社會實踐的實踐要求,農科學子參加專項社會實踐是實訓(科研)的繼續、延伸和拓展,也是人才培養方案和實踐育人的需要,更是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背景,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從實踐活動的課堂、項目、基地、社會等屬性提出對策并實施,達到第一課堂專業教學實踐要求,促進第二課堂實踐育人綜合素養提升,實現第一、二課堂耦合,助力大學生思想引領核心工作,助力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