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大連藝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眾所周知,在以往的高校雕塑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中,是注重引導學生成為藝術家的模式教學。而在新時期階段,高校雕塑專業對人才培養的定位已漸漸脫離了藝術家模式的局限,開始注重培養全面型的且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因此,文章將從雕塑專業的現狀進行分析,從而提出新時期高校雕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有效策略。
自我國開展高校雕塑專業教育開始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高校雕塑專業的招生數量一直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內。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在全球經濟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產生激烈的碰撞并且互相吸收融合,我國雕塑專業的開設院校也越來越大,招生數量增大,規模持續擴大。并且高校雕塑專業開始由傳統的精英式藝術教育轉向為服務性、普及性的藝術教育,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培養更加全面的高素質人才。
在人們的普遍性認知中,與高校其他藝術類專業相比,高校雕塑專業的學生就業方向較為單一,就業面較為狹窄,市場需求較少。尤其是近幾年來市場對于服裝、家居、平面廣告等的設計人才需求越來越大,更是顯得雕塑專業落寞。因此,部分高校開始轉變雕塑專業的教學方向,由單純培養藝術家的教學模式轉向培養全面型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以增加高校雕塑專業的就業率。
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高校雕塑專業的學生就業途徑主要有兩個選擇:一是進入其他專科類院校或者中小學進行藝術類教師任教,二是從事有關城市雕塑的創作工作。但基于科學的高校學生就業取向調查顯示,我國現階段的藝術類教師崗位已經趨于飽和,這就導致藝術類教師的上崗競爭力較大。另外還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盡管有關城市雕塑的創作工作在現階段對于雕塑專業的人才有較大的需求,但城市雕塑是一項復雜的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大工程,剛從學校畢業步入社會的學生缺乏挑起大梁,進行
獨立創作的能力。除了以上的兩個主要選擇,極少部分雕塑專業的學生選擇了自由創業,成為了小有名氣的自由創作的藝術家。更存在極少一部分的學生,做出了令人遺憾的選擇,由于雕塑專業就業率低、就業難的問題,極少部分的學生選擇了轉專業,令人惋惜。
近年來,我國高校雕塑專業學生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隨著各專業招生數量的增加,規模的擴大,學校各方面的硬件設施是否能承載不斷擴大的招生數額,如圖書館、體育館、師資力量。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雕塑專業的人才,需要開設雕塑專業教育的高等院校科學合理地制定招生數額,穩定招生規模,注重辦學質量的提升。
高等院校對雕塑專業人才的培養及目標定位不應該只限于藝術家與教育工作者范疇,而是應圍繞市場對雕塑專業人才的需求,對雕塑專業人才的培養重新進行定位,從而適應市場的需求,設立科學的教學目標,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增加雕塑專業的就業率,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尷尬局面。
無論在何種專業領域的教學中,教師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高等院校的教學中,教師幾乎可以稱為行走的學術,教師的教學水平影響整個專業領域的教學發展。
綜上所述,新時期高校雕塑專業人才的培養與目標定位是影響高等院校辦學方向的重要因素。為了有效解決雕塑專業學生就業難、就業面狹窄的難題,各高等院校應轉變辦學方向,適應市場的需求,培養全面高素質的學術型或專業型雕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