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欣
鐵嶺市中心醫院急診科,遼寧鐵嶺 112000
呼吸心臟驟停即猝死,是臨床中最危急的情況,如沒能及時發現立即進行心肺復蘇搶救,患者4~6 min后就會造成腦和其他重要器官組織的不可逆的損害,因此,心肺復蘇(CPR)是對呼吸心臟驟停所采用的最初級的急救措施,同時,心肺復蘇(CPR)也是急診醫學的重要課題之一[1]。因此,醫療救護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心肺復蘇技術,使“呼吸心臟驟停”可以逆轉,即在“呼吸心臟驟停”最終成為生物學死亡之前,爭取迅速地施行心肺復蘇術,給猝死者提供接受進一步治療的時間和機會。
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意識喪失呼吸心跳停止,大動脈搏動消失,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減弱以至消失。其中,意識突然喪失和大動脈搏動消失這兩項最為重要[2]。
對呼吸心臟驟停患者,采取下列心肺復蘇的三個階段ABCD四步法:
第一階段基礎生命支持(BLS)-第一個CABD最為重要。①C(circulation)人工循環或稱胸外按壓。②A(airway)開放氣道。③B(breathing)人工呼吸。④D(defibrillation)除顫(對心室和無脈搏的室速)。
第二階段高級生命支持 (ACLS)-第二個ABCD。①A(airway)建立人工氣道,如氣管內插管、氣管切開、環甲膜穿刺。②B(breathing)評估氣道內插管通氣是否充分,人工正壓通氣。③C(circulation)持續人工循環。④D(defibrillation)給予復蘇藥物,如腎上腺素、抗心律失常藥物等。
第三階段心肺復蘇成功后患者的進一步治療-第三個 ABCD。①A(assist)多器官功能支持。②B(brain)腦保護與冬眠、促清醒。③C(care)ICU床旁重癥監護。④D(differential Diagnosis)確診并祛除病因。
如果醫護人員能學會正確的搶救方法,并在最初處置階段及時、正確、有效例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的搶救,許多患者是可望救活的。因此,最初處置階段為心肺復蘇的關鍵,以下將對心肺復蘇的最初處置階段進行具體闡述。
建立人工循環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促使血液在血管內流動,并使人工呼吸后帶有新鮮空氣的血液從肺部血管流向心臟,再流經動脈,供給全身主要臟器,以維持重要臟器的功能。
(1)判斷患者有無脈搏。檢查心臟是否跳動,最簡單可靠就是頸動脈,方法是在開放呼吸道的情況下,一手置于患者前額,使頭部保持后仰,另一手用示指及中指指尖先觸摸到喉結處,然后向外滑動2~3 cm,滑至同側氣管與頸部肌肉所形成的溝中,輕輕觸摸頸動脈搏動5~10 s,如未觸及頸動脈搏動,表明心跳已停止,立即實施胸外心臟按壓術。
(2)閉式胸外按壓術。閉式胸外按壓術的操作方法:①患者仰臥于平穩的硬板床或地上,保持氣道通暢。②快速確定按壓部位。首先以食指中指沿患者靠近搶救者一側的肋弓處向中間滑動,滑到兩肋弓的交匯點(即胸骨下切跡)。然后示指及中指并攏橫放在胸骨下切跡上方,再以另一手的掌根部緊靠在示指旁,即胸骨中下1/3交界處,將定位之手取下,重疊放于另一手背上,手指相互并攏或相互握持,并只與掌根部接觸患者胸骨。③搶救者雙臂位于胸骨正上方,雙肘關節伸直,利用上身體重,垂直下壓。④按壓深度成人4~5 cm然后迅速放松讓胸廓自行復位,按壓與放松時間大致相等,按壓頻率100次/min,每做30次胸外按壓,交替進行2次人工呼吸。
需要注意胸外按壓只能在患者心臟停止跳動下才能實行。按壓位置要準確,按壓應平穩、規律,力度要均勻、適度,過大過猛易使胸骨骨折,引起血氣胸;按壓的力度過輕又不足以推動血液循環。患者頭部要適當放低,以避免按壓時嘔吐物反流至氣管,也可防止因頭部高于心臟水平而影響腦血流量。若需要替換搶救者,可在完成一組按壓、通氣后進行,復蘇搶救中斷時間不得超過5~7 s,不要換人太勤。
①判斷患者有無意識。輕拍患者肩部、觸摸頸動脈,無反應、無搏動,可判斷心臟驟停。
②呼救。一旦初步確定患者為心臟呼吸驟停,應大叫:“來人啊!救命啊!”,招呼醫護人員前來搶救。為防脊髓有傷,避免移動有頭頸部外傷的患者。
③將患者放置復蘇體位。仰臥位。將患者仰臥于穩定的硬板床上或地面,頭頸軀干平直無扭曲,雙手放于身體兩側,拉直雙腿,搶救者緊靠患者胸部一側。如有可能應抬高下肢,增加回心血量。
④開放呼吸道。適用于無頭頸部損傷的患者,將患者平臥,一手置于前頜,使頭部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下頦附近的下頜骨下方,抬起下頦。避免患者頸前部、頦下軟組織受壓,防止壓迫氣道。注意在開放氣道的同時,應該用手指取出患者口中的異物或嘔吐物,如有假牙的應取出假牙。
⑤判斷呼吸。使患者保持氣道開放,搶救者將耳部貼近患者口鼻,觀察胸廓起伏情況,聽是否有呼氣聲并感覺是否有氣流。
(1)口對口人工呼吸。在開放呼吸道的情況下,判斷患者無呼吸后,應立即作口對口人工呼吸。①在患者開放氣道的情況下,并用手指清理口腔異物后進行。②用按于前額一手的拇、示指捏緊患者的鼻翼,以防吹進的氣體從鼻孔漏出。③口對口呼吸前先向患者口中吹兩口氣,以擴張萎陷的肺臟,以利氣體交換,并檢驗開放氣道的效果。④患者口張開,搶救者深吸一口氣后,張大口將患者的口全部包住。⑤用力向患者口內吹氣(吹氣要求快而深,直至患者胸部上抬),持續吹氣1~1.5 s,使胸廓擴展;吹氣后施救者立即松開捏鼻孔的手,口與患者口部脫離,將臉轉向胸側,用耳聽是否有氣流從口鼻流出,同時觀察患者胸部有無向下凹陷,再深吸一口新鮮空氣為第二次吹氣做準備。⑥成人吸入氣量約700~1 000 mL,頻率為12次/min。
(2)口對鼻人工呼吸。對于口周外傷或張口困難等患者,口腔不能打開時可采用口對鼻人工呼吸。
除顫的方法如下:①使患者仰平臥位,并迅速擦干患者胸前皮膚。②手控除顫電極板涂以專用導電膠,或粘貼一次性使用的監測/除顫電極。③開啟除顫器。④選擇能量,目前單項波除顫儀用360 J,雙相波除顫儀用200 J除顫1次。⑤僅作一次除顫,隨后立即繼續作CPR(以胸外按壓開始),替代以往的連續3次除顫。⑥除顫器充電,口述“請旁人離開”。⑦確定兩電極板正確安放在胸部,并與皮膚緊密接觸。⑧再次核對監測心律,確定周圍人員無直接或間接和患者接觸⑨同時按壓兩個放電電鈕進行除顫,電擊后即進行心電監測與記錄。⑨對非目擊的心搏驟停患者,救護者在除顫前,應先給患者作5個輪回的按壓和通氣(或約2 min),尤其是呼救后至現場救護的時間超過4~5 min者。
根據以下條件進行綜合考慮。
①瞳孔隨之由大縮小,有時可有對光反應。
②面色、口唇等顏色由發紺轉為紅潤。
③頸動脈搏動,血壓維持在60/40 mmHg左右。
④昏迷變淺,出現反射或掙扎。
現代心肺復蘇術的誕生經過胸外除顫,口對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壓建立人工循環三大要素的創用,迄今已40多年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心搏呼吸驟停病人復蘇的成功救治要及時有效快捷。由于呼吸心臟驟停大多發生在意外場合,及時有效的心腹復蘇可提高生存率,也為后續的治療贏得寶貴時間。總之,無論是院內還是院外,對心臟驟停患者實施心肺復蘇的質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3]。綜上所述,心臟驟然停止后,如果能分秒必爭并采用正確的心肺復蘇急救措施,將大大增加病人的獲救機會和希望。因此,心肺復蘇技術在急診醫學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1]沈洪,趙世峰,庹炎.《國際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系列講座(2)-自動體外除顫(AED)與除顫方法[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1,13(4):253-257.
[2]郭玉剛,汪洋,曲甲由.超早期電除顫搶救心肺復蘇的臨床體會[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1,22(5):558-559.
[3]賈亞南,蔣培余,金靜芬.高質量心肺復蘇的應用與應對策略研究現狀中國護理管理,2016,16(2):27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