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多動癥兒童的注意力缺陷、多動性等核心障礙影響課堂適應性行為問題,研究組人員利用大課間活動中制訂相關的策略活動進行干預治療。通過以注意力訓練為主的多感官的游戲、調控身體能力的前庭覺游戲、消耗多余精力的體能大循環活動這三項活動,減輕了多動癥伴智障兒童問題行為,強化了適應性行為。
關鍵詞:多動癥;智障兒童;注意穩定性;多動性;大課間活動
一、 多動癥概述
多動癥,又稱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異常行為障礙。在學習、行為及情緒控制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現為注意力穩定性差,活動過多、情緒易沖動等行為。根據相關資料,多動癥在12歲以下的兒童中患病率為5%~8%,病因尚不清楚。目前世界上并沒有治療多動癥的特效藥,能夠起輔助作用的有醫學精神藥物“利他林”控制多動性行為,或進行心理教育。
大部分輕度多動癥兒童早期經科學的干預治療,有效地提高了注意力穩定性及多動性行為的自控能力后進入普通學校就學,但部分程度較重的多動癥兒童并伴隨智力障礙,這里簡稱為多動癥智障兒童。他們的早期干預效果不佳或錯過了最佳干預期,各方面的水平能力都明顯低于正常水平,只能選擇特殊教育學校入學。
二、 問題的提出
多動癥智障兒童適應性行為差,在特殊教育學校學習,而且由于受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得近年來多動癥智障兒童的發病率呈現上升的趨勢。這類學生課堂上常表現為小動作多、注意穩定性差、愛講話等不良行為,造成自身的課堂學習效率低,也影響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影響他人學習。有的甚至影響到學校的安全隱患問題,校領導及教師十分注重這類兒童的教育需求。
根據《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年版對智障學生的身心功能的改善要求以及相關教育部門提倡的全面開展大課間活動這一契機。我校專門成立了關于多動癥的課題,并且邀請有關專家、領導對本研究的可行性進行探討,一致批準此課題。研究如何利用大課間(上午9:00~9:30)這樣的黃金運動時間段,對本校多動癥智障兒童開展有效的策略活動,進行轉化或減輕多動癥智障兒童的行為問題。
三、 階段性大課間活動策略安排
(一) 注意力訓練為主的多感官的游戲
根據篩查統計,多動癥智障兒童在注意力穩定性、情緒方面存在著較大問題,研究者在活動初期在大課間進行多媒體感官訓練游戲,可以消除多動癥智障兒童緊張、沖動的情緒,讓兒童漸漸消除心理障礙,慢慢與研究組人員熟悉、接受、達到默契配合。游戲形式雖然簡單易行,但可以穩定兒童的情緒,而且容易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增強自信心。經研究比較,在大課間時間段選取了三種多感官游戲活動。
1. 音樂震動床:這項感官活動主要作用是平復、穩定兒童的煩躁情緒,穩定他們的心態,對于情緒波動很大的兒童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平復方法。因為多動癥的智障兒童,容易產生沖動的行為,兒童對于情緒的自控能力直接影響著后期的訓練效果。通過舒緩的音樂震動幫助部分情緒特別亢奮的多動癥智障兒童緩解壓力,放松肢體。可以根據每個兒童對音樂的喜好及身心差異性,自由地選擇、更換音樂。大部分多動癥智障兒童對這項活動感興趣。
2. 捉燈游戲箱(屬于聽覺、視覺系統):通過設備的彩色按鈕,吸引兒童的注意。兒童認真聽系統的播報聲音和觀察亮燈按鈕,迅速按下按鈕,間隔時間為3秒到30秒,研究者通過調整時間間隔長短來增加游戲難度。兒童可以是單人,也可以是雙人一起玩,共同完成。兒童在與設備的互動游戲中不僅可以鍛煉注意力,提高聽覺、視覺的反應能力及動手操作技能。
3. 注意力訓練器游戲組合:通過多彩的畫面吸引多動癥智障兒童的注意,對改善注意力分散有很好的康復效果。不同關卡可產生不同的手部活動能力。游戲設置為三層難度,兒童可以根據自己能力由易到難的進行挑戰。研究者在兒童通過每一關時給予口頭表揚,并獎勵兒童通過下一關。兒童在游戲過程中不僅要求注意力要集中,而且對于手部動作的穩定性要求較高,所以這項活動增強動手能力,同時可以鍛煉手眼之間的協調性。
(二) 調控身體能力的前庭覺游戲
借鑒其他專家有關的研究報告,多動癥兒童實施前庭感覺訓練是有效的。前庭覺的主要功能是參與對個體各種感覺信息的統整、調節注意力。多動癥智障兒童由于前庭平衡不良,前庭覺不成熟,造成身體、大腦活動不穩定,形成好動現象。
研究者根據多動癥智障兒童的個體差異特點,大課間時間的有限性,制訂針對性的方案,科學使用前庭覺訓練器材。對于前庭覺有較大康復作用的感統器材主要有跳跳床、平衡木、羊角球等。配合器材設計一系列簡單、有趣的個人或團體的游戲活動,讓兒童以玩游戲的輕松狀態下提高對身體的調控能力。
1. 蹦蹦床游戲:器材雖簡單易行,但可開展形式多樣的游戲活動。遵循以下游戲要領,根據不同差異學生開展形式不一樣的活動,拔地而起、原地高頻跳、踮腳變頻跳、轉體跳、雙腳交替跳、跳上躍下等。當兒童完成任務時,給予代幣獎勵或手勢夸獎,以激發兒童的信心和興趣,促進前庭覺、手眼協調機能。
2. 平衡木:屬于軀體懸空位操練,可以培養兒童對自身重心的控制。關鍵要求注意穩定集中,才能控制平衡。在活動過程中,對于平衡能力差的兒童要從簡單的平衡木行走開始。同時,對于平衡能力較好一點的兒童設置干擾因素。在兒童行走的過程中進行提問,包括兒童基本資料、生活問題或輪流數數等。經過實踐觀察研究,適合多動癥智障兒童的平衡木活動游戲有拖步行走、交替行走、踮腳尖走、合作行走等。當兒童每完成一項活動時,要給予兒童及時的代幣獎勵、鼓勵。
3. 跳羊角球:讓兒童拍、坐、騎、跳羊角球和羊角球上旋轉,聽跳躍活動與口令、音樂節奏相結合,提高注意力和身體的平衡能力。
活動案例:運送羊角球比賽
(1)研究人員講解羊角球的玩法:雙手抓住兩個羊角,兩腳夾住球,輕輕地蹦跳;endprint
(2)兒童個人運送羊角球比賽,比一比誰跳得快;
(3)將兒童分組,每次每組派一個成員參加,每組的前一個成員按規定的跑道將球蹦跳完成從一端到另一端交給下一個成員,最終以最后一個成員的到達目的地的先后決定勝負。
在活動中,兒童學會了玩羊角球,發展了兒童的前庭功能,提高兒童的跳躍和控制下肢的力量的能力,同時在分組游戲中培養兒童團結合作的精神。
(三) 消耗多余精力的體能大循環活動
有了前期的平穩情緒、注意力培養的多感官游戲活動和身體調控的前庭覺訓練,使得多動癥智障兒童能夠集中注意力完成體能大消耗的大循環運動,為開展大課間體能大循環活動奠定了很好的先備基礎,從而達到針對性、系統性、趣味性的體能鍛煉目的。
本研究是在操場上有目的、有計劃、有變化地投放豐富多樣的體育器材,安排、組織系列活動將走、跑、跳、鉆、爬等方面的動作能力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不同層次活動環環緊湊起來,并制訂相應的規則讓兒童在輕松、愉快、自愿的狀態下完成循環活動。
大課間操場場地活動區域安排
本研究組成員因地制宜將活動場地分為三個區域:隊列區、運球區、循環區。三個區域分別由易到難、由低強度到高強度進行?;顒拥囊巹t和器械的投放都充分考慮到能夠調動多動癥智障兒童的積極性、趣味性、挑戰性。并且三個區域的總的時間控制在30分鐘內完成。隊列區12分鐘、運球區8分鐘、循環區10分鐘。這個時間的安排是靈活的,根據兒童的個體差異,滿足兒童個性化的需求,適當調整運動的項目、運動的時間、運動的難度。
如:在走平衡木時,平衡感好的兒童可以抱著球小跑過去,在游戲活動過程中,部分平衡感較強的兒童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完成活動,部分需要在半協助下完成。當兒童每完成一項活動時,給予代幣獎勵或針對性的口頭表揚。每一項活動環節都以兒童游戲的形式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環節緊扣。
這樣不僅能夠使多動癥智障兒童保持注意穩定性,滿足多動的本性,而且使得我們組織的大課間循環活動具有科學性、可行性、趣味性、靈活性。
四、 大課間活動策略的建議
利用大課間活動,經過兩年對多動癥智障兒童實施相關的策略活動中積累了一些相關的經驗。在實施策略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共同作用,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一) 多方配合
對多動癥智障兒童的教育并不能只靠某一教師單獨完成。應在教師的指導下,需要家長課后的配合鞏固,需要課堂教師的積極反饋,需要兒童本身積極地參與配合。幾乎所有的接觸到多動癥智障兒童的人都有義務和責任去幫助、鼓勵他們,讓他們在大家的幫助下攜手共進。
(二) 多種游戲方式的同舟共濟
大課間是一個非常好的鍛煉時間段(上午9:00~9:30),能夠很方便地組織各個不同班級多動癥智障兒童進行有針對性的活動。研究者在安排活動策略上不斷地調整、實時反饋、調整策略,形成適合每一個學生的大課間活動方案,有利于改善兒童的核心障礙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多種游戲訓練活動的同舟共濟,更有效地幫助多動癥智障兒童減少多動行為、集中注意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三) 增強自信心,強化自我概念
多動癥智障兒童因自身障礙問題,在課堂上常表現為坐立不安、小動作多、常常受到批評,學習成績差,得不到他人的認可、包容,往往會產生自卑、抵觸心理。在活動過程中,將目標細化、容易化,讓兒童獲得積極感受,體驗成就感。利用代幣制強化適應性行為,不斷地鼓勵多動癥智障兒童有意識控制問題行為的發生,超越障礙提升自我概念。
參考文獻:
[1]陳彩琦,李鑫.多動癥的心理研究與矯治[M].廣州:暨南出版社,2012.
[2]毛穎梅.特殊兒童游戲治療[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3]王和平.特殊兒童的感覺統合訓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玉芳,李彬彬.繪畫對多動癥兒童干預的效果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17,(3):82-187.
作者簡介:
馮麗春,福建省長樂市特殊教育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