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寧
摘要:口苦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癥狀,龍祖宏教授認為口苦的辨證可分為虛實兩端。實證主要有肝膽濕熱證、肝郁化火證;虛證主要有肝腎陰虛證、脾胃虛寒證,分別予清利肝膽濕熱、疏肝清火、滋陰疏肝、益氣溫中等治療,療效較好。
關鍵詞:口苦;龍祖宏;名醫經驗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1-0002-02
龍祖宏教授是云南省榮譽名中醫,龍老行醫50多年,擅長胃腸肝膽疾病及疑難雜病的中醫治療,在診治口苦方面療效較好。筆者有幸跟隨龍老學習多年,獲益良多,現將龍老診治口苦的經驗總結如下。
口苦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癥狀,可伴或不伴胃脘不適、飲食不振等癥狀,口苦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并將之歸于“膽癉”。普遍認為口苦的主要原因為膽熱、肝熱,且膽火上炎是其主要病機。然脾氣通于心,心開竅于舌,肝腎之脈循咽喉連舌體,故口苦一癥,不單純是由于心肝火熱導致的,脾胃虛寒等也可導致口苦。龍老認為,口苦與心、肝(膽)、脾(胃)、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口苦的辨證可分為虛實兩端。實證主要有肝膽濕熱證、肝郁化火證;虛證主要有肝腎陰虛證、脾胃虛寒證。
1口苦實證
1.1肝膽濕熱證口苦、口干、脘腹脹悶,或面目肌膚發黃、尿黃,大便干結或排便不爽。治療以清利肝膽濕熱為主,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
驗案1:劉某,男,34歲。患者有慢性膽囊炎病史3年。半月前因飲食不慎出現口苦、口干、口臭伴右上腹脹悶不適,曾自服“消炎利膽片”癥狀無明顯改善。現癥見:口苦、口干、口臭、右上腹脹悶不適、納呆,排便不爽,尿黃,舌邊尖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本證屬于肝膽濕熱為主,治當清泄肝膽濕熱為主,方選龍膽瀉肝湯加味:龍膽草10 g,茵陳20 g,炒梔子10 g,炒黃芩10 g,柴胡10 g,生地黃15 g,當歸5 g,車前子15 g,澤瀉15 g,通草5 g,厚樸15 g,炒枳殼10 g,蘆根20 g,5劑內服。
二診患者訴服藥5 d后口苦、口干、口臭、右上腹脹悶等癥均有明顯減輕,排便暢快,舌邊尖淡紅黃薄膩微黃,脈細弦。又繼續守方7劑,諸癥消失。
按:患者素有膽囊疾患,因飲食不慎出現口苦等癥狀,四診和參,當屬于“肝膽濕熱”。《內經》曰“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治療以清熱利濕為主,處方在龍膽瀉肝湯的基礎上加茵陳以加強清利濕熱之功;濕熱壅滯,影響腑氣得通降,故出現右上腹脹滿不適、排便不爽,方中加入厚樸及枳殼以燥濕下氣,氣行則濕化,濕去則熱孤;濕熱傷津,故出現口干,加入蘆根以清熱生津,全方起清泄肝膽濕熱之功,肝膽濕熱既去,則口苦不存。
1.2肝郁化火證口苦,胃脘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惡心嘔吐,泛吐酸苦水,呃逆噯氣,舌偏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治以疏肝清火為主,方選丹梔逍遙散合金鈴子散加減。
驗案2:張某,女,48歲,患者有“慢性膽汁反流性胃炎”病史2年。1月前因與家人爭吵后出現口苦,胃脘脹痛,反酸,噯氣,曾自服“奧美拉唑”癥狀無明顯改善。現癥見:口苦,胃脘脹痛,反酸,噯氣,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舌偏紅,苔薄黃,脈弦。本證屬于肝郁化火證,治當疏肝清火為主,方選丹梔逍遙散合金鈴子散加減:牡丹皮15 g,炒梔子10 g,炙甘草6 g,當歸10 g,芍藥15 g,茯苓15 g,炒白術15 g,柴胡10 g,薄荷6 g,竹茹10 g,香櫞15 g,海螵蛸15 g,元胡15 g,川楝子10 g,7劑內服。
二診患者訴服藥諸癥均有明顯減輕,大便稍稀,舌淡紅黃薄白,脈細弦。在上方基礎上減梔子的用量為5 g,又進5劑,諸癥緩解。
按:《靈樞·四時氣》曰“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調暢氣機是治療的關鍵。該患者因情志不遂,導致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日久化火,出現口苦,面紅目赤,急躁易怒等表現;肝氣犯胃,故出現胃脘脹痛等癥,治以疏肝清火為主,方選丹梔逍遙散合金鈴子散加減,其中,逍遙散疏肝解郁,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炒山梔善清肝火;金鈴子散疏肝泄熱,活血止痛;方中加入香櫞、竹茹是龍老用于疏肝理氣、清熱化痰的常用組合,諸藥合用,使火熱得清,氣機條暢,口苦自除。
2口苦虛證
2.1肝腎陰虛證口苦,腰膝酸軟,盜汗,五心煩熱,伴失眠、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弦或細數。治以滋陰疏肝為主,方選滋水清肝飲加減。
驗案3:寸某,女,72歲。患者有失眠癥3年。近3月來出現口苦,腰膝酸軟,夜間出汗多,手腳心熱,伴失眠、乏力,曾自服“六味地黃丸”癥狀改善不明顯。現癥見:口苦,腰膝酸軟,夜間出汗多,手腳心熱,伴失眠、乏力,舌紅少苔,脈細弦。本證屬于肝腎陰虛證,治以滋陰疏肝為主,方選滋水清肝飲加減:牡丹皮15 g,炒梔子10 g,山藥20 g,山茱萸15 g,白芍15 g,茯苓15 g,熟地15 g,柴胡10 g,炒酸棗仁20 g,澤瀉15 g,當歸10 g,浮小麥30 g,地骨皮15 g,玫瑰花10 g,7劑內服。
二診患者訴服藥諸癥均有明顯減輕,又進15劑,諸癥緩解。
按:張介賓云“肝膽俱勞,勞則必虛,虛則氣不固,故膽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滋水清肝飲來源于《醫宗己任編》卷六,原方由熟地、當歸、白芍、炒酸棗仁、山萸肉、茯苓、山藥、柴胡、山梔、丹皮、澤瀉組成,起滋陰養血,清熱疏肝之功,上方加入浮小麥、地骨皮清虛火、止汗,加入玫瑰花增強疏肝之力,全方共奏滋陰疏肝之功,概因虛勞改善,膽氣和,故口苦自除。
2.2脾胃虛寒口苦,夜間明顯,口淡無味,渴而不欲飲,或嘔吐清水,胃脘冷痛,喜溫按,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邊齒印,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沉遲。治療以益氣溫中為主,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合良附丸加減。
驗案4:高某某,女,65歲。患者有“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病史20多年。近2月來出現口苦,以夜間口苦明顯,口淡無味,常流清口水,胃脘冷痛,喜溫按,神疲乏力,手足不溫,每日解2~3次稀便,曾自服“參苓白術散”癥狀改善不明顯。現癥見:口苦,以夜間口苦明顯,口淡無味,流清口水,胃脘冷痛,喜溫按,神疲乏力,手足不溫,每日解2~3次稀便,舌淡苔微膩,脈沉細。本證屬于脾胃虛寒證,治以益氣溫中為主,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合良附丸加減:黃芪30 g,木香10 g,砂仁5 g,黨參20 g,白術15 g,茯苓15 g,陳皮10 g,法夏15 g,高良姜10 g,炙香附15 g,干姜10 g,炙甘草10 g,神曲15 g,7劑內服。
二診患者訴服藥諸癥均有明顯減輕,又進10劑,諸癥緩解。
按:龍老認為為脾胃虛寒,膽氣上逆,也可出現口苦。正如《四圣心源》指出“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降,木榮而不郁。土弱而不能達木,則木氣郁塞,肝病下陷而膽病上逆。”。治療以益氣溫中為主,宗《醫宗金鑒》“用甘入脾,以益不實之脾”的用藥原則,在香砂六君子湯合良附丸的基礎上加用黃芪、干姜等甘溫益氣之品,使脾運復健,中焦樞機轉運正常,氣機條暢,達到疏肝膽之效,如此口苦可愈。
總之,口苦的辨證多從火熱論治,但臨床上虛寒證也不少見,應整體審察,辨清寒熱虛實。宜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勿犯虛虛實實之戒,遣方用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彰顯療效。
(收稿日期:2017-1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