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麗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助人助己的工作,它可以成為一個人終身的事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在于提高人的心理品質、促進人的心理發展、培養人的心理技能、使人具有健全人格的教育,通過學習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考中小學
一、深入學習,啟迪智慧
1.班級心理活動課的特點:(1)以班級為單位;(2)以學生成長中的問題為主題,具有發展性、預防性功能;(3)以活動和體驗為主要形式,強調自我探索,而非系統地向學生傳授心理學科知識
2.班級心理活動課與思品課關系:
(1)課程功能不同,思想品德課主要是關注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問題,關注政治立場、觀點、方向的問題,關注法制意識、道德意識、社會規范等問題;而心理輔導活動課則旨在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格完善及社會適應性問題,預防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心理不適應或心理困擾問題。
(2)課程內容不同,思想品德課往往注重“高、大、全、遠”的人物、事件、理念、原則、規范等,特別是為學生樹立的榜樣往往是蓋棺論定的英雄模范,事跡雖然感人,卻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而心理輔導課則比較注重“真、實、小、近”的人物、事件、心態、理念及價值判斷等,往往從學生身邊的具體人物、具體事件切入,引發學生的思考,化解他們遇到的具體矛盾與困惑。
(3)實施形式不同,思想品德課側重由外向內的理論灌輸和道德教育(盡管它也有榜樣的感染和熏陶);而心理輔導活動課則側重由內向外的自我體驗、自我感悟、情緒的釋放和個性的張揚。
(4)操作技巧不同,思想品德課依據教學規律來進行操作,講究的教學常規、教學技巧、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而心理輔導活動課則是依據團體動力學規律,講究是運用傾聽、關注、理解、同感、回饋、重述、引導、面質、具體化及行為訓練等輔導技巧與輔導藝術。
3.班級心理活動課與主題班會課區別:
(1)從實施過程來看,主題班會重在解決班集體的建設問題,或者是組織一些有時代色彩、政治意義的主題活動,它重在發揮德育的教育作用;而心理輔導活動課則重在解決同一年齡段學生共同關心的自身成長的問題,它注重的是個體的人格發展問題。
(2)從實施形式來看,主題班會課往往是班主任幕后導演或前臺主持的,而且師生間缺少一種完全融于一體的互動狀態和心靈的感應;學生的發言也往往追求完美與正統。教師不必充當衛道士的角色或扮演完人的形象,他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和學生一樣,也可以敞開自己的心靈。因此,同樣一種活動形式,在心理輔導課上就顯得真實、輕松、充滿活力和隨機性。
(3)心理輔導活動課與主題班會課的重要區別還在于使用的技術和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主題班會更多地運用規范、示范和權威影響力,心理輔導活動課更強調教師要自覺運用團體動力學原理,并且盡可能學習使用一些初級的輔導技術,如傾聽、關注、理解、同感等。
二、理解掌握,全面思考
1.學科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心育在教育中無處不在: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培養,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最關鍵的一點,學會尊重學生,被尊重、被賞識、被認可、才會自信、更自強。
2.心理健康教育課中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時代發展的要求:學科教學需要信息技術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依然需要,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因為信息技術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促進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及個性品質的形成。
3.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滲透。三結合教育,即學校教育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也一樣離不開,家庭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也是教育的需要,當今社會,校長要做學者型校長老師要是專家型教師;家長要智慧型家長,懂得孩子成長規律、不同階段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只有在家庭教育中有效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家長才有可能成為智慧型家長。
三、理智思考,立刻行動
教育呼喚人文關懷,教育需要回歸本然,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教育的核心成為必然。所以,全面展開心理教育工作成為當前基層教育的首要任務。
1.教師利用活動時間或業務學習的時間主動申請做講座。打造積極的教師心態??梢蚤_展一些講座,可選擇題材:打造積極的教師心態。能夠激發教師工作動力的。
2.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有效利用,心理健康活動課、心理主題班會、團體心理輔導、學生心理社團、個體心理咨詢形式,選一些和當下有關的主題、話題,幫助老師、學生解決一些困惑。
3.每個心理問題的背后都隱藏著家庭教育的失敗,家庭教育的失敗都來源于心理教育的缺失。要利用家長學校開班的機會,開展家長心理講座、家庭教育的新觀念講座,家長心理活動、家長心理輔導。讓他們明白:家庭氛圍要溫暖、家庭關系要和諧、家長要言傳身教的意義。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當中,你選擇了你自己最想做的事,并愿意為之努力,就足夠了。感受到生命過程中沿途的風景,而不是目的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