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強+曹雪花
摘要:水至清則無魚,學校德育工作中,作為德育工作者總是要時時解決各種問題,不可避免地會面對“清晰性”和“模糊性”的命題。當學生的認知或道德出現偏差時,簡單的呵斥和填鴨式的生硬說教,也許會達到了一時的教育目的,但由于其不講究藝術性,從長遠來看治標不治本。其實,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老師可以使用“模糊藝術”,轉換思考視角,用靈活多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關鍵詞:德育實效;模糊藝術;教育
現在有很多教育工作者,總是習慣性地用呵斥、處罰等較粗暴的方式把道德認識硬塞給學生,他們認為只有這種較嚴厲的“保姆式”管理才能“管”住學生。我們在教育中,要始終遵循素質教育宗旨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講究教育的智慧與藝術,采用模糊藝術,讓德育工作起到潤物無聲且事半功倍的效果。
模糊藝術,即在傳統的“非此即彼”的邏輯下不能夠解決問題時,采用權衡利弊取中間的辦法,圓滿解決難題。對學生進行模糊性的引導和教育,只要學生的言行不觸動原則,處理方式也可以適時變通,給學生留有一定的“面子”。模糊藝術,更能達到一種曲徑通幽的效果!
在德育工作中,如何將“模糊”處理得恰到好處,是值得我們探究的一門藝術,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嘗試:
一、 淡化角色樹威信
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所形成的教師角色意識,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需要淡化自身那種高高在上的角色痕跡,努力成為和學生一起分享快樂、分擔憂愁的好朋友,才能贏得學生發自內心的喜愛和尊重。
1. 淡化角色,以尊重為基礎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教師在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放下身段,學會去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喜好,尊重他們的決定,尊重他們的每一次付出。
在學生的每一次付出后,都要給予肯定。如運動會上,教師不要因為成績的好壞而有心理波動,更不要因為失分而責怪學生,我們要善于看到學生的努力付出,要和學生一起,為他們吶喊加油,至于成績的好壞并不重要。
2. 淡化角色,以理解為橋梁
我們面臨的教育對象是一些心智都還未成熟的孩子,他們比任何人都需要理解,此時,教師不是專橫的霸主,而要善于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靜下心來傾聽,以發現問題,并和學生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面對學生犯的小錯誤,教師也不要一味地在大庭廣眾下大聲斥責用以樹立威信,我們要做的,是換位思考,以更合適的角色,更準確的態度參與其中,這樣學生才會樂于向你敞開心扉,并接受老師的批評和建議。
3. 淡化角色,以呵護為手段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面對一個個活潑可愛又自尊心強的孩子們,我們不僅要傳授他們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更要從肉體到精神給予更多的關愛和呵護。關注他們在學校的身體狀況,關注他們的心理問題,讓愛心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相傳遞,使每一名學生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去爭取更大的進步。總有一天,他會主動告訴你:“我已經把你當成我的好朋友了!”
二、 審時度勢巧施計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教育也是如此。面對孩子不經意間犯下的小錯誤,一定要厲聲呵斥、錙銖必較、窮追猛打嗎?古人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是這些孩子們,他們自控能力差,好動,好奇心又極強,我們在處理這些事件的時候,不妨適當模糊一點、寬容一點。我們不妨試一試:
1. 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即要處理好模糊與清晰的關系,該模糊的時候要模糊,該清醒時絕對不含糊。但由于校規的繁瑣,許多班主任就變得很敏感,學生課間的追逐打鬧,課堂上的偷看課外書、打瞌睡等,教師都會將此類問題看得非常嚴重,毫不含糊,或是嚴厲訓斥,或是告知家長,造成師生關系緊張。
對于這些發生在學生身上的問題,教師可以暫時佯裝不知道,找合適的機會進行委婉教育或者提醒,相信這樣不僅使班級管理變得簡單,更會使教師和學生相處更融洽。
2. 得饒人處且饒人
“把教鞭重重舉起,輕輕落下”,這是蔡蕓芝老師的管理方式。學生平時犯的錯,很多都是無法判定是非對錯的小事,教師在處理這些事件時,不妨采用嚴厲批評、從輕處理的態度,讓學生在明白事情的利害關系,并接受適當的懲罰。對于這些不太嚴重的問題,我們不要把它無限放大,得饒人處且饒人!
3. “將計就計”巧應對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而當他們犯了錯誤后,也會害怕老師或家長知道。針對學生的這種心理,對于他們有些錯誤,有時候我們不必揭穿其中的真相,當面批評他們,應該給他們的自尊留一點空間,然后利用學生的錯誤,將錯就錯,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不同的孩子,我們要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讓他們自然而然地從中受到教育并自覺地加以改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三、 曲徑通幽善批評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妨也講究一下批評的藝術,采用“模糊教育”,曲徑也能通幽,將批評教育的曲線藝術進行靈活運用,進而達到教育學生的最佳目的。
先揚后抑——在批評學生時,我們可以先表揚其優點,再說明其不足,這樣可以讓學生找到自己的平衡點,不至于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而失去自信。當然,這個“揚”要適度,“抑”也要有力,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先觀后判——無論學生是基于什么緣由而犯的錯誤,教師都必須先認真觀察、分析,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再進行判斷,切忌盲目偏見。在與學生交流時,要盡量傾聽學生的講述,再逐情逐理對癥下藥。
自我反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塊糖”的故事早已在教育界被傳為佳話。他巧妙地用四塊糖讓一個打架的學生一步步完成了對自己錯誤的認識,并且發掘了學生的優點。這種引導教育方法,其實也是模糊的批評教育藝術。由此可見,喋喋不休、聲色俱厲的批評不是教育的最好手段,給學生創造反省的機會,在模糊的道德觀念中一步步地引導他們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最佳境界。
“親其師,信其道。”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育者,我們應該換一種思維的角度,換一種教育的方式,適當運用“模糊教育”的藝術,使我們的教育奏出更加和諧的樂章!
參考文獻:
[1]中小學德育指導綱要.
[2]王愛萍.談班級德育工作的模糊藝術[M].中小學德育,2008,(4).
作者簡介:
吳旭強,曹雪花,江蘇省宜興市徐舍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