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立生
【摘要】數的認識是小學數學學習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數的認識中不僅要讓學生熟練掌握相關知識內容,還要培養學生的數感,以便為學生數學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重點闡述數的教學中低段學生數感培養策略,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數感,提升學生素養。
【關鍵詞】數的認識數感低年級
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運用數的態度與意識,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基本素養,也是有效進行數學活動的基礎。通過對學生數感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數的認識”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低段學生數感培養的重要載體,為此,在教學中應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基礎,通過有效的數學活動,采用不同策略,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數感。
一、創設生活情境,體驗數感
兒童對數的感悟離不開具體的情境,生活中的現實題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數的認識時,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數學學習的知識內容和現實生活場景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交流學習,感受數字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向學生展示數的概念的實質,真正理解數的意義,建立良好的數感。
例如,在學習北師版一年級上冊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通過創設淘氣家的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數一數各種物體的個數,從而初步感知和認識數,學生在在這樣的情境中親切感油然而生,而且興趣盎然,愉快地數著:1個太陽,1個蘿卜,2個人,2只小鳥,3個蘋果……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能用這些數表示的物體,加深對數的意義的理解,同時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又如,在教學“0的認識”時,讓學生觀看小貓釣魚的課件,四只小貓去釣魚,有的小貓釣到3條魚,2條魚,1條魚,只有小黃貓1條也沒有,在這樣的情境中,體會到“0表示沒有”,另外還在練習中安排了“說一說,生活中那里有0”,學生馬上根據生活經驗說出了生活中見到的“0”,加深了對“0”的意義的理解。正因為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學生才會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與數量關系練習起來思考,數學變得看得見又摸得著,學生的數感也得到了培養。
二、經歷活動交流,發展學生的數感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該要提供平臺讓學生充分重視數學活動,讓學生充分經歷數學化的基礎上自我建構,從而形成數感。低年級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就是通過對事物的直接感知,再抽象出數的概念,然后具體到數,從而對數產生感性認識,形成數感。
1.實踐操作發展數感。對于較小數可以通過實物,圖片,使數物對應,運用數實物的方法建立數感。例如教學2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先讓學生擺小棒。并提出要求:怎樣讓別人一下看出你擺的小棒是幾根呢?小朋友們有的2個一擺,有的5個一擺,還有的把10根小棒放在一堆,把剩下的放在一起。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最佳擺法后,老師現在要你擺出14,你能用你的學具擺出來嗎?結果小朋友利用手上的學具都擺出了1個十和4個一組合。在這樣的操作中達到了對14這個數的感悟。
2.猜數游戲培養數感。猜數游戲是學生培養數感的重要活動方式。如一年級下冊“100以內數認識”教學時,安排一個猜數游戲來培養學生數感。師:老師信封里有一個數,你能猜中是多少嗎?這時學生開始猜數,在教師“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等概念的引導下最終猜出了正確答案。由于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再加上教材沒有從數量上給這些概念界定,而直接從具體的數量引入,這就為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在本節課的開始設計了這樣游戲,鍛煉了學生把握數的大小的比較的本領,使學生對這些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把握了數的相對大小關系,學生也在體會數的大小的同時,學會了一種問題解決的策略。
3.估計推理發展數感。在認數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數的意義的理解是蘊含有多方面的要求,借助推理估計,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數感水平。如在“100以內數的認識”教學時,教師現場展示事先裝滿的一瓶花生,讓學生猜約有多少顆?學生回答的結果差異很大。這時,老師又出示一瓶標有20顆花生的同樣的瓶子。這時,再讓學生重估這袋花生的顆數,此時由于有了對照,學生很快估出了整體數量。這種運用估測推理的問題方法,學生的感知水平得到提高,有效豐富了學生的數感。
三、借助數形結合,優化數感
在數的認識中,不能單純為了認數、學數而簡單的讓學生識記,必須要結合具體生活經驗,通過體驗數學活動才有感受。在一年級初步認識序數時可以通過數形結合,進行一些變式練習,強化學生的數感。如:在一列隊伍中,淘氣前面有4人,后面有5人,這列隊伍一共有多少人?在一列隊伍中,從前往后數淘氣在第3位,從后往前數,淘氣在第5位,這列隊伍一共有多少人?這樣的練習,剛上一年級的
小朋友往往搞不清楚,這時要引導學生自己畫一畫,如淘氣用○表示,其他同學用△表示,這樣學生對數的感知自然加深了,而且學會了用畫圖的方法來解決一些數學問題。
對于大數的認識,可以借助線段、圖形、數軸,通過估、畫等方式,借助“形”培養學生的數感,使學生對數的認識有新的體驗,拓展數感培養的空間。這種方式在低年級也能有效溝通數形聯系,提升學生對“數學化”的理解。在教學北師大二年級下冊“萬以內數的認識”教學中,老師設計這樣的問題:如果這條線段長表示3000,那么上面一段表示多少?
學生很快估出1000。這時,老師又把這一小段表示的數改為2000,繼續追問:“整條線段長度會發生變化嗎?”“大約是多長?”在這樣的數形結合中,學生感悟到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感知了數的相對大小。再比如,出示一個長方形表示4000,如何在里面涂出1500?對這種數形結合的形式,學生在感到新奇的同時,更能饒有興趣去獨立解決問題,對數的感知自然也加深了。可見,在數感的培養過程中,必須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活動經驗,掌握問題解決的方法和策略,這對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是很有好處的。
總之,學生數感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應該滲透在小學數學學習的各個領域,認數教學僅是培養學生數感的一個方面。在教學中,我們應從低年級開始,創設有利于培養學生數感的情境,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方法,有目的的建立和培養學生的數感,力求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活動經驗,掌握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隨著數感的建立、發展和深化,學生的一定會更加有“數”,他們的整體素養一定會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薛有才.小學生數感培養方法之我見[J].小學數學教育,2016,(10):23-24.
[2]童俊文,王潔琪.小學生數感培養的實踐研究[J].小學數學教師,2015,(增) :19-24.
[3]張晶.探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J].求知導刊,2016,(02) :90.
[4]坎麗君.巧設情境,培養數感[J].新教育,2016,(11):12.
[5]曹培英.數學課程核心詞的實踐解讀[J].小學數學教師,2012,(1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