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鐸
【摘要】國家規定,小學一、二年級不得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學生每天書面家庭作業總計控制在一小時以內。提高家庭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大呼聲,擺在數學教師面前的現實問題。如何讓家庭作業成為學生學習、創造、游戲的樂園,使家庭作業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呢?淺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家庭作業趣味性實用性層次性多樣性
一、作業布置要有趣味性
在教學工作中常收到家長的反饋及抱怨,我給孩子買了不少輔導作業,他都不愛去做,孩子不想做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缺乏自控力,貪玩。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題型老舊俗套,內容死氣沉沉,毫無創新,有些題型總是千篇一律、枯燥無味,如求路程的應用題,總是說: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走多少,行了多少小時等等,這樣的題型從一年級用到六年級,換數字不換文字,誰不厭煩,誰不審題疲勞呢?與課本教學內容配套的同步作業很多,形形色色,琳瑯滿目,其中也不乏魚目混珠現象,很多的作業練習內容并沒有多大營養價值,題型重復出現,題意不夠新穎靈活,起不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反而是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及本人經驗,給家長或學生一些參考建議。例如,一個寺廟里住著100個和尚,他們一頓共吃了100個面包,其中每個大和尚1人吃3個,小和尚3人吃1個。請問,大和尚有多少個?小和尚有多少個?再如,我們學校組織春游活動,共有38名同學要去劃船,一共租了8條船,大船乘6人,小船乘4人,每條船都坐滿了。大小船各租了幾條……類似這種題型的數學題不僅讓學生的課堂知識得到有利補充,而且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樂于學習數學,喜歡做數學題,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二、作業布置要有實用性
作業是為教學質量服務的,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更完整地掌握所學知識,同時,再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體會到知識來源于社會生活又作用于社會生活,因此,作業的布置除了考慮以上幾種情況外,還要兼顧到它的實用價值,選擇的作業是為了滿足某種需求而設的,不要把作業當做一種任務來布置,因此布置作業的時候要有意識地訓練到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綜合應用能力,不要老是翻翻課本抄一抄就可以完成的作業。如:學習了“求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后,布置這樣的作業:“如果每平方米墻面需2千克油漆,若重新粉刷你的臥室,100千克油漆夠嗎?”(本題學生要知道先測量出自己的臥室的長、寬和高,再求出自己的臥室四壁和天面的面積之和,最好還應扣除門窗的面積,然后再計算出100千克油漆夠不夠。)
三、作業布置要有層次性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個性的本質差異,各項能力也相應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我們要在心理層面對學生進行相應的等級區分,更好地對他們進行因材施教,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的補充與拓展。同樣由于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學到知識的方法與深度也不同,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同,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能搞“一刀切”,要適當照顧不同知識層面的學生,做到有的放矢。布置作業時,教師應該從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有層次性的作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并能利用有效的作業練習,對課堂學習的相關知識進行有利的補充與延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根據難易程度將作業分為難、中、易三個等級,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有選擇地完成一部分作業,并在自己能力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學生完成高一級的作業,達到良性循環的效果。
四、作業布置要有多樣性
1.做數學手抄報。自編小報能培養學生書寫、繪畫、設計、創作等多方向的綜合能力,自編數學小報又能溝通數學與其它學科的有機融合,在實踐中我們讓學生分組出刊或獨立出刊,一般每個月出一期,刊名和欄目都讓學生自訂,有時教師協助出謀劃策。
2.寫數學日記。寫數學日記要求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親身體驗到的與數學有關的東西記下來。學生能在數學周記中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質疑;也能在數學周記中吐露自己的心事,發出內心的感慨;還能在數學周記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錯誤。
3.做數學游戲。低年級小學生天真活潑特別愛做游戲,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數學親子游戲的數學作業,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復習到當天所學習到的知識,還可以創設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機會,加深父母與子女的感情。如上完《認識物體》后,讓學生做一個認識物體的游戲:把一個同學的眼睛蒙起來,讓他們用手摸桌上的東西,說出是什么東西,并說出是根據什么特點辨認出來的。爸爸、媽媽可以一起參與,學生在“玩中做”“做中玩”,這樣的數學課外作業,學生怎能不積極主動地完成,怎能不興趣盎然地參加呢?
從減負的角度來看,作業量不在于多,而在于這些作業是否經過篩選組合,是否具有針對性、邏輯性,是否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是否能更好地輔助課堂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