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生
【摘要】初中物理是物理學習的基礎,主要對物理學基礎的力、電流等相關知識進行解讀。但學生在初中物理實際學習中仍存在理解能力不足,理論不能聯系實際,課堂氛圍沉悶等問題,影響了學生物理學習的開展。結合教學實際,探究初中物理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初中物理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相較于語文、數學等學科來講,初中物理更強調理解應用。但傳統教學中多重視教師的授課作用,教師通過自身經驗對理論、問題、解決方法等對學生進行講授,學生只是記憶背誦,對相關理論與實際的聯系應用不強。通過探究相關策略,促進學生培養物理學習思維,促進學生發展進步。
一、引入生活實例,引起學生興趣
學生對初中物理的畏懼感主要來自于其生硬枯燥的理論知識,沒有體味其中的魅力,因而在學習前已經將自身擺在了弱勢地位,缺乏深入學習解讀的興趣。通過設置相關問題情境,將知識融入具體實例中,可促進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促進知識的合理吸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在《力與運動關系》中慣性知識學習時,許多學生對慣性和力的區分不能準確掌握。通過引入秋千情境,在蕩秋千時通過對秋千上的人猛地一推,人和秋千就可以蕩向高出,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秋千會在搖擺中逐漸減小幅度,最終達到靜止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力的施加只在一瞬間,但運動的持續過程可能會長達一兩分鐘,很明顯可以看出是慣性的作用。通過列舉該類學生常見情境,引起學生共鳴,培養學生情景代入能力,可有效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在學生接受慣性相關知識后,引導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慣性現象進行解讀,將慣性知識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相似情景時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促進學生綜合掌握所學知識。
二、巧設提問,引導學生參與
中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時大多已進入青春期,其性格容易產生沖動,但同樣對好勝心的追求也普遍較強,通過設置具有層次性的提問,可吸引學生不斷攻克難關,最終解答出問題,并學習到相關知識。通過不斷設置問題,吸引學生解題興趣和答題興趣,促進其知識的掌握應用。如在學習《電流、電阻與電壓相關知識》時,通過對學生設置相關問題,如當在電路中安放一個電阻時,在此種情況下電流可以繼續穿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得出合理的線路圖。若學生仍存在疑問,可安排學生進入物理實驗室學習,自主安裝設置小電路,并通過合理安裝電阻器,加深學生對線路圖中各部分的理解,為學生合理進行相關電路物理實驗操作,解釋相關問題等做鋪墊。提問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學會通過提問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積極將自身疑問與實踐探究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同時,可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討論,由于相比教師,學生更清楚彼此間學習可能存在的問題,因而在提問時也更具有針對性,更能促進學生對薄弱點知識進行鞏固學習,促進學生物理知識的整體掌握。
三、多角度解題,培養發散思維
傳統教學對學生造成的影響之一是學生執著于標準答案,在面對問題時,通常選擇最保險,解釋時最為合理的答案。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答案存在錯誤或者不合理,只是學生的思路沒有完全打開,知道相關解題方法但并不能將其以淺顯易懂的形式表現出來。長此以往,學生對標準答案的追求越來越廣,甚至在答題時產生定式思維,當題目出現變通時,很多學生產生無從下手的困惑,甚至認為是題目設置出了問題,學生的思想被嚴重禁錮,不利于其長遠發展。多角度解題主要在于通過將同一題目以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提問抑或不同角度提問,促進學生解答,促進學生拓寬思維廣度。
如在電流相關知識學習時,通過將電流實驗中常用的小電池從實驗工具中取出作為問題來源進行設置。教師將電池兩端扣住,僅給學生展示被撕去外緣包裝紙的電池表面,要求學生對電池的正負極進行正確判斷。學生通過交流思考,最終得出以下解決方法:(1)將電池安放到電流實驗器材上電壓處,若小燈泡正常發光,則可根據試驗裝置判斷出正負極,若不發光,則電池正負極安裝相反,亦可判斷出正負極。(2)取用實驗器材電壓表,通過測量接近電池一端時電壓表的旋轉方向則可判斷電池正負極。(3)一學生選擇取用家中需安裝電池使用的小電器,電器的電池放置處明顯標出正負極負號,通過觀察電器運行情況可判斷電池正負極。學生通過結合學習和生活知識對教師提問進行了完美解答,出色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四、以實驗代入知識點,培養學生實驗思維
僅憑教師講課并不能帶動學生充分參與,學生聽課的興趣不強,自主學習能力弱。通過引入實驗操作課,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對課本及教師傳授的知識進行理解掌握,可活躍課堂氛圍,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解決相關問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如在學習大氣壓強相關知識時,通過引入相關趣味實驗,調動學生參與以學生學習興趣。筆者在講述相關課程時主要引入了兩個實例。第一,杯子吃雞蛋實驗,選取相對直徑小于杯子直徑的雞蛋,迅速將被酒精包裹燃燒的棉棒扔入杯中,將雞蛋放于杯口,在棉棒快燃燒完時,雞蛋一瞬間被吸入了杯子。由于杯內燃燒,杯內的氣壓明顯低于外界,當杯內外差值達到一定程度時,雞蛋一瞬間被吸入杯子。第二,小孔成像實驗。將學生帶入物理實驗室,發放給學生小孔成像所需的器材,隔板、蠟燭等,引導學生通過移動蠟燭和隔板,測量虛影的蠟燭與實際蠟燭與隔板的距離等,切實測量相關數據,促進學生對小孔成像等相關知識的掌握。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操作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的參與到學習中去,通過動手操作掌握物理知識。
五、小組學習培養合作能力
小組學習與教師授課相比,學生的表現更加活躍。將課本所學內容通過小組學習進行優化,學生通過彼此間討論交流,可以對學生的掌握程度進行總結,并對學生存在的普遍重難點進行深度解讀,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進行層次性學習,逐步鍛煉提高。同時,對于需要的人數較多的物理實驗,小組學習可以對實驗各步驟所需人員等進行合理分配,促進人員合理利用,進而對實驗數據進行更為準確的統計,對實驗步驟也可以更合理的推進。同時,通過小組間的學習,學生可以學習彼此的長處,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正確學習方式的打造,開闊自身學習境界,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擺脫已有思維的束縛。
六、引入多媒體,培養學生動態思維
由于物理學習中經常出現運動的相關操作,教師板書講解并不能對物理運動相關場景進行還原展現,對未接觸相關知識的學生而言,僅憑自身想象力進行理解存在一定難度,通過將多媒體等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中,對課程相關知識原理進行動態展示,并對學生關注的重難點進行及時的模擬展示。同時,通過實驗,可以促進學生對自己想象中的相關物理場景進行糾正,擺脫固有印象的束縛,改正自身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促進學生對知識更好的掌握。
七、小結
初中物理作為學生學習物理學的開端,必須重視學生物理思維模式等的掌握。教師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授課模式,將實驗操作、多媒體教學等引入課堂,可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理解掌握水平的提高。物理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必須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促進自身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克用.初中物理演示實驗與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結合[J].中學物理,2014,(05) :51.
[2]胡方凱.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14,(86):140-140.
[3]張玉秀.初中物理教學與逆向思維能力培養[J].教育,2015,(40) :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