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利
現實生活中,因一方精神疾病導致夫妻感情弱化,甚至難以維系婚姻關系的情形時有發生。以下幾個案例可以幫助當事人厘清存在的種種誤區,切實維護精神障礙患者的婚姻權利。
精神障礙患者能否以“協議”方式離婚
案例:兩年前,周某和妻子夏某因感情不和而起訴離婚。審理中法官發現夏某言行有些“不對勁”,經委托司法鑒定機構鑒定,結論為“患有精神分裂癥,無民事行為能力”。周某只得撤回訴狀。為達到離婚目的,周某將妻子送進醫院治療。今年初,兩人一起來到當地婚姻登記處,因周某隱瞞了其妻患有精神分裂癥的情況,所以很順利地辦理了協議離婚手續。夏某回到娘家后,其父親才知道女兒已經離婚,于是他以法定代理人的身份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該離婚登記的效力。法院經審理,認定婚姻登記處的行為違反了法定程序,其發出的離婚證無效,判決予以撤銷。
說法:根據法律規定,婚姻關系屬于人身權范疇,結婚、離婚均須當事人自愿做出真實意思表示。我國《婚姻登記條例》第12條規定:“辦理離婚登記的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記機關不予受理:(一)未達成離婚協議的;(二)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根據這一規定,精神障礙患者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即沒有控制能力和辨知能力,自己不能夠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所以不能通過在民政部門辦理協議的方式離婚,只能通過訴訟方式解除婚姻關系。
那么,精神障礙患者怎樣參加訴訟離婚呢?《民法通則》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精神障礙患者的監護人由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等人員擔任。根據以上規定,精神障礙患者離婚必須由他的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通過訴訟的方式來進行。由于精神障礙患者的離婚訴訟夫妻均為當事人,一般情況下由精神障礙患者的父母作為代理人參加訴訟。
婚前一方隱瞞精神病史導致離婚的情形,該如何處理
案例:小麗經人介紹認識方某并確定戀愛關系,半年后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婚后,小麗發現丈夫不但存在智力上的嚴重缺陷,而且沒有生育能力,脾氣暴躁。為此,小麗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與丈夫離婚。法院經審理,確認原、被告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判決雙方解除婚姻關系。
說法:在離婚案件中,因一方患精神病或癡呆而引起的離婚訴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這類案件主要包括三種情況:一是一方婚前已患病,患者及其親屬隱瞞其病史,欺騙對方而成婚,婚后對方發現其病癥而提出離婚。二是一方明知對方患有某種禁止結婚的疾病,但是出于某種原因或利益的考慮而與患者自愿結合,婚后發現難以共同生活而要求離婚。三是婚前雙方身體、精神均正常,在婚后共同生活期間,一方因受到嚴重刺激而發病,對方提出離婚。《婚姻法》第7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結婚:(一)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根據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我國禁止結婚的疾病是指未經治愈的麻風病、性病、精神病和重度癡呆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如何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規定:“一方患有法定禁止結婚疾病的,或一方有生理缺陷,或其他原因不能發生性行為,且難以治愈的視為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本案中,被告婚前隱瞞了病史,且沒有生育能力,致使女方無法與其共同生活,故法院作出了準予離婚的判決。
婚后一方患病,另一方可否訴請離婚
案例:大李與小梅經人介紹結為夫妻不久,兩人經常為瑣事發生爭吵。一次吵架中,大李動手打了妻子,后者跑回娘家一去不返。半年后,岳母托人捎信給大李,言明待在娘家的小梅時常發呆,估計患上了某種疾病。大李聞訊后趕緊把妻子送到醫院,醫院確診其患有精神分裂癥。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小梅的病情未見好轉,大李則以籌錢為妻子看病為由去了外地打工。之后的三年時間里,大李先后兩次提起離婚請求。最終經法院調解,原告、被告解除婚姻關系,大李一次性給付小梅經濟扶助費5萬元。
說法:實踐中,對于涉及婚后一方患上精神疾患引發的離婚訴訟,法院是否判離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若干意見》第三條“婚前隱瞞了精神病,婚后經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對方患有精神病而與其結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間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規定,關鍵看患者的精神病能否治愈,并以此作為判定夫妻感情是否確已破裂的標準。就是說,在夫妻共同生活后一方患精神障礙“久治不愈”的,法院即可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本案中,原告、被告結婚時間短,感情基礎差,小梅婚后不久即患上精神疾病,且久治不愈,可以認定其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基于小梅疾患在身的特殊情況,大李給付其適當的經濟撫助費,實際上是對其弱勢權益的一種保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