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創造新的消費需求,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新空間,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原動力。為進一步了解贛州市縣域電子商務平臺發展情況及支付服務方式,我們于近日開展了專題調研,調查表明,電子商務平臺對地方升級發展、拉動經濟增長有著重大影響,對于推動群眾自覺自愿調整產業結構,拉長產業鏈條,提升特色農副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作用十分明顯,成為新時期縣域經濟增長的助推器。
【關鍵詞】電商 平臺 支付 調研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在當今社會創造了新的消費需求,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新的空間,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原動力。電子商務在贛州市縣域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部分縣(市)依托電子商務平臺,摸索出了一條具有縣域特色農副產品模式,打造了網絡銷售和品牌,有效解決了當地企業和老百姓買難賣難的問題,政府推動、全民參與,逐步打造電子商務產業鏈,切實解決貧困群眾創收、增收難題。
為進一步了解贛州市縣域電子商務平臺發展情況及支付服務方式,我們于近日開展了專題調研,目前,贛州市轄內本地電子商務平臺較少,主要依托國內知名電商平臺,電子商務平臺主要信息如下。
一、電子商務平臺業務模式
贛州市轄內電子商務平臺模式多樣,幾乎涵蓋所有的電子商務模式,包括C2C(消費者與消費者)、B2C(企業與消費者)、O2O(線下商務與互聯網)、P2C(從生產者到消費者)、F2C(從農戶到消費者)、B2B(企業與企業)等,業務交易形式多樣化,市場空間更加廣闊。
(一)電商平臺實行“加盟”模式
電子貨架終端主要功能為網絡購物,即“農村淘寶”,由縣級分公司和“站長”負責運維。所謂“站長”,即個體或企業加盟該平臺,簽訂合作協議,平臺負責電子貨架終端的布放與維護,加盟商自行拓展業務,引導有需求的客戶使用終端購物,由此產生的利潤加盟商可獲得90%。而縣級分公司作為本縣或周邊縣域后臺管理者,可通過終端后臺查詢和統計累計交易量。
(二)供應商品分“上行”和“下行”
此類平臺累計交易量由“上行商品”和“下行商品”構成,所謂“上行商品”,即“站長”和分公司收購本地土特產品,經檢測合格后交由總部在終端商城進行銷售;而“下行商品”則為客戶通過終端商城購買的任何商品。終端商城的除該平臺自主經營的網店外,其他店鋪均為商品生產廠商,客戶購買后由廠商直接發貨,部分物流網點較少的鄉、村一級則由縣級分公司負責配送。
二、電子商務平臺支付服務方式
從工行、農行、郵儲銀行的情況看,國有商業銀行的電子商務平臺支付方式較為豐富,地方性平臺也有其特有的服務方式。
(一)工行融E購的電子平臺支付方式有
1.積分支付。用戶可在指定商戶使用積分抵扣待支付的訂單金額。
2.電子券支付??墒褂霉ど蹄y行派發的的電子券序列號和密碼進行浪費。
3.網銀支付。是指用戶開立的工行網上銀行,使用U盾、密碼器等安全認證介質進行支付的方式。
4.逸貸/分期。當用戶在指定商戶消費金額不低于600元全滿足工行相關條件時,可申請辦理用于該筆消費用途的人民幣信用消費貸款——逸貸。
5.工銀e支付。用戶只需要使用“手機號+銀行賬號后六位(或賬戶別名)+手機動態密碼”進行驗證簽名,只要用戶預留號碼的手機在手,無需U盾、口令卡即可支付小額網上購物。
6.閃購。用戶可使用預先設置的購物及支付模板進購買,閃購可以節省時間,提高購物效率!閃購的支付安全性沒有下降,和工商銀行B2C的安全級別一致,受控件保護。
7.跨行支付。用戶在工行融E購商城支持多銀行支付的店鋪選購商品進行支付時,如用戶沒有工行卡,可以使他行發行的銀聯在商城進購物支付。
8.商戶分期。目前使用較廣的分期功能主要為客戶分期和商戶分期,前者是銀行與客戶進手續終費結算,后者是銀行與商戶進行手續費結算。兩者均通過凍結信用上涌可用額度(訂單全額)完成交易??蛻舴制冢ǚ制诟犊睿枰蛻舫袚制诟犊钍掷m費;商戶分期,則由商戶承擔全部手續費。
(二)郵儲銀行郵樂購的客戶支付方式為銀聯支付、郵儲信用卡、郵儲快捷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等多種方式
平臺不留存客戶資金。商戶通過自行結算并提現。
一是客戶有在平臺上建立賬戶,且賬號可以進行充值。
二是發生交易時,客戶主要是通過支付寶、微信、網銀和快捷支付來支付款項。
三是該平臺無留存或沉淀客戶資金。
四是商戶資金的結算是按照金額額度來進行的,如商戶要提取其在郵樂網平臺賬戶的資金時,提取額度<5000元時收取手續費,時不收取手續費。一般情況下商戶在平臺提取得額度≧5000。
(三)農行e農管家的電商平臺直接使用上游商戶賬號作為收款賬號,不另外產生賬號
支付渠道e農管家掌上客戶端自主支付;本行卡支付實現T+0到賬,他行卡T+1到賬。基本交易流程是:下游客戶通過e農管家向上游商戶下訂單和支付貨款,上游商戶接受訂單并配貨。
(四)轄內各農商銀行e百福平臺主要服務方式
一是客戶需要在平臺建立賬號,賬號可以充值。
二是e百福平臺客戶需要開通在e百福平臺進行支付交易的結算賬戶,發生交易時,客戶需要綁定銀行卡,支付渠道包括銀行卡支付、在線支付和e百福電子賬戶。
三是平臺可以留存或沉淀客戶資金。
四是e百福平臺商戶需要開通結算賬戶,結算賬戶是指商戶在e百福平臺上進行交易收款的賬戶,根據商戶實際情況來操作,支持綁定對公賬戶和個人賬戶。e百福平臺中實名認證時綁定的賬戶為個人支付賬戶,可在e百福平臺進行各種交易,不支持綁定對公賬戶。endprint
五是e百福商戶在收到下單信息后成功發貨并在商戶中心將訂單信息修改為已發貨,客戶在收到貨后做收貨確認后資金即時到商戶賬戶,如客戶未做收貨確認,則商戶發貨10天后默認為收貨確認,資金到商戶賬戶。
(五)贛州市縣域本地電商平臺
以康豐商城和惠居云商為例,商城客戶可在平臺建立賬號,也可無賬號直接購買,客戶可進行充值,通過手機支付寶充值,客戶通過手機支付寶和預存款進行支付,平臺有客戶預存款留存資金,資金通過支付寶自動結算到商戶銀行對公賬戶,商戶每月固定支付平臺服務費。
通過調研發現,電子商務平臺對地方升級發展、拉動經濟增長有著重大影響,對于推動群眾自覺自愿調整產業結構,拉長產業鏈條,提升特色農副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作用十分明顯,成為新時期縣域經濟增長的助推器。農村電子商務實現農民增收,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推動了農業資源生產加工流程、銷售配送流程的現代化,促進農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農村電子商務的興起增加了農村地區的就業機會,更好地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促進農村市場繁榮,激發農村資源的潛力,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此外,還帶動了農民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消費觀念的變化。
三、電商平臺發展中存在問題
支付與資金轉移密不可分,既是商品交易的起點與終點,支撐交品交易的完成,支付服務的問題會制約商品交易規模,影響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
(一)農村金融支付服務環境與農村電商實際需求不匹配
一是農村地區金融支付基礎設施薄弱。農村地區ATM機、POS機等金融服務終端業務交易量少,手續費收入較低,與機具管護成本不成正比,導致農村地區銀行卡受理設備和自助設備布放不足,多數農村地區僅僅設立了金融自助服務點、助農取款服務點、便民網絡服務點等,提供糧食收購款取款、水電費代繳、銀行卡轉賬等基礎性金融支付服務,不能全面滿足農民的支付服務需求。二是農村地區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使用率低。受農民現金支付偏好影響,農村地區銀行卡、網上銀行等非現金支付工具使用程度不高。加之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邊遠的自然村受電信線路鋪設限制,移動信號不夠穩定,不利于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的推廣使用,制約了網上支付、手機支付、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導致非現金支付工具便捷的支付、轉賬功能在農村地區不能得到有效發揮。
(二)支付結算及電商平臺費用過高阻礙了農村電商發展
一是銀行卡刷卡費率增加了農民消費,導致農村地區非現金支付結算業務進展緩慢。農村地區的商戶一般為小型商店、超市等,經營收入不高,刷卡費用會直接減少利潤,大多數商戶不愿去安裝POS機,部分商戶即使安裝了POS也會以各種理由希望消費者支付現金。同時農民刷卡沒有任何優惠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民刷卡消費的熱情,導致農村地區非現金支付結算量不高、銀行卡利用率不高,業務開展緩慢。二是農村地區電商平臺相關費用越來越高,亟待政府統一規劃及政策補貼。
(三)農村電子商務存在諸多風險隱患亟待制定防范措施
一是銀行卡使用風險。由于地處偏遠,農村地區多數為金融自助服務點,缺少人工看護,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銀行卡復制技術竊取用戶銀行卡資料,使安全知識和基本防險技能本來就十分匱乏的農民存在資金被盜刷的風險隱患。二是洗錢風險。由于農村地區反洗錢安全防范意識淡薄,而電商與第三方支付機構、銀行機構互聯,這種多頭開戶進行跨行資金清算的業務模式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作為洗錢渠道。三是互聯網技術風險。由于農村地區電子商務操作人員缺乏互聯網專業知識,對計算機應用、互聯網安全風險防范技術的把握能力不強,隨時面臨互聯網終端安全風險、平臺安全風險、支付結算操作風險、信息安全風險、資金安全風險、網絡黑客攻擊風險等問題。
四、推進電商平臺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推進農村支付綜合服務平臺建設
一是推進平臺覆蓋面,確保貧困行政村全覆蓋,同時將助農取款商戶的信息全部導入,精準定位,通過對助農取款交易實時監測,實現對助農取款點布局動態優化,擴大普惠金融在農村輻射的深度和廣度。二是豐富平臺功能,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支付機構依托平臺,加載微型理財、微型儲蓄、微型保險等更加多樣化的地方特色金融服務和產品,豐富農村金融服務內涵,彌補農村地區金融服務不足的短板。三是補貼平臺運營,對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提供金融服務與承擔惠農支付業務的商戶,給予適當政策扶持,通過財政補貼,解決其現階段面臨的投入產出不平衡、主動經營及持續經營意愿不強的困境。
(二)宣傳與推廣新型支付工具的應用
一是持續開展支付知識宣傳,將知識宣傳和安全教育相結合,提升農民金融素養和安全意識,將支付知識宣傳和產品應用相結合,提升農民對新型支付方式和工具的認知和理解,逐步培育農民非現金支付習慣,壯大農民對新型支付的需求。二是鼓勵涉農支付工具創新,引導金融機構、支付機構,主動適應農村實際、農業特點、農民需求,開發低成本、可復制、可持續的網絡支付應用或產品,突破機構物理網點空間和時間的局限性,為農村地區不同的支付場景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滿足農民不斷增長的支付需求。三是在普惠金融、精準扶貧政策背景下因勢利導,協調推動金融、農業、商務、通信等相關部門支持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優化傳統交易模式,推動新型支付方式和工具在農村消費品市場、大宗農畜產品和重要農業生產資料(含農機具、化肥、種子等)等各類市場,以及在糧油收購等交易流通環節的應用,提高交易可靠性、安全性、便捷性,降低交易成本,打通農產品流通最后一公里。
(三)加強農村支付數據的挖掘與利用
以農村電商平臺上涉農特約商戶、農戶等交易主體的交易記錄、交易評價等數據為基礎,一是借助大數據分析等手段,建立完善平臺內部涉農特約商戶、農戶的信用信息評價機制,并可根據信息評價結果,為特約商戶、農戶提供墊付、延付的支付服務。二是挖掘電商平臺交易主體的融資需求,在確保信息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引導金融機構主動利用相關數據,探索開展多樣化的供應鏈金融,形成貫通農業的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的產業鏈閉環。三是在時機成熟時,將農村電商支付產生的涉農主體信用評價數據逐步納入人民銀行對“金融信用信息數據庫”,有效解決涉農主體信用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金融抑制,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作者簡介:劉方穎(1987-),女,漢族,江西興國人,碩士研究生,職稱:助理會計師,本科畢業于河北經貿大學,研究生畢業于江西理工大學,任職于人民銀行贛州市中心支行,研究方向:MBA、會計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