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克維
摘 要:供水系統是保障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如何配置水資源,科學規劃建設城市供水系統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結合城市空間發展規劃,對供水系統基本問題進行探討,采用費用模型形式及變量的選擇,按照數理統計原理,建立建設費用與運行費用的費用模型。協調供水系統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系統的技術經濟特征,在全面滿足水質、水量和水壓的前提下,使整個系統的總費用最低,達到全局最優。
關鍵詞:供水系統;優化配置;費用模型;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9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1-0107-02
1 區域供水系統的確定
傳統的供水系統一般是由取水、凈水、輸水和配水四個子系統組成的[1]。區域供水系統是一種統籌考慮幾個相鄰地區的供水需求,統一開發、分配水資源,按照天然水源水系、地理環境特征、產業集群分布、功能區性質以及一定的行政區劃確定供水區域的新型網絡供水系統[2]。其包含若干個供水分區,各供水分區包含取水、凈水、輸水和配水子系統,供水分區之間通過輸水子系統相聯系。
區域供水系統打破行政區劃,把一個區域內的若干個供水廠及其配套管網聯合為一體,管網連成一片,可實現合理配置水資源,比原先分散的、獨自的、小規模的供水系統,提高了系統的專業性、合理性、可靠性與經濟性。
2 區域供水系統供水方式與供水規模的確定
2.1 區域供水方式
區域供水系統中一般有兩座或兩座以上的水廠為區域聯合供水,供水系統中可以是由多個水廠向同一片區域供水,也可由一個水廠向不同區域供水。而其供水方式主要分為以下兩種:(1)就近供水方式;(2)延伸供水。
2.2 區域供水系統優化的理論基礎
區域供水系統的優化時基于廣度優先搜索策略的Dijkstra算法,對跨區管線的定線優化建立費用模型,以費用最低和水質可靠為目標函,建立區域供水系統規劃數學模型。
2.3 就近供水方式的水廠規模
根據上式可計算出供水系統單位年費用,圖1和圖2分別為常規處理工藝、常規處理工藝與深度處理工藝的規模經濟效應圖。
對比上面兩圖可以得到,水廠建設具有規模經濟效應,無論采用何種工藝,當水廠建設規模在20萬m3/d時呈現較好的規模經濟;規模在40萬m3/d以上,單位費用進一步降低;當規模小于10萬m3/d,單位年費明顯增加,規模在5萬m3/d以下,單位年費增加速度更快。
因此,當用水區位于水廠服務半徑內,且用水量在20萬m3/d以下,宜集中建一個水廠供水;當用水量大于20萬m3/d時,可根據用水區域用水量分布特點、水廠規模經營、供水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合理確定水廠建設規模和數量。
2.4 延伸供水方式
在實際建設中,存在部分新建區需要水源供給,但當該區并未建立供水廠時,則需要從其他地方調水至本區域以保證正常的建設進度。
通過規模經濟效應研究可知,水廠規模過小并不經濟,因此,在區域建設初期需水量不大時,采用延伸供水方式較為經濟。但是,當地區需水量不斷增加時,就需要對在當地建設水廠的費用與外來輸水所負擔的費用進行對比,研究其在多大的用水規模范圍內,延伸供水較為經濟,而超過一定規模后,在當地建設水廠將較為合適的問題。
因此,可以提出以下建設方案:
方案一:新建水廠直接供水。
時兩組供水方案費用相差不多,故供水距離在25~50km時,相應的流量6~12萬m3/d—15~26萬m3/d。當用水區域需水量小于經濟輸水流量時,新建水廠費用高于延伸供水費用,宜采用延伸供水;超過其經濟流量時,則適宜在該地新建水廠。而在帶狀區域內,兩方案均可采用。
3 結語
城鎮供水采用區域聯網供水的供水方式對保證用戶水量、水壓方面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但區域供水系統的優化需根據區域實際發展情特點,結合城市發展總體空間布局,在分析區域用水結構布局和需水量趨勢預測的基礎上,考慮相關因素,采用費用模型分析,最后得到區域聯網供水的優化方案。
參考文獻
[1]嚴煦世,范瑾初.給水工程(第四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崔延松.“區域供水系統”與“區域水價”研究[J].中國水利,2005,(16):14-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