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
摘 要:班主任與學生的交流過程是師生之間的情感交融、相互尊重和信任的過程。而職高的學生由于性格比較叛逆,經常出現與班主任鬧得比較僵的局面。本文就班主任如何采用走動式管理模式來對班級進行管理進行探討,從而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走動式管理;多走動;換位思考;善于交流
一、背景
“走動式管理”(Management by wandering around)簡稱MBWA又叫“巡視管理法”,被無數企業奉為“管理圣經”。其本質是講求一種和諧的非正式溝通氛圍,強調管理者不再局限于辦公室,應身先士卒深入基層,了解真相,體察民情。
在走動式管理中,“走”是手段,“動”是目的。一是動“眼”,目的為“看”,要勤觀察,仔細觀察,靠自己的雙眼觀真相;二是動“耳”,目的是為“聽”,要善于傾聽;三是動“嘴”,目的為“問”,要對工作中的細節要多加關注、詢問,了解工作進展的真實情況,用真誠和尊敬的態度交談;四是動“腦”,目的是為“思考”,要認真思考對策,確保各項工作和任務的貫徹落實;五是動“手”,目的是為“追”,要實實在在解決問題,對發現的問題要追蹤,加強執行力,及時進行處理。前三點叫“走動”,后兩點就叫“管理”;前三點還只是手段,后兩點才是目的。
“走動”的目的是了解情況,獲得第一手的資料。毛主席曾經說過:“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注重調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就班級工作而言,多一點走動式管理,多一點調查研究,也不只是為了“有發言權”,而是為了更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本著這樣的目的去“走動”,我們的“眼”才可能真正的動起來;本著這樣的目的去“走動”,我們的“耳”才可能真正的聽得進。
作為21世紀的班主任的我們必須要由“走動”走向真正意義的“管理”,那定少不了“動腦”和“動手”,在班級管理中引入“走動式”管理模式。
二、“走動式管理”具體實施方法
(一)腿勤多走。“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現代教育的價值理念和思維原點,要時刻用教育就是服務的理念來指導我們的工作,把教育對象變為服務對象,這是教育觀念的一個根本性轉變。這要求管理者要做到目中有人,即做任何事情首先考慮學生的利益。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要想從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須從一切方面了解人。”班級常規管理也是這樣,通過“走動式”管理,管理時空大大擴展,通過腳勤多跑,對日常工作中的點滴情況了如指掌。
(二)眼勤多看。正如贊柯夫所說:“對于一個有觀察力的老師來說,學生的歡樂、興奮、驚奇、疑惑、恐懼、受窘和其他內心活動的最細微的表現,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一個教師如果對這些表現熟識無睹,他就很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班主任要想獲得學生每天學習和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如早鍛煉跑步情況是否步調整齊、規范,早讀是否書聲瑯瑯,自修學習是否安靜專注,宿舍是否整潔和諧,打掃是否勤快干凈,課間是否輕聲慢步,用餐是否友好謙讓,做操是否認真有力等,就要事事留心,時時注意,處處察尋。因此眼勤有利于班主任從觀察量的增加上真正把握班級管理工作,避免主觀性、盲目性和片面性,增強管理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通過觀察各種微妙變化,防微杜漸,防患未然。
(三)耳勤多聽。在“走動式”管理中,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維護學生的利益,設身處地地替學生著想就是換位思考。古人云:“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班主任能和學生成為“同一戰壕里的戰友”時,良好的師生關系就開始形成了。
(四)嘴勤多問。嘴勤可通過互動交流,彌補眼觀的不足,拓寬獲得信息的渠道,避免在了解情況過程中的“暈輪效應”。在走動中,“怡吾聲,柔吾色。”即和顏悅色,放低聲音。這是作為班主任所必須考慮的,讓學生覺得不是在說教。親切的話語,善意的批評,好言的提醒等所發揮的感染作用亦是管理過程不可或缺的。因此,班主任要以一顆真心、誠心,尊重、賞識、寬容每一個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交流氛圍。動人心者莫過于情,在交流中,班主任應用真情,去感染學生,這樣他們才能敞開心扉,暢所欲言,班主任才能獲得真實的信息。
(五)腦勤多思。班主任的工作千頭萬緒,每天面對著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件件冷冰冰的零件,每天都會遇到新問題、新挑戰。因此,班主任工作是最具創造性和復雜性的勞動。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是“走動式”管理的靈魂。
在走動管理中,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是正常的,如何處理這些問題則是關鍵。班主任需要按事情大小和性質,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能一味地責怪、批評甚至訓斥學生,否則會引起學生的反感,還會對解決問題帶來負面影響。作為班主任一方面要及時肯定學生所取得的進步與成績;另一方面在指出不足的同時,要心平氣和地幫助學生查找原因,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指導學生學得更好、做得更好。這樣不但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更能成就班主任,達到班主任和學生的智慧的共同成長。
(六)手勤多做。手勤同時還要求班主任勤于身體力行,躬身示范,用自己的雙手給學生做出示范,在“走動式”管理過程中抓住每一次“用手說話”的機會,如在班級里發現學生隨手丟廢紙,彎腰拾起投入垃圾簍中;學生在打掃衛生時,不是站在那里發號施令,而是積極參與學生的勞動。天大亮時,隨手關燈等。用細節和動作,給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暗示,成為仿效的榜樣,進而產生“無聲勝有聲”的獨到效果。“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是大道理,實際上教育只要用小事例來證明。
生活中往往會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眼皮底下的東西會漏掉,舉手之勞的事情往往做不好,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真正消除這種奇怪現象其實并不很難,只需要走動。走動中,本在眼皮底下的“死角”就會成為“明角”;走動中,本來聽不到的東西就能聽到;走動中,本來想不出的辦法,常常能靈感突現。
有鑒于此,要想在班級管理中做成有聲有色的事,我們似乎應該學會一種20多年前就在國際上廣為流行、現在似乎已并不新鮮的工作方法——走動,走動,再走動!
參考文獻:
[1]李文泉.嚴清.走動式管理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J]..新課程·中學,2017(7).
[2]趙小遐.走動式管理——看“角落里”的那個學生[J]學校管理,2007(6):45-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