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花
【摘要】 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瑰寶。在當今現代化的大潮下,在中學生對傳統文化淡漠的今天,中學語文教師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一直以來是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從三個方面探討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第一,挖掘教材課文。第二,利用新材料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第三,大膽地借助影視劇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關鍵詞】 傳統文化 挖掘 利用 借助每當到圣誕節的時候,每個商場、每條街道,尤其是校園都沉浸在節日的快樂中,可是每個端午節都是悄無生息地放假。很多學生說起星座,都能侃侃而談,卻不知楊柳之于清明節、菊花之于重陽節的意義,讀到《野菊》“未與騷人當糗糧,況隨流俗作重陽”,不知所云。我感到傳統文化在中小學生中被冷落,傳承傳統文化我們責無旁貸。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中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是中華兒女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今天,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尤為重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要求學生學會用“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從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所以,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教育,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傳統文化之根,使學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賢思想的滋養,讓學生既學文化,又學做人,語文教學之花才能在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土地上美麗綻放。
一、挖掘所學高中教材課文
高中語文課本入選的文章匯集著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教、哲學、歷史知識,承載著傳統的道德文化、禮儀文化、審美文化、音樂文化等,有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性格、精神、意志品質和風骨。
必修二《衛風·氓》里講述了一個青年女子和一個青年男子相戀、結婚之后被拋棄的故事,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在《詩經》時代,女性對于愛情和幸福的大膽和熱烈的追求,也看到那個時代下女性對于男性的依附地位是導致女性悲劇的根源,更能看到女性即使在被拋棄的情況下也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對負心人的決絕,這就是魯迅先生贊美的中國女性被壓抑了千百年的勇毅精神。本詩展現了周代的婚禮習俗,一是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戀愛。二是婚禮有一定的程序和儀式,周代的六禮與男女雙方家族關系密切,要有父母、媒人等一系列手續。“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說明要媒人的手續,否則失禮。“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男方占卜吉兇,正式確定婚姻后,前往女方家迎娶女方,女方則要有嫁妝。中國古代禮制是以血緣倫理道德為出發點的,婚禮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此外,《氓》中還反映了周代的經濟生活,織布種桑養蠶等。
教材中還有大量的反映中國傳統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文章,教師應該抓住這些契機對中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離騷》里有九死未悔的執著精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有雖不被重用但依然有老驥伏櫪的雄心壯志,《邊城》里有純真的人性美,《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折射的中國古代隱士文化等等,不勝枚舉。
這一篇篇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詩文,在中學課堂上就像春風化雨滋潤師生的心靈,在對一篇篇詩文的解讀和情感體驗中完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遞,精神的延續。
二、利用新材料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如果單純借助語文課本來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就未免太單調了,學生也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倦怠,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我們的中學生都是十幾歲的青春年華,他們需要結合新穎的材料和靈活的方法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在實際的教學中,我注意到網絡影視資源更能調動他們的興趣,并進行了初步的嘗試,效果很理想。
高三應對高考的復習時艱苦卓絕的,學生最頭痛的一個專題就是字音字形,在考試中是3分的分值,但是要記要背并且是平時常用常錯的知識點非常多,很多學生出現了倦怠和厭煩的情緒,就在這時,我無意中看到一期《我是演說家》,有個選手來自馬來西亞,名叫胡漸彪,他演講的題目是《荒漠中的華教》。在演講中我得知,祖籍是廣東,他的爺爺是當年下南洋的第一批華人,當時也就在南洋落地生根,算到今天,已經有差不多80年的時間。但在胡漸彪的家族,一直非常講究傳承語言和文化,小的時候,他的爺爺就一直叮囑他們必須學會說自己的家鄉話。他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地講述了他們那些下南洋華人,在堅持對于中華文化種種不容易,80年過去了,如今馬來西亞的華人文化依然有他們的一片天地,這些都是離不開每一代華人的努力。各種艱難,各種阻擾在這種堅持中一次次的掙扎著站起來,這也是換人對于自己文化的一種強烈自豪感和歸屬感。我非常受感動,安排一個學生下載并放映給同學們看。在正式放映之前,我先征詢幫忙下載的同學的看法,她說也深受感動,于是就很有信心地放給同學們看,沒想到反響比我預想還要好,同學們的文化自豪感和責任感被激發起來,又精神百倍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三、大膽地借助影視劇比如《古劍奇譚》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2015年夏天以來,掀起一股“古劍熱”,這種仙俠題材的偶像劇,中學生是非常喜歡的。我本來非常排斥各種情節發展不合理、邏輯思維不嚴密的偶像劇,但是為了拉近和學生距離,我認真地把《古劍奇譚》看了兩遍,并且看了很多的分析類的影評,和同學們討論《古劍奇譚》,他們都興趣盎然。我問他們喜歡哪個角色,他們有的喜歡屠蘇,有的喜歡少恭,有的喜歡蘭生,有的喜歡晴雪。他們問我喜歡誰,我說我喜歡整部劇,喜歡里面的面對困難百折不回的氣概,喜歡不屈從于天命的反抗精神,喜歡劇中即使金石不開也要精誠所至的鐘情,喜歡不論男女千百年來都在追求的即使悲劇但是純潔美好的愛情,喜歡喜歡水墨畫一樣的環境——飄渺的山海之間,最喜歡的貫穿整個劇情的四樣道具——琴、酒、劍、玉。這四樣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在我們的詩文里處處都有它們的影子。比如,“琴”表達高潔的情操,劉禹錫“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伯牙尋覓知音,有琴來奏高山流水;陶淵明隱居之后過的生活是“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岳飛感慨無人理解自己,“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比如,“酒”。酒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更是博大精深,得意失意,相聚分別,愛情親情,國家興衰,都少不了酒。陶淵明“引壺觴以自酌”,李清照“東籬把酒”“三杯兩盞淡酒”,李白“舉杯邀明月”,蘇軾“把酒問青天”,無酒不成詩篇,無酒不成傳奇。討論課后,學生的注意力已經不在古劍奇譚了,而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上了。
我們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我們民族立于當今世界民族之林進一步發展不竭的動力源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覺得任重而道遠。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不是板起面孔說教,而是春風化雨潛移默化;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不是抱殘守缺,而是與時俱進。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時不我待,讓傳統文化這塊瑰寶散發更璀璨的光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