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日益繁榮,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也正在不斷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科技創新的驅動力是非常關鍵的。近年來,科技創新也受到了我國各個地方政府的重視,本文正是在綜合整理定義科技創新概念的基礎上,分析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進而提出促進科技創新的具體策略,希望能夠為促進我國科技事業的不斷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科技創新 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 政府 市場經濟
一、引言
眾所周知,科學技術的力量是巨大的,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人類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科學技術,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科技創新更是進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階段,這又進一步促進了世界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近年來我國也迎來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刻,更加離不開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因此促進科技創新成為當前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
二、科技創新的概念
科技創新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當時的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對科技創新的解釋是一種新的工具或者新的方法通過合理運用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進入到上個世紀末期,隨著越來越多的新技術不斷被發現,科技創新也開始被認定為不僅僅局限于對新工具或者新方法的開發利用,而是開始變成一種新的生產體系,并創造更多新的價值的過程。而本文中所指的科技創新自然是指后者。
三、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過程,也是促進經濟進一步繁榮發展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對于我國來講,恰當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能夠有效的激發市場經濟活力,為促進國家經濟實力增長做出貢獻。而不可否認,科技創新對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是巨大的,一方面,科技創新加快了經濟發展的步伐,從而促使政府、市場以及企業認識到當前經濟發展方式上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創新的過程中也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了機遇,傳統我國以政府干預為促進經濟發展重要手段的方式已經不再適用,利用市場自身的機制來協調經濟發展越來越盛行,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的調控方法不斷被提出并實踐,這又進一步加快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節奏。
四、促進科技創新的策略
促進科技創新的策略主要包括:構建服務型政府,完善市場競爭機制,企業自身的不斷努力。
(一)構建服務型政府
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我國政府也應該確立以為市場發展提供服務為主要政府職能,從而構建服務型政府,為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科技創新提供高質量的服務。與此同時,我國政府也應該認識到傳統的政府宏觀調控方式已經不再適用,因此構建全新的法律體系以及資源關系越發重要。另外,我國政府應該構建以科技發展為核心的市場策略,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尤其是要注重科技創新政策與產業發展策略相結合,進而為促進科技創新以及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有利條件。
(二)完善市場競爭機制
充分的發揮市場經濟自身的調節作用離不開合理有效的競爭機制的構建,這除了需要政府的努力以外,同樣也需要企業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首先,政府應該不斷的完善市場競爭法律制度,對于非法競爭以及不法行為嚴懲不貸,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從而推動市場經濟的良性競爭并為科技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其次,企業應該認識到良性競爭帶來的可持續發展機遇,并不斷綜合各種資源來提高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最后,社會各界組織也應該認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比如高校、科研團隊等等也要注意加強與企業合作,進而促進科技真正的轉換為經濟價值,為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貢獻力量。
(三)企業自身的不斷努力
科技創新自然離不開企業,而企業也是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這是由于企業不僅具備科技創新的動力,同時也具備科技創新所需的技術與資金等資源。一方面,企業不僅要認識到科技創新為自身發展帶來的機遇,同時也應該認識到科技創新對于整個市場經濟與全人類的重要意義,因此企業既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同時,也要注重基本的知識產權保護以外,同時加強行業技術交流,為提高自身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努力。另一方面,企業也要不斷尋求與科技創新能力強的組織合作,或者通過與先進科技企業合作,從而達到提高自身科技創新能力的目的,在合作過程中,企業也要注意松鶴考慮各方利益,并合理調配資源,進而達到互惠共贏的目的。
五、總結
總而言之,科技創新對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驅動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想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要促進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離不開政府、市場以及企業三方的努力。另外,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同樣有利于科技的進一步創新發展,因此可以說,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兩者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也相信在我國政府、社會等各方的不斷努力下,我國的科學技術與市場經濟一定能夠得到進一步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人口老齡化影響了科技創新嗎?——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高越.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17).
[2]經濟增長、科技創新與大氣污染——以煙粉塵排放為例[J].孟凡蓉,陳子韜,王煥.華東經濟管理.2017(09).
[3]“十三五”時期寧波科技創新突破路徑探析——基于與14個副省級城市的比較[J].魏晨雨,潘濱,周一行.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17(09).
[4]安徽省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的實證研究[J].邵愛春,程永文.蚌埠學院學報.2017(04).
作者簡介:李艷強,任職于中共內蒙古根河市委黨校,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