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光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藝術學院體育教學現狀不容樂觀,教學觀念需要轉變。學校、教師和學生只有轉變觀念,重視體育教學,并身體力行,才能實現藝術院校體育教學培養合格藝術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 藝術院校 體育教學觀念 轉變
體育教學是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有效途徑,對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發育、審美素養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藝術院校體育教學,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的藝術人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藝術院校體育教學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藝術院校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高
藝術院校以培養藝術人才為主要目標,輕文化課,重專業技能的理念不自覺地會滋生、蔓延。為了創立品牌,提高學校辦學特色,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向專業課、實踐、演出傾斜,無形中忽視了基礎文化課的教學。體育教學在這種大背景下,很難受到應有的重視。在實際的教學安排上,有的院校甚至減少體育課時,教學設施嚴重不足。在考評過程中,也不能嚴格執行,導致學生產生懈怠心理,學習積極性不高。這些做法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導致學生的身體素質下降,制約了學生的成長和進一步發展。
(二)藝術院校體育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高等藝術院校的體育教師大多都是體育院校畢業,具有一定的專業水平,但由于缺乏對外交流,學習和培訓機會較少,教法觀念不能及時更新,還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上。體育教師對藝術專業、對藝術專業學生不夠了解,缺乏藝術修養,不能夠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因情施教,很難得到學生的喜愛和認可。傳統教法不適合90后,以及即將進入藝術院校的00后,教學方法和手段還停留在80后。體育教師在教學改革、課題立項、精品課程的建設上,很難和其他專業的教師去競爭,影響教學積極性。
(三)藝術院校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得不到滿足
藝術院校學生相對于普通院校學生而言,體育基礎較差,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相比文化課,學生更重視藝術專業的學習,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排練廳,畫室和琴房里。藝術院校學生個性突出,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以彰顯個性。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體育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相對于籃、足、排、健美操,他們更喜歡臺球、輪滑、瑜伽、街舞。但由于現有的教學條件很難滿足學生的這些興趣,也給體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教材從小學到大學,幾乎沒什么變化,忽略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基礎和特點。
二、藝術院校體育教學觀念的轉變
毛主席曾經說過,“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脫離了學生的身體素質的基礎,藝術院校為社會培養合格的藝術人才的辦學目標就無從談起。體育教學具有他學科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這樣的教學目標前提下,應該從轉變體育教學觀念入手。
(一)教技能到提素質的轉變
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2015)顯示,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有了提升,但大學生的體質仍然堪憂,尤其在耐力方面,大學生還不如中學生。因此,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刻不容緩。把藝術院校體育教學的重點放在運動技能上,已經不能解決問題,應該以身體素質為基礎,不斷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藝術人才 。
(二)教“學”到教“玩”的轉變
藝術院校體育教學應有別于普通院校,在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大背景下,應該淡化專業設置,不拘泥于教學的形式,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通過興趣來掌握一項或幾項體育技能。傳統教學方法大多是以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為主,嚴格要求技能,戰術,但對于大多數將來不會從事體育競技的藝術院校學生來說,無疑是鏡花水月。學生需要的提高身體素質的運動,能夠融入社會的游戲方式,因此,他們更渴望的是能夠在畢業之后切實可行的娛樂項目。教學生學會體育技能和教學生學會玩之間,要更傾向后者。
(三)一刀切到分層次的轉變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藝術院校體育課大多以專項和以自然班分組進行教學。學生的基礎和水平參差不齊。教學過程一刀切,不能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應該按層次分組。以籃球教學為例,零基礎的學生從基本技術學起,水平較高的應該以戰術為主,分層次教學,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練身體到養成習慣的轉變
現在大多數藝術院校的學生逐漸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但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程度并未出現好轉。相對于體育課,他們會認為去健身俱樂部更加時尚,更能彰顯個性。注重身體外在的鍛煉,追求完美身材。體育教學在滿足學生這些喜好之外,應該注重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以便將來走向社會之后能夠繼續從事。從“要我鍛煉”到“我要鍛煉”,達到“不鍛煉難受”,這樣藝術學院的體育教學就能夠達到目的了。
三、結束語
新時期,藝術學院體育教學觀念的轉變已經刻不容緩,要采用多種形式,開展融思想性 、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體育教學模式,為培養合格藝術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徐紅梅.影響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的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年06期.
[1] 金文慧.論普通高校體育教學與學生個性培養[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3] 孫國良,張麗娟.現代高校體育教學與加強學生體育觀念的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0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