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持平



【關鍵詞】澳門 ?“一國兩制” ?人心回歸 ?國家認同感
【中圖分類號】G52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21.001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四屆政府就職典禮時說,“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在澳門社會廣泛深入人心、得到切實貫徹落實,憲法和基本法規定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憲制秩序得到尊重和維護,中央全面管治權有效行使,特別行政區享有的高度自治權受到充分保障。[1]2017年,澳門經濟總體穩定高速發展,本地生產總值高達4042億澳門元,實際增速為9.1%。此外,澳門同內地交流合作日趨深化,積極推進國家的發展戰略,在多個領域與內地展開“先行先試”,如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的建立、澳門對自身水域的管轄權和執法權、澳門單牌車可出入珠海橫琴等。上述事實表明,中央政府給予了澳門很大的政策紅利,促進了內地與澳門共同繁榮,這也是澳門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的體現。
自澳門回歸以來,中央政府采取多項“挺澳”“惠澳”措施,不僅為澳門的糧食等生活必需品提供保障,而且和澳門特區一起攜手應對非典和國際金融危機。此外,內地開放自由行以及《內地與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及其補充協議的實施,加強了內地和澳門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為澳門“一國兩制”的成功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
主權回歸是前提,人心回歸是保障,兩者需歸一但并不等同?!耙粐鴥芍啤比〉贸晒Φ年P鍵在于主權和人心的雙回歸。相比于香港近年出現的“占中”事件以及“蝗蟲論”等,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人心回歸”工程表現尤為突出。
早在2000年,澳門特區政府就開始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并在教育中注重對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隨后,澳門特區政府不斷提出加強踐行“一國兩制”和基本法,不斷提升澳門市民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水平,進一步增強澳門市民的國家認同感與歸屬感。這些充分反映出,澳門特區強調社會個體對國家和民族認同的重要性,這也是澳門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意識到“一國兩制”作為特別行政區產生和存在的前提條件,應當成為澳門國家觀念培育的重要內容,這對塑造澳門的社會意識形態、提升公民整體素質有著重大意義。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四屆政府就職典禮時發表講話說:“澳門同胞對國家的認同感和向心力不斷加強,血濃于水的民族感情不斷升華,愛國愛澳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盵3]據澳門理工學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2017年5月所作的“一國兩制”綜合指標民意調查,“一國兩制”(717人,66.76%),“愛國愛澳”(675人,62.85%),“關心社會,守望相助”(630人,58.66%)處于澳門核心社會價值觀的前三位,其中“一國兩制”是最受澳門同胞認同的,同時,“愛國愛澳”也被高度認同,表明“一國兩制”在澳門的實踐極其成功,實現了主權與人心的雙回歸。在被問及自己作為中國公民是否自豪時,在1052位受訪的澳門同胞中,對自己作為中國公民感到“非常自豪”和“比較自豪”的居民共566人,占53.8%(2016年中為40.89%,增加了12.91%),加上感覺“尚算自豪”的居民共898人,占85.36%。這得益于近年來中國的綜合國力迅速增強,中國在國際舞臺上舉足輕重。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并主導成立“亞投行”,獲多個重要國家參與支持。正是有了“一國”的巨大優勢,澳門特區才得以參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戰略,逐步發揮及完善自身優勢。澳門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感較高,體現了“一國兩制”下的澳門居民國家認同和當家作主的滿足感。
由于青少年時期是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形成的起步階段,其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會累積形成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所以注重青少年的價值觀培養是極其必要的,這也是“一國兩制”取得主權和人心雙回歸偉大勝利的重要一環,是堅持“一國兩制”,推進澳門與內地共同繁榮、穩定、發展的有效途徑。
截至2015年,澳門教育暨青年局(簡稱教青局)公布的“澳門青年指標體系”數據顯示,13~29歲人口數為156200,青年人口約占澳門整體人口的四分之一,是一個應當非常重視的群體。2013年12月,澳門教育暨青年局推出《澳門青年政策(2012~2020)》(以下簡稱《青年政策》),其基本內容包括推動社會參與、促進身心成長、營造關愛氛圍、增進社會流動四個方面。
本文以此為基礎,結合相關數據與實地調研,總結澳門在“一國兩制”前提下青年教育、“人心回歸”的典型做法,進而結合最新的經濟社會情況,提出澳門青年政策的改進空間,以期更進一步地促進澳門的人心回歸,堅持“一國兩制”,維護澳門與內地共同的繁榮、穩定、發展;并總結其發展經驗,同時促進香港及臺灣的人心回歸。
將青年工作制度化,增強政策執行力。為推動培育青年的工作,澳門特區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組織不斷完善與青年工作相關的制度建設,當中具體包括優化教育津貼制度與教育基金、頒布支持人才發展的施政方針與法規、制定關愛青年成長和發展的施政方針與法規、推行與澳門青年發展相關的資助計劃,成立“青年政策”跨部門跟進小組等,為“澳門青年政策”相關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資源和制度上的保障。
第一,優化教育津貼制度與教育基金。澳門特區政府設有教育發展基金和學生福利基金。2015/2016學年,教育發展基金增設的資助項目包括: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創造境外學習機會的“關愛學生境外學習資助計劃”,以及“高中學生考取職業技能認證”“學校暑期活動資助計劃”和“橫琴參觀學習計劃”等。學生福利基金主要支持的項目包括學費援助、膳食津貼及學習用品津貼、學生保險服務,以及牛奶和豆奶計劃等,以此確保學生獲得平等的機會,為學生創設一個安全和健康的學習環境。同時,為鼓勵學生繼續升讀高等教育、培育澳門社會發展所需的專業人才,實施“大專助學金計劃”,支持、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及成績優異的學生繼續升讀高等教育課程。2015/2016學年增加大專助學金的資助名額和金額,并放寬其貸學金申請人家庭人均收入的上限。此外,與銀行合作推出“利息補助貸款計劃”,向符合條件的學生給予利息補助。2012~2016年,澳門特區政府持續提升上述多項津貼的發放金額,優化由各類基金推出和支持的計劃項目,增大對教育工作方面的投入。
第二,頒布支持人才發展的施政方針與法規。澳門特區政府一貫堅持“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方針,重視教育,注重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2016年公布的《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也提出,特區政府未來五年的發展戰略之一是“教育興澳、人才建澳”。
在非高等教育方面,澳門特區政府于2011年頒布《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并于2015年系統檢視該規劃的執行情況。通過該規劃的實施,致力于提升教育投入水平和效能、深化課程改革、優化持續教育、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第三,制定關愛青年成長和發展的施政方針與法規。2012年11月1日,《規范進入娛樂場和在場內工作及博彩的條件》法例正式生效,禁止未滿21歲人士進入娛樂場;此外,2016年公布了通過第10/2016號法律修改的第17/2009號法律《禁止不法生產、販賣和吸食麻醉藥品及精神藥物》,增加販毒和吸毒罪的刑期,以及訂定可以販毒罪處分的毒品用量,有關法律于公布后的翌年初見成效。[4]
第四,推行與澳門青年發展相關的資助計劃。因應青年發展需要,澳門教青局聯同其他相關政府部門及社會組織于2012~2016年制訂和實施了多項資助計劃,以鼓勵和推動青年發展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品德和能力培養,拓展對外交流合作。
根據《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內容,澳門特區政府于2012/2013學年設立“在粵就讀澳門學生學費津貼計劃”。同時,加深學生們對澳門的認識和歸屬感,培育其愛國愛澳情懷和公民意識。[5]
為培養中葡雙語人才,特區政府定期組織中葡雙方院校開展合作,研究設立相關人才培訓及教研合作的專項資助,致力將澳門打造為中葡雙語人才培訓基地。[6]自2013/2014學年開始推行“培養葡語教師及語言人才資助計劃”,資助高中畢業的學生赴葡萄牙修讀葡西語學士及教育碩士、應用外語學士及(或)碩士課程,并與葡萄牙天主教大學達成合作共識,為赴葡升學的澳門學生舉辦葡語及葡萄牙文化預備課程,及格學生可直接升讀該校上述課程。
第五,拓展對內地交流合作的資助計劃。在促進與內地交流學習方面,澳門特區政府于2016年推出“千人計劃”,每年遴選一千人赴內地交流學習;并配合人才培養的需要,于2014年推出“澳門優秀中學生培養計劃”,組織中學生赴外地學習交流;為幫助學生了解橫琴開發建設和未來發展,推出了“橫琴參觀學習計劃”。[7]
合理投放各類資源,保證政策有效實施。依循人才培養的施政理念,圍繞“澳門青年政策”的基本政策方向,澳門特區政府合理投放資源,滿足“澳門青年政策”人才培養目標的切實需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特區政府公共開支情況。澳門特區政府“公共教育”方面的開支增加,由2011年的79億澳門元,增至2015年的95億澳門元。在“澳門青年政策”實施期間(2012~2015年),澳門特區政府在該方面的總開支累計為375億澳門元。(詳見表1)

其次,非高等教育的財政支出狀況。澳門特區政府為符合條件的非高等教育領域學生提供免費教育津貼、學費津貼、書簿津貼、學費援助、學習用品津貼、膳食津貼、回歸教育津貼等教育補助,為符合條件的高等教育領域學生提供貸學金、獎學金、特別助學金、特殊助學金、學習用品津貼、實習津貼等,確保澳門青年獲得公平的受教育機會,促進培養青年形成良好身心素質。[8][9]
2011/2012學年~2015/2016學年,用于免費教育津貼的財政支出依次為116466萬、123828萬、155252萬、176612萬、200488萬澳門元(詳見表2),約占澳門各年財政總支出的2.5%。用于免費教育津貼的財政支出的年均增長率為14.6%,高于2012~2015年。澳門財政總收入和總支出的各年變動率平均值分別為1.4%和13.4%,按每學年受惠學生平均人數(56333)分攤,人均每學年可獲得免費教育津貼2.7萬澳門元。免費教育津貼的受惠學生人數覆蓋澳門幼兒、小學、中學注冊學生總數的80.2%。

可見,澳門特區政府對發展非高等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較大,幼兒、小學、中學各教育階段每班免費教育津貼金額以及用于免費教育津貼的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較快,高于同期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收支水平。免費教育津貼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受惠學生的覆蓋范圍較廣。
再次,大專助學金計劃的投入力度。學生福利基金中的“大專助學金計劃”大幅提升投入力度,支持、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及成績優異的學生繼續升讀高等教育課程,為澳門的發展培養所需的專業人才。2011/2012學年~2015/2016學年,“大專助學金計劃”各類獎助學金各學年合計發放金額分別為21913萬、24602萬、26670萬、27262萬、28362萬澳門元,年均增長率為5.29%(詳見表3)。其中,貸學金發放金額較高,各學年發放金額分別為17605萬、19379萬、20517萬、20007、17935萬澳門元,可見澳門特區政府對經濟上有困難的、且要完成高等教育的學生的資助力度較大。

最后,鼓勵終身學習的資助計劃投入。澳門特區政府針對澳門青年發展的不同需要、提升個人素養和技能,推出“持續進修發展計劃”;2011~2013年推出第一階段計劃,為每位年滿15歲的合資格澳門居民提供5000澳門元進修資助,使用資助超過5.2億澳門元;2014~2016年推出第二階段計劃,每位年滿15歲的合資格澳門居民的資助金額增至6000澳門元,使用資助超過7.4億澳門元。
多部門共同參與,提升政策執行力。為進一步落實和推動澳門青年政策,澳門特區政府在公布“澳門青年政策”后,隨即設立“青年政策跨部門跟進小組”,小組成員來源于行政法務、經濟財政、保安和社會文化等十多個部門,期望通過跨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提升青年政策的執行效果。
教育暨青年局在推動結社和義務工作方面開展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各項資助計劃,包括“關懷青少年成長資助計劃”“青年社團年度活動資助計劃”等,推動青年社團及民間社會機構組織訪問貧苦、扶助弱勢和提供社區服務的青年義務工作。二是推動青年義務工作方面:推廣義務工作理念,推動學生參與義務工作,包括“義工fun,你我都有份計劃”“暑期義工計劃”和開通“青年義工資訊網”等。三是培育青年義工方面:建構義工培訓課程框架,通過“青年義工培訓計劃”推動參與機構開設義工基礎培訓、服務實習及項目培訓等相關課程,提升青年義工的素質。四是擴大義務工作范圍方面:開展義工國際交流,組織人員及澳門青年社團代表前往韓國首爾、馬來西亞及澳洲昆士蘭黃金海岸等參加交流活動,推動及發展青年義務工作,學習不同的經驗。五是實施義工嘉許計劃,推出“青年義工獎勵計劃”,對積極參與的義工給予鼓勵和嘉許。
在廣開參與路徑方面開展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拓寬青年議事空間,開拓青年參與社會的渠道,推出“與青年有約”的溝通活動。持續運作“青年資訊角”“青年在線”,并推出“青年在線”手機版等,為青年提供社會參與信息。二是強化青年社會參與方面:針對前線的工作人員推出專業培訓計劃,加強前線青年工作者在“青年參與”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培訓;教育暨青年局網站播放宣傳片,“青年在線”有“青年參與”宣傳短片及“青年參與”小冊子供下載,以此向青年及澳門社會各界人士傳遞參與信息。三是培養青年積極參與社會及提升參與能力方面:包括開展“社會影音院”系列活動、“共鉆研,創明天”計劃、“閃亮青年齊參與”校園推廣計劃、“校園記者計劃”等,培養青年探索社會課題的興趣及能力,鼓勵在校青年積極體驗社會。
注重品德成長方面開展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過資助駐校輔導機構、委派駐校學生輔導員,為學生舉辦不同主題的預防性和發展性的輔導活動,以及開展個案輔導工作,從多方面協助學生預防偏差行為、提升自信、增強抗逆力等。二是青年成長的引導方面:分別于2012年和2014年舉辦了兩屆“感動人心·激活正能量—青年嘉許計劃”,持續推行“亦師亦友”計劃和健康生活系列活動,通過人生閱歷較多的人士分享其人生事跡,正面引導青年的處事態度、價值觀及個人成長;針對成績或品行進步較大的后進生開展“勇闖高峰”青年成長計劃。三是家庭品德教育方面:積極推行親子教育,通過舉辦“百分百家長獎勵計劃”和“家長學園”計劃,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家長教育活動,并借此建立家長互相學習及交流的平臺,讓學生能在家長的培養下,從小建立正確的品德價值觀;制作“醒目家長學堂”電臺節目,傳遞家長教育信息。四是青年的品德及價值觀教育方面:推出國防教育營及中學生戶外教育營活動,讓青少年通過體驗團體生活、營地生活,提升紀律性,從而培養德育觀及愛國愛澳精神。五是法制教育和國家觀念方面:主要有基本法和法律問答比賽、攤位游戲設計比賽、基本法條文硬筆書法比賽、校園推廣基本法計劃比賽等,以及舉辦《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及澳門法律講座、“普法歡騰”青少年法律推廣系列活動。2016年,“青年政策跨部門跟進小組”成員共同協作舉辦“普法新TEEN地”青少年推廣月活動,加大了對青少年的普法力度。
其他部門,如民政總署,于2012~2014年開展創建和諧小區系列主題活動,通過“好公民家族”協助,在小區執行公民教育和小區服務,培養青少年關心社會事務及社區建設的意識,建立互助、尊重、關愛社會的精神。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實踐證明,只要堅持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堅持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堅持包容共濟、促進愛國愛澳旗幟下的廣泛團結,‘一國兩制實踐就能沿著正確方向走穩、走實、走遠;澳門就能擁有更加美好的明天?!盵10]在“一國兩制”前提下,實現主權和人心的雙回歸才是港澳同內地共同繁榮的關鍵。借鑒澳門在青年群體中培育“人心回歸”及“愛國愛澳”觀念的示范作用,在“一國兩制”前提下,未來港澳居民的國家觀念及社會責任感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培養。
推動國民教育,增強國家認同感。未來,要推動國民教育、引導青年的價值觀走向、樹立國家意識觀念,需進一步設法使港澳青年深刻了解城市在國家中的定位,使他們將面對的實際生活與工作需求相結合,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聯合在一起,增強對國家及全民族的認同感。
鼓勵青年社會參與,提升青年社會意識。澳門特區政府各部門非常重視青年的參與,鼓勵青年積極參與社會事務。一方面,從“澳門青年政策”實施的情況來看,現有的青年及青年家庭參與“澳門青年政策”開展的活動較多,活動的內容也比較豐富。另一方面,根據“澳門青年指標”數據顯示,在“澳門青年政策”實施期間,青年選民登記人數有所提高,參與決策的意向增強;同時,參與義工的青年亦顯得積極。青年是港澳發展的未來主人,有必要提高他們參與港澳社會事務的積極性,鼓勵他們用行動體現他們對社會的承擔精神。
適度推進普通話及歷史教育,增進民族凝聚力。首先,普通話有助于形成整個民族溝通的橋梁。伴隨港澳回歸,普通話對于中國人固有的文化意義已為港澳同胞所認識。在現行法規下,學??勺灾靼才旁O立普通話課或以普通話教中文。其次,通過正確的歷史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這是全民族不可或缺的凝聚力。
增加與內地交流,深入了解內地、熱愛內地。實踐與交流是深入了解內地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尤其要更多地帶領澳門青少年進入內地,讓他們直接感受中國歷史及傳統文化,游覽祖國的山川湖海,目睹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國防實力,從青少年時期培養港澳同胞對祖國的認同感。
推進制度創新,實現港澳居民內地便利化發展。區域合作僅僅依靠市場引導是有限的,港澳與內地的人心回歸與社會整合必須從制度銜接與制度創新機制入手,以粵港澳大灣區為實驗區,以福利對接為目標,利用跨境交通設施對接的便利,把港澳資本和技術人才吸引到廣東來。社會保障制度的新機制應能夠保障人才及其家庭長期跨境生活的福利需求,當制度環境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港澳居民到廣東居住,三地的社會融合就會自然實現。因此,未來發展需要從建立區域政府聯合組織和跨區域社會保障制度兩個層次突破,完善粵港澳合作的頂層設計,創造全新的制度機制和跨境生活空間,實現港澳居民內地發展的便利化。
深化與內地的經貿合作,切實保障改善民生。政治穩定是經濟繁榮的保障,經濟繁榮又能進一步促進政治的穩定,因此未來中央政府應該更加注重深化港澳與內地的經貿合作。同時,民生是政治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政府必須致力于為居民提供安全的住所、安心的醫療及安穩的社會支援,以確保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首先,確立平穩而有效的土地、住房政策。以置業為主導,完善多樣化住房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盡可能在保證居民安居樂業的前提下,為創新科技和各項新興產業提供空間。其次,落實自愿醫保,完善基層醫療系統。面對老齡化趨勢,必須及時完善醫療設施及相關制度,實現“老有所屬、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的目標。最后,提供合理和可持續的社會福利制度,為長者、在職貧窮家庭、殘疾人士、婦女以及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適當的扶助。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楊繼超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3][10]習近平:《堅持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才能走穩走實走遠》,2014年12月20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20/c_1113714943.htm。
[2]《澳門:偉大構想締造的傳奇故事》,新華網,2014年12月19日,http://www.zlb.gov.cn/2014-12/19/c_127318519.htm。
[4]《澳規范賭博法例生效1年 病態賭徒自我隔離不見成效》,中新網,2014年5月4日,http://www.chinanews.com/ga/2014/05-04/6129805.sht。
[5]《教青局舉辦“在粵就讀澳門學生學費津貼計劃”啟動儀式暨開課典禮》,澳門教育暨青年局,2015年7月20日,https://www.gcs.gov.mo/showCNNews.php?DataUcn=90795&PageLang=C。
[6]《2015/2016學年非高等教育和青年事務重點工作》,澳門新聞局,2015年8月31日,https://mobile.gcs.gov.mo/pda_detail.php?DataUcn=91982&PageLang=CN。
[7]《澳門學生赴內地交流學習感受深 加深認識祖國》,中新網,2016年10月20日,http://www.chinanews.com/ga/2016/10-20/8038132.shtml。
[8]崔世安:《2013年度教育領域施政方針執行情況——澳門特區2014年施政報告中關于教育的論述(上)》,《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12期,第60~67頁。
[9]《非高等教育委員會全體會議舉行》,澳門教育暨青年局,2017年4月19日,https://www.gcs.gov.mo/showCNNews.php?DataUcn=110777&PageLang=C。
責 編/刁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