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永不休息”這句話,在智能傳播時代,體現得尤為明顯。
2018年11月,在浙江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新華社發布了兩位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合成的新聞主持人,它們是全球首例AI新聞主播,以新聞直播視頻和社交媒體為“學習素材”,可以“24小時全天候工作”,能用“無數個分身”同時在多個現場提供新聞報道。英文版主播在它首次播報的視頻中說:“隨著文本持續被輸入我的系統,我將一刻不停地為你提供咨詢服務。”AI主播的誕生再次引發人們對人工智能的關注。
人工智能(AI)這個術語的首次提出,是在1956年夏天美國達特茅斯大學舉行的學術討論會上,在這次會議上也出現了最初的成就和最早的一批研究者,被廣泛承認為AI誕生的標志,也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開始。60多年來,人工智能經歷了從爆發到寒冬再到野蠻生長的過程,在兩個方向發展迅速。第一個是進入應用階段的研究,機器學習、神經網絡、大數據、認知系統、遺傳算法等領域;第二個是傳感器和執行器的結合,即“人造勞動者”,能夠毫不疲倦地在混亂而復雜的環境中替代人類工作。
當人工智能從實驗室走向現實應用,就不僅僅只是具有技術上的沖擊力,而且滲入了人類經濟社會的運行,開啟了被學界稱為“比肩大航海時期和工業革命”的智能時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工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催發社會生產力的深刻變革,都會推動人類文明邁向新的更高的臺階”。從電報、電話到計算機、手機,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改變了人與世界的關系,改變了人類的認知與思維方式,也給人類社會帶來諸多挑戰。人工智能的發展促進了技術的更新換代、產業系統升級,帶來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態,給人類生產、工作、生活以及社會結構帶來深刻變革。
人們對待智能時代的態度也呈現矛盾趨勢,一方面為人工智能給生活帶來的便捷、豐富而興奮,另一方面也為自身的不安全感與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擔憂。牛津詞典公布的2018年的年度詞匯中,Techlash一詞榜上有名,這個結合了technology(技術)和backlash(反彈)的合成詞,指對高科技公司的負面情緒。2018年諸多數據隱私泄露、虛假信息傳播等事件引發人們對所有事物“數據化”的厭惡,打擊了公眾對智能時代倫理建構的信心。
隨著智能終端和平臺技術的快速發展,傳媒業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運行方式、消費方式也發生著巨大改變。智能傳播時代,“人人都是報道者”、“人人都是主播”、“人人都是網紅”的夢想,正在成為現實,未來,人類的感和知都會衍生出不一樣的味道,對同一事物的看、聽、觸、嗅、味、思都會呈現出與先前不一樣的秩序,這種新的認知機制將會變得更快、更立體、更飽滿、更富有多樣性。
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新聞傳播領域,在為傳媒業帶來變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倫理法規問題,如對數據的非法采集和過度分析、算法偏見與不透明、涉及隱私的數據保護缺位等。智能傳播時代,算法媒體在媒體傳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當前媒體生產和消費的過程越來越自動化,也越來越受到算法的支配。算法決定著人們可以看到什么、不可以看到什么,從而決定人們能思考什么、不思考什么。算法不僅僅是抽象的計算過程,也有能力通過塑造不同程度的社會生活來實現物質現實。可以說,算法主導了當代媒體技術的話語范式。算法在傳媒業的應用凸顯了技術理性的優勢,但卻忽略了價值理性所提倡的人的主導性和價值觀。無論是縱觀古今,還是展望未來,大數據、智能化、移動網絡、云計算等各種智能傳播技術都不可能是完全無人的,對于未來的智能傳播變化趨勢而言,單純的人工智能或人類智能都不會使其發揮到最大效能,而兩者的結合——人機智能的融合終將是其發展的主要方向。
本期特別策劃聚焦“智能傳播時代的媒體融合”,我們約請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就智能傳播時代媒體融合的模式及路徑、算法媒體的生產邏輯與治理機制、人工智能及其對新聞倫理的影響以及智能傳播時代的人機融合等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敬請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