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是目前全球最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老年病人由于器官功能逐漸退化,免疫防御能力和應激能力下降,易出現各種急癥及危重癥。而老年危重病人病情變化快,恢復慢,病程長,治療難度大,死亡率高。因此,近年來老年危重癥的診治逐漸受到醫療工作者的關注。
1.1 癥狀和體征不典型 由于老年人反應性降低,癥狀和體征常常不典型。如發生嚴重肺部感染時,常無發熱或僅為低熱,無畏寒及寒戰,可表現為食欲不振、神志淡漠或心慌氣短等其他系統的癥狀。因此,老年危重癥病人極易發生誤診或漏診,嚴重影響病人預后。
1.2 病情進展快 老年人對疾病的反應差,臨床表現不典型,當出現明顯的癥狀或體征時,病情常常已經非常嚴重或已迅速進展惡化。如老年病人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時,起初可僅有胸悶、乏力等癥狀,但很快出現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休克等,甚至發生猝死。因此,對老年病人應嚴密監護,不能掉以輕心。
1.3 易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 老年人的生理機能明顯減退,器官儲備功能明顯下降,應激能力和適應代償能力隨之降低,各系統的器官功能下降至臨界點,因此當感染等誘因一旦出現,極易發生心、腎、肺或腦等多個器官功能衰竭。老年病人一旦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其死亡率明顯增加。
1.4 病程長,并發癥多 老年病人發生急危重癥后,受損器官功能的恢復過程較慢,因此病程通常較長。而恢復期大多需長期臥床,易引起肌肉萎縮、褥瘡、靜脈血栓形成、墜積性肺炎、肺栓塞、抑郁等一系列并發癥。另外,臥床病人的各種侵入性操作多,容易出現尿路感染、血源性感染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導管相關感染。
2.1 治療中應抓主要矛盾 共病是老年病人的特征之一,多數老年病人同時患有2種或2種以上疾病。因此,在治療老年危重病人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病癥的治療常出現各種矛盾,如當病人出現休克時往往需要大量靜脈補液以擴充血容量,但老年病人多合并心功能不全,補液量過多會加重心力衰竭。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結合病人的具體情況,抓住主要矛盾,權衡利弊和緩急,選擇最恰當的治療措施。
2.2 實現個體化治療 老年病人的身體素質較差,對藥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遠不如中青年,不同病人對治療的反應差異較大,故其治療應強調個體化。例如,老年肺炎病人在使用抗生素治療時,應盡早確定致病菌,并結合病人的免疫情況及藥敏試驗結果,選用合適的抗菌藥物,減少細菌的耐藥性。另外,由于老年人胃腸功能下降,口服藥物效果欠佳,對于重癥感染的病人,應優先選用靜脈注射的給藥方式,待病情好轉后可改為口服,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個體化治療對提高老年危重病人的治愈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3 重視營養支持治療 老年危重病人往往存在營養不良、代謝紊亂和免疫失調,在治療的過程中及時輔以營養支持和免疫調節治療,有助于改善和逆轉病人的營養不良狀態,使病人的免疫力和應激能力得以提升,提高治療的成功率及病人的生活質量。因此,營養支持治療是老年危重癥整體治療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4 預防性治療是關鍵 老年人的機體代償能力明顯降低,一旦發病,病情進展快,難以控制。因此,對于老年病人危重癥治療的關鍵在于預防。例如重視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三級預防,積極有效地控制血壓、血脂、血糖;加強老年人各臟器的保護,阻止老年慢性疾病向單個或多個器官衰竭轉化等。
2.5 重視老年危重病人的護理 對于老年危重病人,尤其是長期臥床的病人,必須重視并加強護理。首先,應密切觀察并記錄病人的生命體征,嚴格控制輸液速度,記錄出入量等。其次,應加強基礎護理,如加強皮膚護理以防止壓瘡及皮膚感染,加強口腔護理以避免口腔真菌感染等。另外,還需重視心理護理以促使病人配合治療。合理的護理不僅可以降低病人并發癥的發生率,還會提高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老年病人具有獨特的生理特點,因此針對老年危重癥病人的診斷、治療及護理等方面均要重視,實現個體化治療,提高治療的成功率,改善病人預后。本期論壇將邀請長期致力于臨床一線工作的老年醫學專家,圍繞老年病人常見危重癥的診療及護理等方面評述老年危重癥的診療進展,為臨床治療老年危重病人提供思路和參考。